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理论上讲,不应该有影响。你的纳税人应该会想:“很高兴政府还没有提高税收来支付这笔开支。但也许以后税收会提高,而由于利息支出,最终税单将超过100万。既然如此,我还是应该先存些钱。”如果事实如此,那么通过借贷还是增税来筹集资金不会有任何区别。但当然,现实并非如此——民众不会储蓄100万英镑以应对未来的税收,所以通过借贷进行融资而不是通过增税平衡预算,你将得到更高的乘数。
但是如果我借了100万英镑,不会推高利率水平,从而鼓励人们推迟消费吗?
如果经济表现良好,那么是的,它会。但是请记住,我们假设这个巧克力硬币政策推行在严重的经济衰退时期。在衰退中,人们不愿意借钱。如果你不是在与其他潜在借款人相互竞争,那么你完全可能在不推高利率水平的情况下借到钱为刺激计划融资。
听说过这样一句话吗,“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你的描述听起来很像是免费的午餐。
它就是免费的午餐。例如,当奥巴马的经济顾问委员会对2009年的刺激法案的乘数效应进行估计时,他们使用的乘数高达1.6。换句话说,他们预计政府每借款并支出100万美元,美国经济将增长160万美元。
乘数为1.6是有可能的,因为雇用巧克力硬币工人所支出的每一镑,在原则上都将通过各种交易循环流通,从而进入对GDP的核算。例如,一位巧克力硬币政策的新雇员——不妨叫她安妮——安妮拿到了第一个星期的工资,她带家人去一家当地的餐厅庆祝消费了100英镑,第二天,餐厅老板比尔用那100英镑从查理的艺术画廊买了一幅渴望已久的画作,查理又将100英镑支付给戴安娜以修复漏水的屋顶,等等。如此循环往复。
得了吧,其中必有问题。
好吧,确实有。事实上,是有三个。
我们已经提过第一个:当你推行巧克力硬币政策时,最好确定经济处于衰退中。当你的政府支出旨在提振经济时,经济本身可能会反弹。一种方式是通过金融系统:当你支出,利率将会上升,你自己也曾说,这会鼓励人们推迟支出。第二种方式是可以对经济中的供给形成硬约束:如果你从私人部门争夺工人,燃烧其他地方所需的燃料,租赁别人看中的办公空间,那么将不会增加经济的实际产出,它只会造成通货膨胀。为了提高乘数,必须假设经济不会发生反弹,利率是零且不会增加,大批工人失业、机械闲置、建筑空置,你的巧克力硬币政策只会缩短领取失业救济金的队伍,然而产量的增加不是通胀——而是完全真实的。在这种情况下,乘数可以非常大,但只有在这种情况下才成立。
第二个问题是,如果你将刺激性支出花在错误的地方,最终的乘数可能会小于零。假设你筹集了100万英镑的税收,完全用在了为政府酒窖购买优质法国葡萄酒上——毕竟,负责国家运行会让人口渴。你的民众通过减少支出负担税收的增加——而你把他们的100万英镑花在了法国,促进了法国的经济增长,却使你的经济出现萎缩。这时的乘数就为负。所以,支持国货吧。
我还以为经济学家们都是自由贸易的拥趸。
我们确实崇尚自由贸易,因为它通常会带来最物美价廉的产品。但我们在此假设极端情况:由于需求不足,经济处于衰退之中,而政府试图刺激经济复苏。这种情况下,排挤外国产品对本国经济有益。
你说有三个问题。第三个是什么?
我们一直在讨论一次性的刺激计划。你通过征税或是借贷筹集了100万英镑,支出之后——轰隆!——经济像是被注入了一针亟须的肾上腺素。但政府项目的天性就是想要制造既得利益,他们有着强烈的动机保持现金的永久性流入。之前你已经看到了,巧克力硬币掩埋工和挖掘工工会会雇用说客、废弃矿坑所在的选区会选出代表来共同倡议扩张挖矿计划,负责这项计划的公务员会不惜一切代价保住工作,等等。这可能就叫“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首已百年身”。
如果我借了100万英镑,并将这笔钱用于削减所得税而不是为政府支出融资呢?这就能避免“一失足成千古恨”的问题了,是吗?
