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区分问题和争议
正如前面所说,问题和争议在某些方面存在区别。“问题”是指那些不被接受的情况或者状态,而“争议”却是某些聪明的、见多识广的人在某种程度上不赞同的事件。因此,解决问题就意味着要去决策哪些行为是改变当下状况的最好方式;而解决争议意味着,需要判断哪些信念或者观点是最合理的。
如果你不能确定自己面临的某个挑战是属于问题还是争议,可以问问自己:“这个事情是否会有不同派别的意见,是否会让那些聪明的、见多识广的人产生分歧?”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么这个事件就是一个问题,否则它就是个争议。这里有些属于“问题”范畴的例子:一个学生想在嘈杂的寝室里面学习;一个孩子因为要住院而害怕;一名职业女性面对来自上司的性骚扰。另外,这里还有一些属于“争议”范畴的例子:一个公立学校的老师带领学生们在该学校的教室里面祷告; [1] 一名国会议员提议削减老年人的社会保障福利;一位人类学家提出人类天生就是暴力的观点。
在刚刚举的这些例子中,第一部分情境不会让那些聪明博学的人产生分歧,因此它们可以被看作“问题”。当然在某些时候、某些情况下,也有可能对这些情境产生异议,例如有人或许觉得学生并没有权利要求寝室必须是安静的,但这种提出异议的可能性非常小。相比之下,第二部分的每一个情境都可能引发比较大的分歧,这是因为这些情境中本身就包含一些充满争议的事件。
[1]美国政府规定公立学校不能宣扬宗教。——译者注
如何表达问题
问题和争议最好都用疑问的方式表达出来,但是提问的方式存在差异。在针对问题进行提问时,最有效的表达方式是“怎么才能……?”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个例子,看看这种提问是如何起作用的:多年前,因为生源不足、预算削减以及通货膨胀,全美国差不多有7000家公立学校倒闭了。1 下面就是一些可以被学校管理人员用来表达该问题的方式:
·怎么才能增加学校的生源呢?
·怎么才能减少学校的预算呢?
·怎么才能减轻通货膨胀对教育的影响呢?
·学校倒闭之后,怎么才能让校园里面的建筑发挥最大作用呢?
·怎么才能充分利用校园里面被空置的房舍,来增加收入呢?
·怎么才能让校园里面的房舍在晚上以及周末发挥作用,来增加收入呢?
·学校倒闭之后,怎么才能让失业的老师们重新发挥作用呢?
让我们再来看一个关于毒品问题的例子。毒品无疑是当今社会面临的最大挑战,下面就是一些用来表达有关毒品问题的方式:
·怎么才能让人们学会抵制毒品?
·怎么才能让人们不进行毒品交易?
·怎么才能说服那些名人利用他们的影响来号召人们和毒品作斗争?
·怎么才能让媒体在抵制毒品中发挥作用?
·怎么才能发动每一个公民参与到政府抵制毒品的工作中?
·怎么才能让执法机构不接受毒枭的贿赂?
·怎么才能得到毒品制造国家的配合?
·怎么才能及时铲除那些毒品制造商种植的毒品原料作物?
针对某个问题到底哪种提问方式最有效,这存在一些争议。但可以肯定的是,如果我们花时间来确定以及斟酌所有这些提问,那么我们肯定更容易做出判断,并且发现最有创意的解决方案,这是因为每个提问都提供了一种看待问题的思路。比如在上面这个例子中,教育人们抵制毒品,和直接销毁制造毒品的作物,就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思维路径。
如何表达争议
与问题的提问不同,针对争议最好用下面的方式提问:“……是否(应该)……?”这种疑问并不是简单地询问事实,而是为了挖掘争议的核心要素。在提问的时候,要抓住各方进行争论时的要点,然后将它们转化为刚刚介绍的这种提问形式。
下面举一个关于流产争议的例子,反对堕胎的一方认为胎儿也是人,应该受到法律的保护;而提倡堕胎的一方提出,女人的身体属于自己,因此她有权利独立决定腹中的胎儿何去何从。基于此,你可以这样表达以上争议:
·胎儿是一个个体吗?
·胎儿是否可以得到法律的保护?
·女人的身体是否只属于她自己?
