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篇中的范畴
在交谈中,我们的话语会在听话人心中产生各式各样的期待。能够迅速而细腻地把握这种期待,是成长中重要的一课。也就是说,我们要学习这些词引发的情感所组成的抽象范畴。然而,奇怪的是,这些最为重要的范畴里,有一些却是由看上去毫不起眼的小词所代表的,比如,“而且”“但是”“意思”“那个”等。这些词乍看上去似乎毫不重要,但事实却正好相反。这些小词所代表的概念微妙而深奥。下面你将看到,这些概念和其他概念一样,也是根植于类比的。
让我们来看看使用“而且”的例子吧。如果一个刚从法国旅游回来的朋友非常激动地告诉你,“巴黎好玩儿的地方太多了,而且巴黎人都特别友善”,你应该不会觉得惊讶。或者说“巴黎好玩儿的地方太多了,巴黎人也都特别友善”,也是完全能够理解的。这说明,“而且”的功能就是把前后两句话连结起来,如果前后两句话没有任何逻辑关联的话,就没法用“而且”。所以如果朋友说“巴黎好玩儿的地方太多了,而且我刚买了把钳子”,那你一定会觉得非常奇怪,因为整个句子不是一个连贯的整体。说话人用“而且”,就是向听话人表明,在说话人的脑中,前一个想法和后一个想法在逻辑上一脉相承,形成了一个“逻辑流”。
话语之间的逻辑流对于人类,就像狂奔的斑马对于狮子一样,都是真实的存在。它们都是存在于特定空间里的运动,只不过斑马与狮子的追逐游戏来自物质世界,而话语间的逻辑流则扎根于精神世界。狮子大部分时间生活在物质世界里,而我们人类除了物质世界之外,还有一个看不见摸不着,但是却同样真实的语言世界。人类范畴系统的很大一部分就是围绕语言世界中的万千现象展开的。人类感知语言世界中的现象,然后迅速将它们分类,这些认知活动和草原上的狮子在千钧一发之际就能决定追逐猎物的方向一样,都是我们各自的本性使然。
那么我们是如何学到“而且”这个词以及它背后所表达的概念的呢?答案和学习其他词语以及概念的方式一样,也就是通过扩展我们的类比。你能想起来自己听到的第一个“而且”是在怎样的句子中吗?这当然是不可能的。但就像我们小时候学到的其他词汇一样,“而且”也一定没有一个非常准确的定义;我们其实是通过它出现的语境而掌握它的,也许是“善良而且美丽”。我们刚接触这个词的时候,也许会认为它只能连结两个形容词,但是后来逐渐发现它也能连结两个句子,“他不仅诗写得好,而且还会画画”。而且,“而且”不仅仅可以表示并列关系,还可以表示递进。
和其他范畴一样,“而且”所代表的范畴和情境也在每个人的大脑里不断扩展。事实上,这样的扩展太过平缓,以至于人们甚至误以为最后的结果是个完全没有层次的概念整体,但其实这个概念却和其他概念一样,都像一个城市,有市中心、市区、郊区等好几个层次。也就是说,这个概念并不是一蹴而就、一成不变的,只不过我们看不到每次类比扩展时留下的痕迹罢了。这和不断扩展复杂概念(如妈妈、威胁、一点儿)一样,虽然通过类比形成了一层一层的同心圆,但是我们却看不见这些同心圆。所以这个小小的连词,虽然很少有人把它看作一个范畴,却正是我们讲述的词语和概念间关系的绝好体现。
“而且”与“但是”的对比
为了能更深入地讨论这个问题,让我们来看看包含“但是”这个连词的例子吧。一个看上去貌似很有逻辑的观点是,“而且”和“但是”除了感情色彩不同之外是完全一样的,这其实并非事情的全貌。如果我们进一步思考这个问题,比如上文提到的朋友如果说:“巴黎好玩儿的地方太多了,但是巴黎人都特别友善。”那我们一定会觉得奇怪:“这什么意思?完全讲不通啊!”我们之所以这么想,就是因为“但是”这个词让我们对话语有了一个转折的预期,但是这句话又没有转折。称赞巴黎之后再称赞巴黎人和常识并不矛盾,与我们对说话人的期待也不矛盾,所以说无论如何二者都谈不上转折关系。这位朋友“欺骗”了我们,因为他用“但是”宣布下文有一个转折,却没有给出一个转折。也就是说,这个连词和它连接的两个成分之间的关系让人困惑。事实上,假设这句话出现在一条短信中,你很可能会认为朋友打错字了,他实际想说的是“巴黎好玩儿的地方太多了,但是巴黎人都特别不友善”,这才有转折关系。
