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选
  • 会员
卧底经济学-经济学原理+卧底经济学1-卧底经济学1:序言-第一章 你喝咖啡,谁赚钱-草甸与移民-从草甸回到咖啡屋-绿化带与轻轨-我们正在被“宰”吗-何时犯罪是划算的-谁偷走了我们的工作-第二章 超市对你隐瞒了什么-每分钟出生一位大方的客户-第三种方式:劝火鸡投票赞成感恩节-以“天然”之名进行的价格欺诈-搞乱价格-真实性检验之一:公司真拥有稀缺力量吗-价格定位-第三章 完美市场和“真话世界”-完美市场:真话,只有真话-没有市场的生活-效率与公平:我们能处理好吗-行不通的例子-第四章 城市交通-司机如何影响到局外人-定价应该反映损失-你的命值多少钱-知识的两种空白-低成本治理污染-好东西太多-经济学到底研究什么-第五章 内幕故事-内幕信息-内幕信息和健康保险-制作柠檬水-柠檬,医疗,美国-不完全信息——完整论述-市场失灵与政府失灵-用锁眼经济学锁定医疗体制-第六章 理性的疯狂-价值与价格——超越随机游走-理性的傻瓜-对于稀缺的明智考量-第七章 对价值一无所知的人-爱情,战争,扑克-30万美元的房子怎么只卖了3 000美元-走入拍卖人中间-现代史上最大的拍卖案-记住:力量来自稀缺-第八章 穷国为何会穷-缺失的那块拼图板-强盗政府理论-制度至关重要-世界上最糟糕的图书馆-激励机制与尼泊尔的项目开发-有发展的机会吗-第九章 啤酒,小吃,全球化-啤酒,小吃,全球化(2)-全球化是好事吗-全球化是绿色的-贸易对穷人有利吗-特殊利益集团的力量-我们如何改善穷人的境况-第十章 中国的致富之路-两次农业革命-为将来投资-在经济增长中走出计划时代-中国和世界-经济有那么重要吗-卧底经济学1:致谢+卧底经济学2-第一章 谁是我的“另一半”-谁是我的“另一半”(2)-谁是我的“另一半”(3)-谁是我的“另一半”(4)-谁是我的“另一半”(5)-谁是我的“另一半”(6)-谁是我的“另一半”(7)-第二章 金钱与梦想,我应该追逐哪一个-金钱与梦想,我应该追逐哪一个(2)-金钱与梦想,我应该追逐哪一个(3)-金钱与梦想,我应该追逐哪一个(4)-金钱与梦想,我应该追逐哪一个(5)-金钱与梦想,我应该追逐哪一个(6)-金钱与梦想,我应该追逐哪一个(7)-第三章 家家都有本难念的经,果真是这样吗-家家都有本难念的经,果真是这样吗(2)-家家都有本难念的经,果真是这样吗(3)-家家都有本难念的经,果真是这样吗(4)-家家都有本难念的经,果真是这样吗(5)-家家都有本难念的经,果真是这样吗(6)-家家都有本难念的经,果真是这样吗(7)-家家都有本难念的经,果真是这样吗(8)-第四章 看盗版影片和盗版书籍,是不道德的行为吗-看盗版影片和盗版书籍,是不道德的行为吗(2)-看盗版影片和盗版书籍,是不道德的行为吗(3)-看盗版影片和盗版书籍,是不道德的行为吗(4)-看盗版影片和盗版书籍,是不道德的行为吗(5)-看盗版影片和盗版书籍,是不道德的行为吗(6)-第五章 血汗工厂是否应该被取缔-血汗工厂是否应该被取缔(2)-血汗工厂是否应该被取缔(3)-血汗工厂是否应该被取缔(4)-血汗工厂是否应该被取缔(5)-血汗工厂是否应该被取缔(6)-血汗工厂是否应该被取缔(7)-第六章 10年后,我们仍会幸福地生活在一起吗-10年后,我们仍会幸福地生活在一起吗(2)-第七章 晚入学的孩子表现更好吗-晚入学的孩子表现更好吗(2)-晚入学的孩子表现更好吗(3)-第八章 “门当户对”依然是婚姻幸福的条件吗-第九章 平均分摊餐费时,我们会点更贵的菜吗-第十章 身高也像快乐一样具有传染性吗-身高也像快乐一样具有传染性吗(2)-卧底经济学2:致谢+卧底经济学3-推荐序1:人仍然是理性的-推荐序2:经济学前沿的轻松阅读-卧底经济学3:自序-第1章 老板和你谁该拿高薪-为什么业绩工资不适合所有行业-经济学家为你加薪-经济学家为你加薪(2)-经济学家为你加薪(3)-经济学家为你加薪(4)-一家黑店的经济学-第2章 “住、行”安全经济学-选择什么样的社区更安全-选择什么样的社区更安全(2)-选择什么样的社区更安全(3)-选择什么样的社区更安全(4)-快乐经济学-第3章 