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选
  • 会员

阻碍思考的习惯

2025年1月15日  来源:思考的艺术(原书第10版) 作者:[美]拉吉罗 提供人:yongyan32......

如果你想努力变得有独特性,就要确认那些干扰思考清晰度的习惯,有些习惯取决于你独特的背景和经验。有许多习惯在某种程度上对每个人造成负面影响,这些习惯包括不愿改变、从众、刻板印象和自我欺骗等。你应该更多地关注那些突显出来的习惯,即“我是更好的”、爱面子、拒绝改变、从众、刻板印象和自我欺骗。

“我是更好的”

这种习惯屡见不鲜,并且从小就开始形成了。当我们小的时候,总是说:“我的妈妈更漂亮”“我的爸爸更有力量”,与自己相关的任何事物都是对自我的延伸。承认这些事物的优越性也是对自身优越性的表达。

随着我们渐渐长大,这样的习惯并不会轻易消失。罗兰·杰普森写道:“在后面的生活中,我们开始认为自己身边的世界就是最好的世界,认为那些习俗和观念是充满智慧并极富内涵的。”8 我们总是倾向于认为我们现在的观念、价值观、政治观和宗教信仰优于他人。

“我是更好的”这一习惯在人类社会中存在已久,原始社会认为那些与自己不同的人(包括外国人、罪犯、心理障碍者、身体或情绪障碍者、其他种族人群、其他宗教信仰者、其他社会阶层)都是非人类。他们推理:“那些不属于某个部落、团体和教区的人不是真正的人类,他们充其量也就跟我们相似而已。”9 所以,在某些社会文化背景中,这些人会被非人格化,被认为没有人权。10

对这样的事情,我们可能会觉得有点毛骨悚然,“我是更好的”这一习惯会让我们多数人都更愿意与别人有相似的言行。如果你的朋友倡导改变,我们会认为他是改革者;如果你的敌人倡导改变,我们会认为他是麻烦制造者和狂热者。爱国者与背叛者、政客与政治家的区别在于这些事物与我们自己的关系。

“我是更好的”这一习惯会阻碍我们的思维,破坏客观性,使我们更容易自我膨胀。如果你想优化自己的思维,那么你必须学会控制这种习惯,在寻求真理的道路上不受自我干扰。

爱面子

与“我是更好的”相似,爱面子也是由自我自然产生的。但与之不同的是,爱面子总是发生在自己形象受到破坏之后。心理学家认为爱面子是一种防御机制,也就是说,爱面子是我们用于保护自我形象的策略。

多数儿童和成年人爱面子最常见的表达方式是:“这不是我的错,是他逼我这样的。”或者“这不是我的错,我没有别的选择。”这种借口尽管是对有益思维的阻碍,但至少是对已犯下错误更好的解释,这种不诚实可以让你推卸责任。

爱面子更危险的表达方式是合理化,合理化可以解释我们为什么“不去寻找真相而固守自己的观念”。11 比如说,你是吸烟者,你知道吸烟有害,但是你不会承认这一点,也不会去想办法论证这一点,反而你会说:“这个结论并不十分可靠”“吸烟给我带来精神上的放松,这些好处可以使那一点点害处变得不那么重要”。这就是合理化。

尽管合理化有的时候似乎是真实的推理,但要区分这两种推理,有一种很简单的方法:如果你的推理有理有据,也就是说,你在验证了客观依据之后才有了自己的想法,这就是推理;如果你的依据是由自己的观念形成的,这就是合理化,也就是说,你先有了自己的想法,再来寻找支持你想法的理由。12

罗兰·杰普森总结了爱面子的过程及其对思维的影响:

当我们已经适应了某种观念,内心的骄傲会阻止我们承认自己的观念是错的,当出现不同意见的时候,我们的第一反应是否定这些意见,而不是去深究这些意见是否真实合理;我们总是觉得出现相异意见非常痛苦,只有找出例证支持自己的观点才踏实。我们都知道承认自己犯错令人苦恼,因此我们通常的第一反应就是不承认错误,我们会这样想:“我该怎样解释呢?”13

要想控制要面子的习惯,必须在自我受到威胁时提高警惕,并记住这样一句谚语:拒绝承认自己错误的人会加深错误的严重性。

拒绝改变

拒绝改变是一种对新的观点和做法不加思考而拒绝的倾向。一般而言,拒绝改变是人们对创造性事物的通常反应。伽利略提出太阳才是太阳系的中心,而非地球,他为此几乎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发明犁、雨伞、汽车的人都曾被嘲笑过;首先倡导在手术中使用麻醉剂、用验尸来考证死亡原因、为女性争取选举权的人也曾受过同样的待遇;就算是我们现在看来非常合理的拒绝童工的规定,最初也曾被嘲笑:批评者们称其为对儿童的“布尔什维克”尝试。