·女人是否有权利决定腹中胎儿的命运?
在关于死刑的争议中,赞成方认为如果一个人犯了死罪,那么政府就有权利决定他的生死;而反对方认为,死刑是一种残酷的、有悖常理的方式,它违背了宪法赋予个人的权利。因此你可以用下面的方式对争议提出疑问:
·如果一个人犯了死罪,那么政府是否有权利决定他的生死?
·死刑是否真的是残酷的、有悖常理的?
·死刑是否违背了宪法赋予个人的权利?
在一场争议中,核心观点往往被直接表达出来,或者至少有明确的暗示。它们可能比我们刚刚在例子中提到的核心观点还要多。
“怎么才能……”是表达问题的最好方式,而“……是否(应该)……”的句式用来表达争议非常有效,但这并不意味着其他提问方式就没有价值。实际上,像“谁”“什么”“什么时候”“在哪里”这些提问在调查阶段就非常有效 [1] 。而诸如“为什么”“怎么样”这种偏重分析的提问方式,在评价以及细化观点时非常适用。
[1]如果话题不存在争议,那么“是否……”这种提问方式也具有同样的效果。
当问题演变成争议
即使暂时没有什么不同意见,争议也随时有可能产生。我们表达问题的方式或者后续解决问题的方案,都可能招致反对的声音。例如刚刚讨论毒品问题时举了这样一个例子:“怎么才能及时铲除那些毒品制造商种植的原料作物?”对于这个提问,即使那些坚决与毒品作斗争的人也可能提出下面的疑问:“大部分用来制作毒品的作物,都有其他用途,因此破坏这些作物是不道德的。尤其当种植这些作物的人是一些贫穷的农民时,破坏这些他们的劳动成果就更不对了。”
西弗吉尼亚州的高中有大量学生辍学,为了把学生留在校园,政府想出一个巧妙的办法:由校方拿走那些16~18岁翘课学生的驾照,然后学校联系机动车辆管理局,请管理局通知那些翘课的学生,要么回到学校,要么放弃他们的驾照。2 但这种解决方法存在争议,有人认为学校的做法侵犯了学生的权利,并且把家长对未成年人的管理权转移给了政府机构。
对于问题和声明里面包含的暗示,优秀的思考者总是非常敏锐。问题或者声明一旦演化为争议,应该马上进行澄清。在毁掉毒品作物的例子中,可以询问下面这个问题:“到底在哪些情境中,毁掉制造毒品的作物是不道德的?”从而解决这个争议(如果你确实认为有很多合理的答案可以回答这个问题,那么你就要么修改原先的提问——“怎么才能及时铲除那些毒品制造商种植的原料作物?”,要么直接删掉这个问题)。针对西弗吉尼亚州学生辍学的例子,可以这么提问:“学校的行为是否真的侵犯了学生的权利?是否转移了家长对未成年人的管理权?这么做是否合理?”
提出问题和表达争议的准则
(1)识别挑战。当你意识到自己因为什么而烦躁或者对什么不满意的时候,澄清当下的情况,并关注自己的消极情绪,然后问自己下面几个问题:“我的感受到底是什么?悲伤?生气?沮丧?这些感受到底是从哪儿来的?”接着,确定困扰你的到底是个问题,还是个争议。
(2)表达问题或者争议。选择恰当的方式进行提问,针对问题采用“怎么才能……”的句式,针对争议则提出“……是否(应该)……”式的疑问,并且不要仅仅把提问停留在脑海中,而要写下来。这么做有两个重要的原因,首先,结合脑和手使观点具体化,有助于澄清自己的想法;其次,正如任何写作老师认同的那样,写下某一个观点有助于激发其他想法。让自己在表达问题或者争议的时候,提出尽可能多的疑问。
(3)精炼你的表达。等你用尽可能多的方式表达问题或者争议之后,再精炼这些表达,也就是将那些模糊的语言替换成精确的语言,将概括性的词语转化成特定的词语。因为表达太多模糊、概括,就没法确定它所指的解决方案。例如“怎么才能解决学生生源问题?”“怎么才能消除毒品问题?”,这两个表达都过于模糊,没有针对任何具体内容,因此需要进行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