为了有效地交流,对话双方必须密切关注各想法之间的逻辑流。换句话讲,他们必须要做到“实时监控”。当话语中的逻辑顺着已经建立的逻辑流移动时,就应该用“而且”或者其他相近的词汇,比如并且、另外、还等。这种情况是可以称之为而且的情况。与之相反,倘若话语中的逻辑突然发生了难以预料的转折,那么就应该用“但是”或者类似的词,比如然而、可是、却、不过等。与前者类似,这些情况是可称之为但是的情况。
什么时候用“但是”,什么时候说“而且”
有时,我们会听到这样的句子:“我不知道那家面馆的老板是哪里来的,但是她看上去很好说话。”这里为什么要用“但是”呢?又有什么转折呢?让我们先来考虑这里能不能用“而且”:“我不知道那家面馆的老板是哪里来的,而且她看上去很好说话。”这句话实在是逻辑不通,因为我们不知道这句话的前后部分到底有什么联系。而用“但是”的话,我们肯定能够感觉到一个逻辑流,尽管难以具体描述。这个逻辑流大概是这样的:尽管我完全不了解面馆的老板,不过我感觉她是个容易接近的人。“尽管”就是一个表示让步的词,它算得上是“但是”的一位表兄了。这句话的前半句是说我所掌握的信息并不完整,而后半句则是前半句的一个明显反例:虽然信息不完整,但我还是要发表一下看法。也就是说,前半句描述了当前的某种情况,后半句则是这个情况的例外。每当告诉他人一件事时,如果在开口之前,我们就发现此事与对方通过我们说过的话建立的期望正好相反,那这就是但是的情况。关于面馆老板的那句话正好如此,这也就是为什么“但是”听上去很顺耳,“而且”就很奇怪。
与此类似,如果一个人说“他嘴巴是有点大,但是他真是一个非常好的人”。这并不意味着说话人有一种认为嘴巴大的人就不好的偏见,而大概是说:虽然此人从嘴巴大小或守不守口如瓶这个角度来看,算是在不太好的一边,但是从做人这个角度看,却有很好的一面。在这里我们又看到“但是”这个连词所起到的转折作用,被谈论的人从某个角度看并不好,而从另一个角度看却又很好。
“但是”这个词所代表的“逻辑转弯”范畴,和汽车在马路上转弯这一范畴同样真实,只不过更难以捉摸。之所以要用“但是”,就是因为人在说话时总有一部分注意力集中在话语的逻辑流上,并且会实时将自己所熟知的情况进行分类。这就好比人们总是有部分注意力集中在眼前出现的东西、耳中听到的声音等,并且实时地把熟悉的信号分好类。
有时候,说话人会突然感知到原本在背景中进行的这种实时监控,这就会影响他们说话的流利程度。也许一个语言标签就会在这个过程中迅速地被另一个标签替换掉。比如,有人会说:“哎呀,你看那匹马,啊,不对,是那头驴。”而下面这个例子尽管仍然有标签的替换,但所涉及的却不是一个物体,而是整个说话的语流。
老张和老王两位老友好久没见了,他们正在畅谈两家人的近况。老张想告诉老王自己女儿的情况:她在两年前不知道突然得了什么病,但是现在已经完全康复了。在讲这件事情的时候老张说了这样一句话:“她在哈尔滨的时候滑雪滑得特别好,而且有一天她突然就掌握不了平衡了,不对,应该说,但是突然有一天她就掌握不了平衡了……”
老张刚开始说这句话的时候,他觉得这句话是一个“而且”的情况,“而且突然”——嗯,应该说“但是突然”,他发现这实际上是一个“但是”的情况,因为他刚开始说后半句的时候,就发现这句话里有个转折了,也就是说,人们很难料到一个滑雪高手会突然摔倒。所以他很快就在中间转了半圈,把句子中的连词从“而且”换成了“但是”,因为他发觉从老王的角度来看,这句话里的转折非常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