• 精选
  • 会员

大脑中的“套路”:如何跳出思维陷阱,掌控自己的人生

2019年10月10日  来源:哒哒喵 作者: 提供人:huilu50......

上次骑马的时候,因为我太放荡不羁,摔了。所以我现在正躺在床上思考人生。

真庆幸,摔坏的只是我的肩胛骨,不是我的脑袋。所以,为了庆祝一下,让我们来八卦一下我们的大脑吧!

人类大脑的特点

我们所有的思维和情绪都产生于大脑,进而产生行动,可以说,每个人的大脑,其实就是自己的人生脚本。

所以,我们有多了解自己的大脑,就可以多大程度的掌控自己的人生。

那么,我们人类的都有哪些特点呢?

1、人类的大脑是高浓缩版配置

我们大脑的重量大概是体重的2%,但这2%的重量,却掌管着我们身体的全部机能,情绪,记忆,决策……就像你们在看这段话的时候,大脑里正在上演着数千万神经元的放电party,噼里啪啦,噼里啪啦。

我们的大脑可以简单粗暴的分成三个区块:大脑皮层、小脑和剩余脑区。其中,大脑皮层的神经元数量决定了我们的智力水平和认知能力。

这就是为什么大象的大脑重量是人脑的三倍,却没有我们聪明的原因。疯狂的科学家通过研究发现,大象脑子总共有2570亿神经元,但其中98%都存在于大象的小脑中,大脑皮层神经元数量只有56亿,仅为人类大脑皮层神经元数量的35%。

果然,浓缩的都是精华。

前额叶皮层位就于我们的大脑皮层,是人类进化过程中,唯一的一个新增产物。它主要负责看,听,语言,行为,思维,规划,决策......大脑这部分区域让我们变得和所有动物不同。

感谢前额叶皮层!如果没有它,我此刻也许还在和一头野猪PK,正为了和它争夺面前的猎物而殊死相拼。

2、大脑需要很多能量

虽然大脑的重量不过1500克左右,但却消耗着我们所需能量的25%。所以,我决定早饭一定不能只是一个饭团了。因为算起来,我每天至少有一顿饭是为我的大脑吃的。

我们的身体摄入的葡萄糖和代谢物质被血液吸收,然后养分经血液存到各组织的细胞里。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身体也会产生很多由过剩电子构成的垃圾,会对我们的身体造成损害。

在这个关键时刻,氧气就很重要了。我们的血液会携带氧气,它可以吸收过量的电子。这些电子可以被氧气转化成二氧化碳,再通过我们的肺呼出体外。

这就是为什么运动很重要的原因了。运动可以增加我们的血流量,而且还可以产生新的血管。同时,会将更多的氧气带入我们的身体,参与大脑的工作中。

所以说,千万不要节食。因为很有可能最先瘦下来的不是你的身体,最先垮掉的却是你的大脑。

3、大脑追求一致性和稳定性

首先,因为我们的大脑需要大量的能量,所以它比较懒,喜欢稳定。稳定,会为大脑节省大量的能量。这也是我们人类在进化过程中习得的,因为只有能量足够,我们才能得以生存。

每当面对新的环境、任务、方式、对象......的时候,对大脑而言就意味着需要消耗更多的能量。所以,大脑经常采取“最小阻力“原则,这也是为什么说勇于挑战的人,都在反本能的原因。

我之前有个同事说决定健身,可是半个月过去了,他买了健身衣,买了运动鞋,可就是动不起来,他说,每天只要想到跑步,就有种要赴刑场的感觉。相信你身边也会有类似的事吧?因为太享受原有稳定的生活,是我们大脑的特点。

新信息对大脑来说,是种威胁,而对于大脑而言,熟悉的才是安全的。所以,当新的信息被大脑质疑的时候,对威胁有反应的杏仁核活性就会增强。这种感受,会让大脑非常的不“开心”,越是不确定,大脑就越不“开心”。

4、大脑的注意力只能处理一个任务

我们可以一边听歌一边开车,可以一边刷手机一边说话。我们这里的任务是指需要注意力的任务。

科学家波斯纳曾推导出一个关于注意力的理论,波斯纳的理论指出,我们大脑是三位一体模式:

