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选
  • 会员
谣言+流言蜚语都是负面的吗?-谣言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传媒,谎言不是+为什么我们相信谣言?-谣言骗你,用的是这几个套路-谣言也是一种病毒,但“隔离”却是个坏方法-为什么谣言和假新闻如此嚣张?+谣言传播的媒介化:数字元技术时代公共危机事件的话语斗争-1、重大社会危机事件框架中的谣言-2、数字元技术框架下的谣言-3、延展性的思考-谣言心理学:人们为何相信谣言,以及如何控制谣言+第1章 谣言的定义-谣言-流言-谣言与流言-都市、现代或当代传说-实证证据:信息维度+第2章 谣言的形式、频率和影响-谣言的形式-谣言的频率-谣言的影响-谣言对股票交易行为的影响-企业谣言的影响-负面变化谣言对员工压力的影响-负面谣言对员工态度、生产效率和留职意向的影响-谣言的形式、频率和影响——总结+第3章 谣言传播中的心理因素-事实寻求动机-关系增强动机-自我提升动机-谣言传播动机的情境性决定因素+第4章 影响谣言相信的因素-概率心理模型:用线索推断真实性-文献检索与元分析方法-与态度的一致性-谣言信源的可信度-反复接收-辟谣-其他因素+第5章 谣言的意义建构-谣言和个体意义建构-谣言和集体意义建构-第6章 谣言准确性:内容变化模式、概念化和整体准确性+谣言内容变化的模式-谣言内容变化的四种模式-变化模式的普遍性-序列传播取向与协同取向-磨平的普遍性-添加的普遍性-谣言内容变化的模式——总结-准确性的概念化与测量-总的来说,谣言准确性如何-学生谣言调查-局限与总结+第7章 促进谣言准确性与不准确性的机制-认知机制-动机机制-情境特点-群体机制-网络机制-最近的实证证据+第9章 谣言控制-谣言平息策略-辟谣-为什么一些谣言能抵抗反驳-控制谣言的建议+第8章 信任与组织谣言传播-信任对谣言传播的直接影响-信任的调节作用-样本、程序和工具-结果-信任是谣言传播中的关键变量+第10章 总结、模型和研究蓝图-谣言总结-谣言有什么影响-人们为什么传播谣言-谣言如何帮助人们在不确定性中建构意义-谣言内容如何变化-什么是谣言的准确性-信任如何影响谣言的传播-如何控制有害的谣言-综合模型-谣言——未来研究蓝图-谣言传播的动机-影响谣言相信的线索-谣言意义建构-谣言准确性-信任和谣言传播-谣言控制-谣言——结论

学生谣言调查

2021年9月25日 字数:1774 来源:谣言心理学:人们为何相信谣言,以及如何控制谣言 作者:(美)尼古拉斯·迪方佐;(澳)普拉桑特·波迪亚 提供人:zhaotou97......

学生谣言调查1

第二项调查在1996年向已就业的学生收集了职场中出现的谣言,这次调查被我们称为“学生谣言调查1”。两门心理学高级课程中的56名学生填写了调查问卷(见附录6A)。首先,谣言被定义为“关于对群体重要的事项未经证实的信息”。参与调查者被要求“设想一个在工作场所出现的谣言实例,你可能仅仅听说过或阅读过这则谣言,也可能曾经将该信息传递给你的同事”。为了计算准确性的百分比,我们指导学生“选择一则谣言,这则谣言在受到合理怀疑之后已经被证明是真实的或是虚假的;我们对仍未确定真假的谣言并不感兴趣”。学生在一个开放式问题中“陈述这一则谣言”。为评估谣言准确性,我们询问学生:“最终看来,这则谣言有多准确(真实)?”为评估谣言准确性趋势,我们询问学生:“从谣言开始传播到最后被证明真实或是虚假的这段时间内,谣言在多大程度上出现了变得更加准确的趋势?”