我们有这种拒绝改变倾向的原因之一在于懒惰。已经习惯了某种方式之后,我们就不再愿意接受新的方式,因为这样做会破坏常规。另一个原因在于对传统方式的过度认可,我们总是相信旧的方式才是最好的,因为这些传统方式都是从我们的父母和祖父母沿袭下来的,新的观念和方法似乎与祖辈的观点格格不入。

但是,真正的传统到底是什么呢?传统就是我们看待事物和做出行动的最佳方式吗?在某些情况下是这样,但在另一些情况下则不尽然,就像萨姆·沃尔特·福斯在一首诗中写到的:

某天,一头乖巧的小牛,走在回家的路上,

穿过一片原始森林,留下一串弯弯曲曲的脚印,

如今,三百年过去了,那小牛已经死去,

我仍然记得那串弯曲的脚印。

第二天,在这条小路上,

又有狗和羊经过,

还有许多人进进出出,

他们会因为这条路很狭窄而不停地抱怨,

但他们仍然会继续在当初那头小牛所经过的路上走过。

渐渐地,

这条森林小径变成了狭窄的小路,

老马背着重物顶着太阳走在这小路上,

一百五十年过去了,

他们仍然跟随着那头小牛的脚印。

时光如梭,

这条小路变成了村落,

村落又变成了繁华的城市,

那条小路也变成了城市中的中央大道,

二百五十年过去了,

众人仍然跟随那头小牛的脚印。

就这样,数百年来,

男女老少都行走在那头小牛曾走过的小路上,

这条路现在竟然也四通八达,

那头小牛虽然已经死去三百年,

却为万人开辟了这条路,

对开路的前辈有种崇敬之情。14

在某些情况下,传统不过是已经确定好的先例,或者说是跟从先前的脚步,前人更喜欢跟从这些规则而不是另辟蹊径。

抗拒改变的另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害怕。我们每个人都已经形成了自己的行为习惯,这些习惯就像旧鞋子一样,让人觉得舒服。新事物总是让人觉得有些害怕:“我们要怎样处理日常情况?”我们的想象带来了恐惧感,并且被一切不知名的东西不断强化,所以我们选择抵制新的东西而不是欣然接受;有的时候,我们假装按照规则行事,以避免羞耻感。

不幸的是,如果我们抵制改变,我们就错过了发现、发明、创造、进步的机会,这些都会以新观点的形式出现。抵制改变就是抵制最好、最有价值的观念。

接受改变也并不意味着不加批判地一味接受新观念,因为许多新的观念最后被证实是没有价值的。我们应该对每一种新观念进行足够充分的考证,不管新观念有多么奇怪,都应该给予相同的机会来考证。

从众

不是所有的从众都一无是处。我们把信件放在邮局的指定地点,接电话的时候会说“你好”而不是“再见”,努力拼写正确,遵循语法规则,遇到红灯就会停车,这样的行为数不胜数,这些都是从众行为。在这些情况下如果我们不从众,就会失掉宝贵的时间,惹恼周围人,威胁到自己和他人的安全。

有害的从众是指我们为了获得群体归属感或者害怕与他人的不一致而对自己的言行不加思考地一味跟随。这种从众是胆小的表现,为了得到好的评价而牺牲自我的独立性。有些时候,我们更在乎别人怎样评价我们,而不太在乎到底什么是对的、真实而合理的。一旦我们开始从众,就会很快发现我们的言行并不是最好的,而是我们认为别人更为接纳的,这就阻碍了我们思维的创造性和批判性。

要避免从众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我们的朋友、家人和同事都会给我们很大的压力,当团体的意见比较一致的时候,说“我不同意”或者“那是错的”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如果你曾经这样尝试过,你就知道被当作“背叛者”的痛苦,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一再地妥协以致最终放弃独特性的原因。有一个被广泛重复的实验研究证实了这一点,实验中有两个被试,告诉被试即将进行的是一个记忆实验,一个扮演教师的角色,另一个扮演学生的角色,当学生回答错误的时候,教师就可以电击学生,并且电击的强度越来越大。

在某种条件下人是被控制的。事实上,在实验中并没有真正的电击,学生的扮演者其实是实验者助手,他假装请求教师停止电击,甚至大喊自己胸闷,在最大电击的时候,学生变得安静。因为学生与教师就在相邻的房间,所以教师可以知道学生被电击死亡的可能性。

这个实验的结果是什么?近65%的教师对学生实施了最大强度的电击,多数教师扮演者都说自己并不想让学生痛苦,但当实验者坚持要求这样做的时候,他们还是照做了。15

如果我们参加这样的实验,可能会有不同的表现,但也可能有相似的表现。总之,从众现象在我们周围很常见,根据亚伯拉罕·马斯洛的观察:

大多数人并不是自己做决定,而是通过销售人员、广告人员、父母、宣传员、电视、报纸等来形成自己的看法,他们总是被别人影响,而不是自我决定,他们因此而感到无助、脆弱、易被影响。16