生活费用为何水涨船高-繁荣的城市能给你更多机会-致使房价上涨的因素-“城市之死”的热门话题-“城市之死”的热门话题(2)-什么样的城市必将繁荣-哪类城市容易衰落-第4章 拉斯韦加斯的赌王之王-博弈论大战拉斯韦加斯-博弈论大战拉斯韦加斯(2)-博弈论大战拉斯韦加斯(3)-博弈论大战拉斯韦加斯(4)-赢家的诅咒-发射原子弹的逻辑-发射原子弹的逻辑(2)-发射原子弹的逻辑(3)-发射原子弹的逻辑(4)-第5章 最佳离婚率真的存在吗-速配与男女比例失调-速配与男女比例失调(2)-婚姻超市:经济学太空中的一个地方-很久以前,非洲大草原,原始社会-很久以前,非洲大草原,原始社会(2)-很久以前,非洲大草原,原始社会(3)-最佳离婚率-最佳离婚率(2)-最佳离婚率(3)-第6章 性、犯罪及米老鼠经济学-关于“性”的理性选择-关于“性”的理性选择(2)-关于“性”的理性选择(3)-关于“性”的理性选择(4)-小老鼠的预算-诺贝尔奖得主的理性犯罪-监狱真的能阻止犯罪吗-经济人的末日-经济人的末日(2)-第7章 雇主喜欢雇什么样的人-教育与就业机会的关系-职场中的两种歧视-职场中的两种歧视(2)-奥巴马效应-奥巴马效应(2)-奥巴马效应(3)-第8章 理性革命-输掉总统竞选的戈尔-理性政治的奇妙逻辑-革命与绑匪困境-威廉国王与玛丽王后的双赢-第9章 逻辑100万年-经济飞速发展与运气的关系-为什么英国的工资如此之高-疟疾改写历史-理性创造奇迹-理性创造奇迹(2)-理性创造奇迹(3)-卧底经济学3:致谢-卧底经济学4+第1章 经济的使用指南-经济的使用指南(2)-经济的使用指南(3)+第2章 保姆合作社的衰退-保姆合作社的衰退(2)-保姆合作社的衰退(3)+第3章 货币,货币,货币-货币,货币,货币(2)-货币,货币,货币(3)-货币,货币,货币(4)+第4章 适量的通货膨胀-适量的通货膨胀(2)-适量的通货膨胀(4)-适量的通货膨胀(3)+第5章 刺激-刺激(2)-刺激(3)-刺激(4)+第6章 战俘营的经济衰退-战俘营的经济衰退(2)+第7章 产出缺口-产出缺口(2)+第8章 失业的发明-失业的发明(2)-失业的发明(3)-失业的发明(4)-第9章 老板经济学+第10章 宏观经济学的水妖塞壬-宏观经济学的水妖塞壬(2)-宏观经济学的水妖塞壬(3)+第11章 GNP崇拜-GNP崇拜(2)-GNP崇拜(3)+第12章 幸福经济学-幸福经济学(2)-幸福经济学(3)+第13章 经济增长能否永续-经济增长能否永续(2)+第14章 不均等-不均等(2)-不均等(3)-第15章 宏观经济学的未来-宏观经济学的未来(2)-卧底经济学4:致谢和推荐阅读+赢家的诅咒-推荐序一 接地气的经济学-接地气的经济学(2)-推荐序二 “塞勒三部曲”推荐序-《“错误的”行为》与塞勒的学术道路-《赢家的诅咒》与经济学中的“反常”-《助推》与“自由意志的家长制”-01 合作-单次博弈的公共产品实验-重复博弈-互惠式利他主义-利他主义-合作:评论-02 最后通牒博弈-简单最后通牒博弈-两阶段议价博弈-多阶段博弈-市场上的最后通牒博弈-03 跨行业工资差异-跨行业工资差异:可能的辩解-跨行业工资差异:理论上的解释-跨行业工资差异:评论-04 赢家的诅咒-赢家的诅咒:实验证据-赢家的诅咒:实地资料-赢家的诅咒:评论-05 禀赋效应、损失规避及现状偏见-禀赋效应-交叉的无差异曲线-现状偏见-损失规避-06 偏好反转-偏好反转(2)-兼容性假说-偏好反转:评论-07 跨期选择-个人贴现率的变化-参照点-享受与恐惧-08 储蓄、可替代性及心理账户-目前收入账户:消费取决于收入-收入、奖金及意外之财的来源-养老金财富-房产-储蓄、可替代性及心理账户:评论-09 博彩市场-赛马博彩市场-投注策略-乐透型彩票-博彩市场:评论-10 股票市场的日历效应-周末效应-月度转换效应-股票市场的日历效应:评论-11 华尔街股市上的均值回归-股市平均水平的均值回归-截面数据的均值回归-短期均值回归现象-华尔街股市上的均值回归:评论-12 封闭式共同基金-四种反常现象-代理成本-受限股票-税收-封闭式基金溢价-金钱并非万能的-投资人的情绪──一种可能的解释-封闭式共同基金:评论-13 外汇-外汇风险溢价-预期误差-如果你有这么聪明的话-赢家的诅咒:后记