我们获得了54份有效调查问卷,其中12份问卷被舍弃,因为它们描述了流言而非谣言事件(如“两名员工有不正当关系”)[1]。最后获得的42则职场谣言样本在表6-4中列出。准确性的数值呈现双峰(bimodal)分布,因为我们要求学生提供真实的或虚假的谣言,这符合我们的预期;并且呈现负偏态,即总体上职场中出现的谣言往往非常准确,大多数100%准确或者接近于100%准确。[2]这一发现与文献综述和1996年现场访谈的结果相符。准确性趋势也呈现负偏态,这表明职场谣言在其生命周期内倾向于变得更为准确。[3]因此,总体而言,职场谣言的参与者往往非常善于找出事实真相。

虚拟编码(dummycoding)为分布中的每一个分数段赋予一个分类或顺序值(见图6-1图注)。通过对这个样本中的准确性与准确性趋势变量进行虚拟编码,我们评估了表6-1中列出的真实性-精确性组合出现的频率。这些频率在图6-1中呈现并在表6-4中被标识出来。可以看出,这个样本中的大多数谣言都像“皈依者”;这些谣言全部或者大部分被证明是真实的,并且在其生命周期内越来越准确。有些谣言则属于“星星”类别,它们被证明是真实的,但是很少改变。还有些谣言全部或者大多数被证明是真实的,但是却被不断扭曲,它们是“粗糙者”。另一些谣言被证明是虚假的,它们更像是“坠落的星星”不断退化。有一小部分是“伪造品”,因为它们被证明是虚假的但是很少被改变。极少部分属于“有希望者”(虚假的谣言变得更为准确)。总而言之,职场谣言的中心趋势很清楚,就是变得更为准确。

表6-4 学生谣言调查1中的职场谣言

注:N=42。CF指“伪造品”,CV指“皈依者”,FS指“坠落的星星”,GN指“粗糙者”,HP指“有希望者”,ST指“星星”。

图6-1 真实性-精确性组合出现频率(学生谣言调查1)

注:N=42。准确性虚拟编码:<4编码为全部或大部分虚假;>6编码为全部或大部分精确(=4、5或6不予赋值)。准确性趋势虚拟编码:<4编码为谣言变得失真;>6编码为谣言变得更准确;其余的情况表示谣言准确性几乎没有变化。

学生谣言调查2

第三项调查在1997~1998年期间收集了已就业的美国大学生遇到的职场谣言,这项调查被我们称为“学生谣言调查2”。低级和高级心理学课程中的185名学生填写了类似于学生谣言调查1的调查问卷。首先,谣言被定义为“关于群体中重要事件的未经证实的信息。它们与来自各个渠道的新闻信息类似,不同之处在于它们是未经证实的”。为了避免学生提供流言而非谣言,我们告诉他们“流言常常是关于个人的或隐私的事情,并且常常旨在传达社会标准或者娱乐”。受试者被要求“设想一个在工作场所出现的谣言(并非流言)实例,你可能仅仅听说过或阅读过这则谣言,也可能曾经将该信息传递给你的同事”。为了均等地抽取已经被证明为真实和虚假的谣言样本,我们要求学生回忆一则被证明真实的谣言,然后再回忆一则被证明虚假的谣言(顺序在受试者之间平衡)。

185份调查问卷共收集到370则潜在的谣言(每份调查问卷产生两则)。在这370则陈述中,94则是流言,2则缺失了准确性与准确性趋势数值,还有30则没有对谣言进行描述。最后的样本包含146名受试者,其中48名描述了1则谣言,98名描述了2则谣言,谣言样本总数是244。[4]其中137则谣言是真实的,107则是虚假的。为了更进一步评估这些或真或假的谣言发生的变化类型,我们计算了该样本的真实性-精确性组合频率,结果在图6-2中列出,与学生谣言调查1的结果很类似。首先,我们观察到绝大多数的谣言要么是全部或大部分真实的,要么是全部或大部分虚假的,后来被证明为真实或虚假的谣言似乎很少处于中间地带。在受试者回忆起的全部或大部分真实的谣言中,绝大多数类似于“皈依者”。那些全部或大部分虚假的谣言,要么类似于“坠落的星星”,要么类似于“伪造品”。总结起来,谣言倾向于变得更真实,也可能相反。真实的谣言尤其倾向于朝着更加准确的方向变化;虚假的谣言倾向于要么成为更虚假的谣言,要么保持原状。

图6-2 真实性-精确性组合频率(学生谣言调查2)

注:N=244。准确性虚拟编码:1、2或3编码为全部或大部分虚假;4或5编码为有些真实有些虚假;6、7或8编码为全部或大部分精确。准确性趋势虚拟编码:1、2或3编码为谣言变得失真;4或5编码为几乎没有变化;6、7或8编码为谣言变得更准确。两个变量都在1~8分量表上评定。

谣言

如涉及版权,请著作权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或支付费用事宜。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