不从众并不意味着不相信他人的言行,为了不同而不同,这个做法是不对的。对待从众的正确方式是自己思考,而不去担心到底有多少人支持自己的观点。

刻板印象

刻板印象是概括化的极端形式,概括化根据基本要素将人、地点和观念进行分类。因此,我们会说多数篮球运动员个子都很高,医生从业之前一定有了许多实践经验,本田思域轿车会比雪佛兰跑车更省油,这些都是公平合理的概括化。当概括化超过一定程度的时候就称作过度概括化,比如,人们认为城市居民比乡村居民更不友好,运动员的学习成绩都不好。

刻板印象是更严重的概括化,刻板印象是已被固化的不灵活、不合理的概括化,就像沃尔特·李普曼解释的:

刻板印象是一种偏好,充满了喜欢或者不喜欢,伴随着害怕、欲望、强烈的愿望、骄傲和希望。任何能引起刻板印象的东西都是由相应的情感引起的。除非是我们故意保持刻板印象,否则我们不能轻易判断一个人是好还是坏。我们看到坏人、神圣的牧师、一本正经的英国人、悠闲的吉普赛人、轻松愉快的爱尔兰人、纯种的美国人……这些判断并非来源于公正、仁慈或者事实,都是先于证据而存在的。17

最常见的刻板印象出现在民族、种族和信仰当中,也还有其他各种类型的刻板印象,比如同性恋、牧师、辍学学生、男女平等主义者、盲目爱国者、纽约、单身酒吧、母亲甚至是上帝,这些刻板印象因为更不常见而显得不那么严重。

刻板印象是关于很多观念的一个完整而系统的心理仓库,每种事物都有自己的位置,在这里没有比较、分类、权重或者选择,仅仅是储存。任何东西都是预先储存、预先决定和预先判断的。因此,刻板印象阻碍了思维的活动,剥夺了生命的无限多样性,把我们周围的人和环境都进行了事先的分类。

许多人发现要克服刻板印象很难,因为他们会觉得刻板印象是对世界的正确描述,和洞察力的效果是一样的。然而,揭露刻板印象十分必要,因为它歪曲了我们对现实的认识。

自我欺骗

一个小男孩和几个朋友去钓鱼,有人建议把钓到的鱼同大家共享,这似乎是一个合理的意见,所以这个男孩同意了。慢慢地,男孩发现自己钓的鱼比朋友们钓的多,他的态度也因此而转变,到这一天结束的时候,他强烈反对分享,认为好的钓鱼者没有义务这样做。18

这个男孩就是采用了一种自我欺骗的方式,凯瑟琳·安妮·波特这样说过:“阻碍人类思维的习惯之一,就是我们会忘记事物先前的状态并不能决定我们现在对它的观点。”19

我的一位同事在开始上课时会请同学们做这样一个练习:“回想一个你在高中时代十分讨厌的男孩或者女孩,用几句话来解释你为什么讨厌他。”他看了上百条学生的回答,发现多数同学这样回答:“那个男孩有个不好的习惯”“那个女孩缺少……”仅仅有一两个同学会说:“我嫉妒(或者不成熟,或者有不安全感)。”换句话说,多数的怨恨和错误都归结于对方而非自己。还有一种类似的自我欺骗:学生的成绩不好,旷课、不写作业、没有备考,这些现象都是老师对学生的偏见造成的。

当某人得了重病,比如癌症,有时会欺骗自己说状况还没有严重到要看医生的程度;许多离婚的人不正视自己离婚的真正原因;许多酗酒者不承认自己对酒精的过度依赖,他们会说:“我随时可以停下来。”事实上这大多是个谎话。很多大麻吸食者欺骗自己说,他们吸食大麻是因为他们愿意,而不会承认他们是想借此逃避生活中的不愉快和挫折。如果他们吸食得很严重,他们也不承认自己的堕落,尽管他们周围的每个人都清楚地知道他们没有钱、情绪低落、迷茫。

另外,许多人对自己能力的认识也存在自我欺骗,他们在他人面前装作懂得很多,并且自己也开始相信自己真的懂得很多。埃德温·克拉克是这样描述这些行为的:

有些人认为要在设计隧道方面给工程师提建议非常狂妄,但是他们却在一些比如葡萄牙移民、良好的货币流通性等复杂问题上毫不犹豫地发表意见,而这些意见往往很肤浅、来源不正确或者有失偏颇。20

要想成为一个好的思考者,你必须根据事实情况来选择那些能解决问题的信息,要客观公平地评价这些信息,只有在你对自己坦诚的时候才可以做到这一点。

这6种阻碍思维的习惯——“我是更好的”、爱面子、拒绝改变、从众、刻板印象、自我欺骗都根深蒂固,因此要克服它们实属不易,但可以通过愿望和努力达到这一点。

如涉及版权,请著作权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或支付费用事宜。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