你可能仍然会发现,很难把税收提高到原来的水平。但一般来说,通过政府支出比退税更能刺激经济是有原因的——其中部分退税将直接进入储蓄账户,或者被用于进口,这两种方式都无法直接推动经济增长。刺激的意义在于,这笔钱会用于支出,而保证这一点最好的方法就是你把它花掉。
另一方面,减税的优势在于实施方便,而要组织队伍埋葬巧克力硬币则可能需要几个月。如果削减营业税或增值税而不是所得税,则将更直接地鼓励支出。尽管如此,理论上讲,如果你想确保支出促进了经济增长,最好的方法就是自己花钱。
理论够多了。在我雇用巧克力硬币工人之前,我希望能够预知它会对经济产生怎样的影响。乘数会是负的、零、1,还是1.6?证据又是什么?
恐怕这个问题有点敏感。我很支持尽可能多地使用经验证据,但说到乘数,则绝非易事——因为情况实在是错综复杂。
具体而言,不妨以美国为例。乔治·布什执政期间曾经尝试刺激计划,2008年,政府向大多数纳税人给予总规模约1 000亿美元的退税。奥巴马总统上台后,2009年上半年就颁布了8 000亿美元的刺激计划。其中,近3 000亿美元用于出口退税和其他形式的减税政策。其他部分,例如1 000亿美元的基础设施融资则并未规定在2009年支出。还有一些,比如500亿美元的学区补贴,则是用来抵消地方水平的开支削减,所以并非真的“刺激”,而是“反—反—刺激”。然后就是臭名昭著的“旧车换现金”计划:2009年夏天,一个月内,政府向人们发放补贴——约4 000美元——用于淘汰旧汽车,购买更高效的新汽车。当时的货币政策非常宽松,美联储大量印钞,压低利率,并向苦苦挣扎的银行和保险公司提供大力支持。美国的出口市场较弱。正如我所说,情况错综复杂。所以,刺激太大了吗?太小了?这钱花对地方了还是花错地方了?有可能会增加支出或者促进投资吗?在没有刺激发生的平行宇宙,会发生什么呢?我们可以试着分析失业和经济增长的过程,并将之与刺激措施相对比,但任何结论都不是确定的。英国、巴西、中国、法国、希腊、冰岛、爱尔兰、意大利、日本、西班牙以及许多其他国家都在全球经济波动的背景下采取了一系列应对金融危机的行动,这些国家的故事与美国大致类似。但如果非要说究竟哪些政策起到了哪些作用,是很难的。
美国推行经济刺激方案后,一些较为可信的研究对其中最成功的部分(对低收入家庭和州政府的补贴)进行了乘数的测算,结果为2左右,这非常可观。但其他研究则持怀疑态度。刺激的某些部分也受到了严厉的批评。例如,一项由未来资源研究局——一家政治中立的环境问题智库——对旧车换现金计划进行了评估,得到的结论是,计划几乎只是对本来就会发生的购买起到了补贴的作用。
我一直认为那项计划是在浪费钱。
我同意,试图通过给本来就有购车计划的人发钱来刺激经济,听起来就很蠢。但如果他们在购车时比原计划少花了4 000美元,也许是把这笔钱花在了别的东西上。
不管怎样,你的注意力被那些凯恩斯警告过的成本—收益问题给分散了。我不是说政府不会支持愚蠢的项目,我只是认为,如果你的经济在衰退,那么即便是愚蠢的项目也可以起到提振作用。如果奥巴马提出掩埋旧车再挖掘出来,在宏观经济视角下可能更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