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略特·伯克曼(Elliot Berkman)和我则通过实验对以下这个假说进行了检验:在进行运动自我控制任务时,被试大脑右半球的腹外侧前额叶皮层的活动情况可以代表他们在真实世界中的自我控制能力。我们的研究对象是一群下定决心要戒烟的吸烟者。首先,我们对被试在“戒烟日”的前一天完成“停止前进”任务时的大脑进行了扫描——“戒烟日”是指他们选择开始戒烟的那一天。这是一场针对强大的不良习惯进行自我控制的战役,其间包含了无数次小冲突,在这场战役中,强烈的“冲动恶魔”与顽强的“自我控制天使”每天都会发生数次冲突。我们想知道的是,大脑右半球的腹外侧前额叶皮层是不是在帮助“自我控制天使”战胜“冲动恶魔”时发挥了重要作用。
为了获得关于自我控制冲突的即时信息,我们会在一天里数次给参加实验的被试发短信,询问他们收到短信的那一刻想吸烟的欲望有多强烈,同时还询问他们自上次收到短信后有没有再吸过烟。这些简单的短信提供了相当丰富的信息,假设你在下午2点钟收到了一条短信,在回复短信时表示自己非常渴望马上就吸上一支烟;到了当天下午4点钟,你又收到了另一条短信,然后你在回信中说,刚刚2个小时内一直没有吸烟,这就意味着你并没有成为欲望的俘虏,你赢得了这场特殊的战役。我们对被试的“每一场”战斗都进行了编码,来确定到底是自我控制取胜还是欲望赢了。
正如所预料的那样,如果被试在下午2点有强烈的冲动想要吸烟,那么他们就很有可能会在下午4点之前做出吸烟的行为。不过大脑右半球的腹外侧前额叶皮层的活动会严重影响吸烟的欲望与实际吸烟行为两者之间的关系。在“戒烟日”的前一天执行“停止前进”任务时大脑右半球的腹外侧前额叶皮层活跃程度比较低的被试,更加倾向于抵挡不住强烈的冲动而再次吸烟。相反,大脑右半球腹外侧前额叶皮层反应比较强烈的被试,在我们发短信期间出现的强烈的吸烟渴望通常并不会导致吸烟行为。对这些被试来说,想要吸烟的强烈渴望依然存在,但是他们已经有了更好的“装备”——更加活跃的大脑右半球腹外侧前额叶皮层,因此也就更有把握打赢这场战役。这些结果表明,大脑右半球腹外侧前额叶皮层明显与自我控制有关,并且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们在现实世界能否成功地进行自我控制。
认知自我控制(cognitive self-control)。请允许我先问一个问题:在以下这个三段论推理中,我们能否从前提合乎逻辑地推导出结论?
所有让人上瘾的东西都是昂贵的。
有些香烟是便宜的。
因此,有些香烟并不会让人上瘾。
摆在被试面前的问题是:如果前提是真的,那么结论是否一定是真的?答案是肯定的。这个结论在逻辑上是恰当的,但是,参加实验的一半以上的被试都未能正确回答这个问题。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信念偏差(belief bias)。我们对这个三段论的结论心存偏见,是因为我们知道它在事实上是错误的。这里的关键在于,这个三段论中的大前提是假的,但这并不会使从这个前提合乎逻辑地推理出的结论归于无效。为了想象一个命题为真的世界而颠覆对现实世界的认知是需要心理上的自我控制能力的。虽然我们不可能拥有随心所欲地控制自己的思想——我们的认知过程的能力,但是我们确实拥有一些认知自我控制能力,而且这种控制通常与腹外侧前额叶皮层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