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伊拉克费卢杰市(Fallujah)的两位居民阿里·卡里姆(AliKarim)和侯赛因·阿里(Hussein Ali)十分生气。卡里姆听到一则消息:“美国总统乔治·沃克·布什想让美国军队将所有当地百姓驱逐出自己的家园,让他们流离失所,强迫这些无家可归的人住帐篷。”(Slackman,2003,p.F1)不但如此,他们的家乡费卢杰市将成为一个军事基地。阿里是一家咖啡店的老板,他还听说美国计划设立一个国王来管理伊拉克。其他的费卢杰居民也听到了类似的关于美国的负面谣言,这些谣言都具有煽动性:美国士兵用夜视仪监视穆斯林妇女,还向儿童发放色情刊物。对于美国人来说,这种谣言简直荒谬,但是费卢杰居民当年对这些谣言却深信不疑。
各种各样的谣言通常是自耳入、从口出,并且沿途在一个重要的地方停留:大脑。耳、口、大脑这三个部位非常形象地象征着谣言的“一生”经历的三个阶段(DiFonzo,Bordia,&Rosnow,1994;Rosnow,1988,1991)。在谣言产生的阶段,谣言参与者为了缓解焦虑或消除不确定感而接收谣言。在传播阶段,谣言通过社会交换而传播。这两个阶段之间是评估阶段,在这个阶段中谣言的真实性受到评估。
这个评估决定谣言的命运。如前一章所讲,人们更倾向于传播他们认为真实的信息,而非虚假的信息(Rosnow,Yost,&Esposito,1986)。从理论上讲,人们不愿分享被认为虚假的信息是源于关系增强动机:任何一个错误的信息都将给自己带来惩罚(比如别人对自己不好的印象或负面的评价)。如果谣言勾画的是一个白日梦(R.H.Knapp,1944),传播者便可能成为失望之源;如果谣言激发了人们的恐惧,传播者就成为引发过度焦虑的刺激。无论哪种方式,对提出虚假希望或发布不实警报的人来说,声誉都会受到损害。因此,关系增强动机有时候会与事实寻求动机配合,使人们渴望准确评估谣言的真实性与准确性。
尽管人们倾向于辨别真相,但众所周知,人们有时在这一方面表现得不尽如人意。人们经常相信虚假的或神话般的谣言。想想这些例子:一些伊拉克人相信美国计划在伊拉克设立国王。宝洁公司捐助撒旦教的虚假谣言导致公司每月接收到15000个骚扰电话,公司被来电包围的同时还受到了抵制商品的威胁(Austin&Brumfield,1991;Blumenfeld,1991;Cato,1982;Marty,1982),很多人都相信这个谣言是真的。此外,在一个非洲裔教会成员的样本中,有超过三分之一的人相信这则谣言:“艾滋病病毒是由细菌战实验室生产的,其目的是让黑人种族灭绝”;另外有三分之一的人对这则谣言表示“不确定”(“BlackBeliefs”,1995,p.B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