大脑第一个系统的功能是监视和戒备。当你正在制图,手机突然想起的同时,你大脑立刻拉起了警报。

第二个系统称为定向网络。我们的注意力会从之前从事的事情上转移到刺激源,我们企图抓取更多刺激源的信息,以决定下一步行动。于是,你拿起手机,查看来电号码。

第三个系统是执行网络。具体来说就是“怎么做”,可能涉及:评估后果,调整情绪,计划实施,或者忽略不管。如果电话是女朋友打来的,你会急忙接通。如果是甲方爸爸,你可能先要进行几下深呼吸。如果是骚扰电话,你会直接挂断并把它扔到一边。

如果当你正在撰写文案的时候,随后邮件系统提示你有新的邮件时,那么,大脑的工作过程如下:

1)准备开始构思文案,大脑里的血液迅速涌向前额叶皮层。

2)大脑搜索构思文案所需要的相关的神经元,发现后立即将它们唤醒,建立规则。然后,你开始构思。

3)邮件系统蹦出新邮件提示,于是你的大脑终止刚刚为构思文案所建立起的规则。

4)大脑搜索浏览邮件所需要的相关的神经元,然后唤醒它们,建立新的规则。

以上过程不能跳步,每一步都是按顺序进行,想一想就觉得心好累啊!难怪当我们手头的工作被打断,回过头来总会想“我在哪?”“我是谁?”“我在做什么?”......

早有研究表明,如果我们正从事的工作被打断,需要比原来多50%的时间才能完成,同时,出错概率增加了50%。

5、大脑的短期记忆VS长期记忆

我们的记忆分为表述性记忆和不可表述性记忆。“吴亦凡是天蝎座”,“黄焖鸡米饭是辣的”,类似这些是表述性记忆。类似于骑车,骑马,走路,吃饭......这些是不可表述记忆。比如,我问你一般骑车的时候你是怎样的姿势?吃饭的时候你是右边嚼,左边嚼,还是不一定?这些是不能用我们自觉意识体验的记忆。

当信息进入我们的大脑,它就被随机切成了碎片,这些碎片被不同感官信号重新分配并存储,大脑在这个过程中的变化,形成了记忆痕迹。

短时记忆,也叫做工作记忆,简单来说,就是我们在有限的一段时间里记住信息的能力,这段时间短到大概不到一分钟。如果信息不能以更持久的形式转换,或者这个时候我们将注意力移向别处,那么,它就会和我们say goodbye了。

负责工作记忆的是大脑中顶叶、额上回和额中回三个区域,不是整个大脑。我们视觉工作记忆和听觉工作记忆在刺激下会发生重叠,因而产生干扰。重叠越多,干扰越大。你们看,工作记忆的存储空间非常有限,所以,我们的脑子很容易在这种情况下发生卡壳。

长期记忆就不同了,它的存储量几乎是无限的。只要某件事进入了你的长期记忆,哪怕过了N年,你还是可以很容易的回忆起来。

6、大脑具有可塑型

虽然我们的大脑每天大概损失3000个神经元,但也在继续增加着新的连接,产生着新的神经元。

《浅薄》的作者指出,即便是成年人,甚至老年人的大脑,都具有可塑性,可以发生新的变化,不断形成新的神经回路,并且这些神经回路可以不断得到强化。

一个习惯的养成,就是神经元强化的过程。本来从事这方面工作的神经元极其细小,伴随一次次的强化,它们就变得更加粗壮,进而形成我们会优先选择的思维或行为。

我们都知道盲人的听力比其他人好,我们也见过有人用嘴写字,用脚穿针。所有这些,都是大脑可塑性的体现。

我们容易陷入的那些大脑的套路

尽管我们人类的大脑拥有独特的天赋,但它在进化过程中,还有很多地方停留在比较原始的状态,这些缺陷会使我们总是受到影响,很容导致因为不够了解,而被“套路”。

大脑的思维陷阱,经常会让我们像木偶一样,被牵着鼻子走:

刻板印象

刻板印象,是指我们对事物形成的比较笼统的、概括的看法,认为某一类事物应该具有某种属性,而忽视事物的个体差异。

比如很多人都认为,内蒙人都骑马上学,山东人都开挖掘机,新疆的大街上,遍地都是迪丽热巴在行走。

我们之所以会产生刻板印象,在于刻板印象可以对于具有许多共同之处的某类事物,在一定范围内进行快速判断,不用大脑再去探索信息,只要按照已形成的固定看法就能得出结论。

当然,我们也会因此而忽略个体之间的差异,做出错误决策。

确定性偏差

确认性偏差,也就是心理学所说的“证实性偏差”,是指一旦人们形成某种信念,就会有意识去寻找支持或者有利于证实自身信念的各种证据,当然了,有时候还会扭曲证据。

因为我们的大脑喜欢确定性,所以当我们觉得自己的决定或者信念是正确的是,我们的大脑就会感到很happy。大脑太喜欢这种happy的感觉了,所以我们喜欢感觉自己是对的。