第15章 宏观经济学的未来

2020年7月14日 字数:2418 来源:卧底经济学 作者:[英]蒂姆·哈福德 提供人:frame99......

“宏观最终是个实证问题。它不能永远对事实无动于衷。”

——申铉松(Hyun Song Shin)教授1

最近的危机一定使经济学家们开始扪心自问了吧?没一个预见到的。

这是真的,尽管预测并不是经济学家的主要工作。不幸的是,经济学家经常使自己被当成糟糕的预言家,因为投资公司意识到,如果把一个“首席经济学家”送进彭博电视台的演播室,谈论一些股票会上涨还是下跌的问题,就能够获得知名度。大多数学院派经济学家根本不会去试图预测,因为他们知道对复杂系统的预测即便可能,也极度困难。相比于对自己的预测过分自信,他们更愿意把预测认为是傻瓜和骗子的游戏。

凯恩斯曾说过一句名言:“如果经济学家能使自己被认为是谦虚、能干的人,达到牙医的水准,那就太棒了!”它是一个很棒的笑话却又不只是笑话,你并不会指望你的牙医能预测你的蛀牙规律,而是希望他就牙齿健康给出好的可行性建议,并且能在蛀牙的时候解决这个毛病。这也是我们应该希望从经济学家那里得到的:使经济运行良好的有用建议,以及经济出现问题时的解决方案。

距离银行业危机已经有几年的时间了,但解决方案似乎并不那么有效。

说得很对。如今经济学界几乎所有激动人心的革新性成果都来自微观而不是宏观经济学家。想一想阿尔·罗斯(Al Roth)对市场设计的研究,他运用基于计算机的算法,分配儿童到上学的地方,分配青年医生到第一家工作的医院,以及分配肾源给合适的病患。保罗·米格罗姆(Paul Milgrom)、哈尔·瓦里安(Hal Varian)以及保罗·佩勒(Paul Klemperer)在拍卖设计方面收获颇丰,从谷歌广告到利润丰厚的频谱拍卖再到不通过大额援助而为银行体系提供支持。约翰·李斯特(John List)、埃斯特·迪弗洛,以及其他学者设计经济学实验来研究人类行为背后隐藏的真相。这些经济学家更像是牙医——或者医生或工程师,他们都能解决问题。

宏观经济学家们不能吗?

我们并不应该对他们过分苛责。我想你现在应该有所理解了,宏观经济学非常困难,它要考虑上百亿产品、70亿人口以及数不清的无法观测到的交易。心理学、历史、文化、无法预知的新技术、地理和气候因素、动作太快人们甚至无法意识到的电脑交易员以及许许多多其他因素共同影响着经济。这是一个令人目不暇接、无法估量的难题,难怪我们挣扎不已。

我们之所以没有宏观经济学“牙医”的第二个原因,也许是相对于问题的复杂性,这门学科在智识上孤立了自己。所有的学术学科都倾向于在孤岛中思索,但宏观经济学的问题似乎尤为严重。

还记得凯恩斯的那条著名断言:“经济学大师必须拥有一系列天赋的罕见结合……在某种程度上他必须是一个数学家、历史学家、政治家以及哲学家。他必须了解符号并用文字表达出来,他必须根据一般性来深入思考特殊性,并且同时触及抽象与具体。他必须根据过去、围绕将来而研究现在。他必须考虑到人性或人的制度的每一个部分。”