思想家托马斯·杰弗森曾说:“一旦某人形成一个理论,他的想象力就会让他从每一个对象中看到仅有利于这个理论的蛛丝马迹。”

换句话说就是,人只相信他们愿意相信的。

前些日子,邻居找我吐槽自己的老公对家庭不负责,也不照顾孩子。在她机关枪似的表述下,我险些就要和她一起对她的老公予以谴责了。可是,仔细回想,我看见他老公扔过垃圾,接过孩子放学,买过新拖把回家......

这就好像一个女生如果认为对方不爱自己了,就会在交往过程中,寻找出细枝末节的“罪行”,微信比以前回得晚了,睡觉前没有说“晚安”了,和自己说得话少了......

双曲线贴现

对于大脑来说,预测未来状况这件事太难了,也太累了。同时,获得即时奖励却能让大脑感到快乐。

于是,就产生了问题,也就是“难以预测的未来“和”渴望即时奖励“两个因素,形成了经济学所说的“双曲线贴现效应”。

举个例子就好理解了:假如现在可以获得3000元,如果再等一个月,则能得到1500元,你会怎么选择?相信不少人会不假思索地立即领取3000元。这就是人在面对对未来不确定,和可以获得即时奖励下所作出的不理智决定。

正如李笑来在《把时间当做朋友》里所写的一样:大多数人都抱着类似的想法:如果收获可能性很大,最好马上看到成果;如果收获的可能性很小,做好马上知道结果。

我身边有很多学习时间管理的朋友,几乎所有人都认同,时间管理的精髓就是“重要不紧急”原则,即应该将主要的时间和精力,花费在重要但是不紧急的事上。但是,真正可以做到这点的人很少。原因就是我们大脑的“短视”,使我们成为了“急事综合症”患者。

反事实思维

反事实思维,是指我们在头脑中,否定已经发生了的事件,并构建出一种可能性假设,对过去已经发生了的事件进行心理模拟和替换。

前两年的冬天,陪伴我十四年的狗狗去世了。当天,我曾带它到宠物医院医治,医生和我说,可以实施手术,但是不能保证手术成功,因为它的年龄实在太大了。当然,我也可以选择不手术,但结果就是看着它痛苦地死掉。

我最后选择了手术,因为内心还是会对可以留下它怀有希望。结果,刚刚下了手术台,它就永远地离开了我。

那段时间,我非常痛苦,总是幻想如果我当时没有选择手术,它的痛苦是不是就少一些,或者它会不会慢慢自愈。

是啊,那时的我就陷入了“反事实思维。

“如果我选择另外一个专业就好了”,“如果我那时候跳槽就好了”,“如果我向她表白就好了”......

反事实思维是把双刃剑,有风险,也有价值。虽然反事实思维很容易让我们产生自责、内疚、后悔等消极情绪,但也正是因为反思,我们才能在错误中学习和成长,避免在类似的经历中再犯同样的错误。

影响效应

“找啊找啊,找朋友,找到一个好朋友......”

心理学指出,任何人类个体都都愿意与其他人类个体进行交往,并结成团体的倾向,因此,社会性是我们的特性之一,我们都渴望归属于某个社会群体,获得群体认同。

这种认同分为两种,一种是一致性,比如我们看到超市很多人在抢购洗发水,我们就也可能投身其中。还有着一种是认同性,比如我发现成功人士都带手表,于是,我也买了块山寨版的戴上。

这是我们的大脑为了寻找有价值的外部资源,获得群体归属感的策略。

当然,这就使我们很容易被洗脑,尤其是面对“反复强调”。心理学研究发现,在没有刻意关注的情况下,信息被重复的次数越多,我们就越容易接受。这就是脑白金销量好的原因,也是早教强调的“重复性促进发育”的依据。

蔡加尼克效应

蔡加尼克效应是一种记忆效应,指人们对还没有处理完的事情,比已经处理完成的事情印象更加深刻。

我们可以回想一下,最喜欢的一件衣服,是不是自己犹豫好久都没有买的那件?最近心里放不下的,是不是那件没完成的任务?最抓狂的是不是临近结局,突然缓播的热剧?