在过去的40年间,宏观经济学者已经背离了他们的职业定位。

他们并没有不遗余力地试图利用任何一个能够揭示经济发展的数学工具,现代经济学家缩小了焦点。顶级期刊认为可以发表的假设和建模手段范围有限。宏观经济学模型变得优雅而且逻辑上十分精妙,但和现实严重脱节。他们认为逻辑一致性是首位的,寄希望于这些模型最终会看起来现实一些。这并没那么荒诞——罗伯特·卢卡斯对菲力普斯曲线的批判以及20世纪70年代的惨痛滞胀向经济学家表明,仅仅从数据中得出结论是不够的,因为数据可能会发生急剧改变。但自从“理性预期”改革40年来,有理由相信宏观经济学家没能接纳一些重要的观点。

例如?

有三个例子映入了我的脑海:银行业、行为经济学以及复杂性理论。

几十年来银行业都没有被包含进宏观经济学模型中——现代宏观经济学中的凯恩斯主义流派和古典流派均是如此。由于学术界曾经犯过这么多错误,这在起初是可以理解的做法。银行极端复杂但他们的最终产品却十分简单:他们成了想要储蓄和想要借款的人之间的桥梁。那为什么不挥一下魔杖,假定这个工作完成了,完成得很好,然后继续研究更有趣的问题呢?

大萧条就是由银行业危机引起的,这本来应该成为不要在宏观经济模型中忽略银行业的警示。但这一警示由于两个原因还是被忽视了:第一,政府引入了存款保险制度,使得挤兑不太可能发生,因此似乎解决了银行业最脆弱的问题;第二,大萧条的记忆变得十分遥远。要求宏观经济学家担忧银行业的问题就像是要求军事战略家担心骑兵冲锋——有趣但仅是对历史的好奇。

但骑兵冲锋事件还是发生了,而且是场大屠杀。宏观经济学家错了——看看这个错误造成了多么严重的后果。

小心一些。尽管我也想把一切归咎于宏观经济学家——我自己就是个微观经济学家——但保证银行体系的安全性并不是他们的责任。那是一群政客、银行家、律师、会计以及微观经济学家的工作。正如我在前一本书《适应性创新》(Adapt)中的观点,也许我们应该更多地听从保险柜工程师和组织行为学专家的建议。

宏观经济学的漏洞在于,当银行业危机爆发时,主流宏观经济学没有一个好的模型来说明可能的经济后果是什么,尽管简单的经验论表明结果一定不会好。造成的后果就是没有办法很权威地说中央银行应该如何应对冲击,以及政府应该采取刺激措施还是紧缩手段。应该把银行业危机认为是将会导致凯恩斯式衰退的需求冲击?还是导致古典式衰退的供给冲击?或者这一整套智识研究都毫无用处?

更糟糕的是,许多微观经济学家指出,宏观经济学“大祭司”在事实之后的反应依然很缓慢——不愿意在模型中加入银行业因素,在一些例子中甚至不愿意承认这次危机需要智识上的应对。事实是就算宏观经济学家在危机初始就采取行动,理解银行业和经济整体之间的互动也是个十分困难的大工程。2

你的第二个例子,行为经济学,并不那么具有挑战性是不是?这个理论已经提出有段时间了。

是的,行为经济学这一经济学和心理学的结合体,在过去15年间已经在经济思想中取得了很大进展。心理学家丹尼尔·卡内曼是这一领域的开创者之一,被授予了诺贝尔经济学奖;另一得主乔治·阿克尔洛夫(George Akerlof),是一个行为经济学布道者;罗伯特·希勒(Robert Shiller)也是,他是一个金融学专家,最著名的成果是显示互联网泡沫和房地产泡沫都是泡沫。马修·拉宾(Matthew Rabin)是更年轻的行为经济学家,获得了奖给40岁以下经济学家的约翰·贝茨·克拉克奖章——这通常是获得诺贝尔奖的前兆。另外一位杰出人物,理查德·泰勒(Richard Thaler),是著名的《助推》(Nudge)的合著者,他在顶级期刊《经济展望杂志》(F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上长期拥有一席之地。微观经济学家起初对此持怀疑态度,许多现在依旧如此。不管如何,要么采纳要么批判,行为经济学已经引起了他们的注意。

但宏观经济学家呢?他们似乎完全忽视了行为经济学。希勒告诉我说在他举办行为经济学研讨会的时候,微观经济学家会跟他争论,而宏观经济学家则压根儿不会出现。

宏观经济

如涉及版权,请著作权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或支付费用事宜。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