对于大脑而言,不完整就意味着不稳定,所以,我们总是追求完整。

如何跳出大脑的思维陷阱,实现反套路

1、通过相悖信息,打破刻板印象

想要打破不被刻板印象左右,就需要我们用批判性思维有意识地重视和寻求与刻板印象不一致的信息。同时,要深入到事物或群体中,与群体中的成员广泛接触,寻找与原来刻板印象相悖的信息。

我曾经一直就认为程序员都内向少言,当我意识到自己有这个“标签”似的评判后,我就开始刻意去寻找与这个标签相反的事实。我主动提出自己负责面试的客服岗位,和同事的工程师岗位对调。结果,当我真的广泛接触到这个群体后才发现,他们其中大多数人其实都是很健谈的,甚至有好多人根本就是话痨......我计算过各岗位的面试平均时间,说实话,除了管理层岗位,工程师岗位的平均面试时间最长。

2、改变关注点,走出确定性偏差

如果想要走出确定性偏差,我们就必须调整自己的关注点。

同事曾经和我吐槽说,觉得她的boss对她有成见,说有几次她和boss问好,他都没有理她,还说好几次发邮件他也没有回。恕我直言,如果总是极力想证明“自己是对的”,那多半她一定会得到自己想要的结果。

于是我劝她反其道而行之,先扭转自己的结论,把boss对自己有成见,转换成“boss对我还不错”,或者是“boss对别人也都不太热情”。

后来,当她带着这样的预判再去工作,就发现,原来别的同事对boss的问好也常常被忽略,原来不是每封邮件boss都不会,原来boss临下班还对自己说了句“辛苦了”。

当越来越多可以印证她的新观点的时候,她终于反向,其实boss压根对她没有什么所谓的成见。

一个人的关注点在哪里,结果就在哪里;一个人看见什么,就会得到什么。

3、拆分目标,规避双曲线贴现

既然我们的大脑这么关注眼前利益和渴望即时满足,我们就要把自己的目标拆分为多个短期目标,并在每个短期目标完成时,小小的奖励自己一下。

比如你希望自己在一个月之内,减重10斤。那么,你就可以把每周减重2斤作为自己的短期目标,然后可以买一本一直想买的书,看一场一直想看的电影,买一双一直想买的运动鞋.......总之,只要不是奖励自己大吃一顿就好。

4、掌握好分寸,避免陷入反事实思维

我们要做的应该是掌握好分寸,在反事实思维上,明白什么时候应该打住,不要过分沉溺其中。

也就是说,当你意识到,自己会长时间或高频率地陷入内疚,经常自我对话“都是因为我”,或者“如果我没有......就好了。”,那就意味着你太过沉溺其中了。

你可以多和朋友聊聊,或者干脆把遇到的问题匿名发布到网上,听一听不同的声音,会让你看到更多的可能,能帮你快些走出来。

曾经,我不能从狗狗离世的伤痛走出来的时候,身边有很多朋友都和我分享了自己听过看过,或者经历过的养宠物的经历,他们的分享,让我从不一样的角度去看这件事,使我从内疚中走了出来。

5、刻意关注,避免被影响

既然我们被影响发生在没有刻意关注的前提下,那么,只要我们越关注那些信息,就越不容易被影响了。

比如,如果你有段期间特别想买一件东西,那你就应该首先回想下,是不是最近在不经意间被“植入”过相关信息,如果有,你就仔细想一想,当时是在哪里,听到或看到了什么信息,思考得越具体越有利于你恢复理智。

6、三种方法,避免过度追求完整

首先,我们可以为正在进行的项目编制一个时间表,按照时间节点,顺序完成。

其次,对于能够很快完成的事,我们不要想着等一等,而是立即着手完成。

最后,我们可以运用意志力 ,使大脑习惯。比如故意留一个盘子不洗,放在洗碗池里,或者放下一本快要读完的书,然后去做点别的。

我们的大脑,给我们带来无尽的了智慧,也给我们设下了许多的套路。但是,我们应该始终明白,“你的大脑,不是你,你的大脑,是(属于)你的大脑。”我们在使用的大脑。只要我们越来越了解它,越来越理智地使用它,我们就可以跳出思维的陷阱,掌控自己的人生。

即便AI时代已经到来,但我们的大脑依旧是这个世界最神奇的东西,就像拜恩在《魔力》里说得一样:感谢你美妙的大脑,这个世界没有任何电脑科技能够复制它。

大脑 / 一致性 / 稳定性 / 蔡加尼克效应 / 影响效应 / 反事实思维 / 双曲线贴现 / 确定性偏差 / 刻板印象

如涉及版权,请著作权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或支付费用事宜。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