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介绍了创造性思考的4个阶段。在本章,让我们走进第一阶段:寻找挑战。你将了解到好奇心是创造力的核心要素。大多数人都满怀好奇心降临到世界上开始自己的一生,却随着时光的迁移将这份好奇心永远埋葬。更为重要的是,你将学习到6种帮助你重拾好奇心的技术,并将好奇心应用到日常生活中。
一天早上,丹尼斯坐在餐桌上读晨报,不经意间,他注意到两个失踪孩子的照片和信息描述刊登在了牛奶盒上。作为公共服务部门的员工,丹尼斯对此印象颇深。他心中默默想着:“把公共服务的广告印在牛奶盒上的点子很容易想啊,为什么我之前就没有想出来呢?”丹尼斯似乎觉得这个问题无法回答,于是继续阅读手中的报纸。
然而,这个问题并非不能回答。人们无法想出新主意是源于他们已经从心理上反应式化了,无法主动进行思考。就这样,他们的每一天都在毫无想象力中度过,他们从未留心身边的问题直到有人解决了这些问题,他们也从未意识到身边的机会直到别人将这些机会变成了自身成就……当这一切发生后,他们只会偶尔羡慕别人的好运,而后又一心扎入日常安排中,从未意识到有任何不妥。正如罗伯特·克劳福德说道:“好运仅仅是一种对机遇的感觉,而其实每个人都能看到这种机遇。”
领会思考技巧和在日常情境中熟练运用是两回事。在课程结束时,你将掌握各种创造性和批判性思考的技术,但只有具有一颗时刻思考的心及一双发现机遇和挑战的眼睛,你才能真正加以掌握。本章将帮助你学习和掌握这些技术。
好奇心的重要性
好奇心是第一阶段,也是寻找挑战必不可少的要素。它不是上天给有天赋的人恩赐的礼物,每一个孩子都有一颗没有边界的好奇心。有研究者记录下一个5岁以下的孩子在4天时间里询问关于“为什么”的问题。请阅读以下记录,这将帮助你回忆自己的童年时光和当年你所感觉自在的心理状态(*代表没有给出回答,**代表没有答案并且问题没有重复,斜体字代表母亲的回答)。
(1)为什么这个箱子有腿?
(2)为什么他们要把床从阁楼上拿下来?
(3)乔伊斯,拿好你的洋娃娃!为什么?
(4)整理好地毯,你的脚在它边缘的位置!为什么?为什么是我?
(5)为什么你拿了两块饼干?
(6)为什么水壶有两个手柄?
(7)为什么他把合金放在这么多地方?
(8)这只北美歌雀长得不好看。为什么它不好看?
(9)冬天食米鸟变成了棕色。为什么?*为什么?
(10)你很不小心啊,把铁铲都给丢了。为什么?*为什么?
(11)这是你的橙汁。为什么?
(12)你来,坐在爸爸的位置上。为什么?*——妈妈,请告诉我为什么吧。
(13)我们的刘海会长在后脑勺吗?不会!为什么?*妈妈,为什么呢?
(14)之后他在他自己的小船上制作了一个桅杆。为什么?请告诉我为什么他要做一个桅杆。
(15)为什么要将剃须刀内的毛发清洗干净呢?
(16)(穿睡衣时不把手臂放入袖子里这一行为好吗?)不好。为什么?*——(很不耐烦)为什么啊?你倒是说啊!(还没等到答案孩子说道)因为这样衣服会掉下来。你瞧,你自己想出来了,不是吗?
(17)你为什么踢到了自己的脚趾?因为我不小心。为什么?
(18)我要讲一个关于柳编果盘的故事。为什么?**
(19)乔伊斯,快点!为什么?*因为你想要我洗澡?*为什么你不先洗呢?是不是因为你知道我想和爸爸一起洗?
(20)看看这些茶叶。为什么你当时要买它们啊?为什么你会这么想?因为我觉得我们可能把其他的喝完了。
(21)为什么在制作蛋糕时要同时用到叉子和勺子呢?
(22)妈妈,为什么你要坐在那张椅子上?
(23)不要在椅子里乱爬。为什么?**
(24)为什么你把屏幕挂起来啊?
(25)为什么你要打开窗户?**
(26)为什么小鸡是从鸡蛋里出来的啊?
(27)你这样上蹿下跳也无济于事啊。为什么?
(28)耶利米,耶利米,他走进坑里了。为什么他们要他走进坑里啊?
(29)你要小心,不要把豆类植物弄坏了。为什么?
(30)我从门缝中看见你的蓝色围裙。我还以为那是蜘蛛呢。亲爱的,蜘蛛不是蓝色的啊!为什么?*妈妈,请告诉我为什么蜘蛛不是蓝色的好吗?
(31)乔伊斯,在客人还没有离开的时候,你不应该讨论他的胡子!为什么?*请告诉我为什么。
(32)妈妈,为什么你没有胡子呢?
(33)我想把我的眉毛剪成两半!噢,你不会想要这么做的。为什么?因为那样我会很好笑吗?
(34)为什么我们有眉毛?
(35)为什么一定要我快点?
(36)为什么我只能在晚餐后吃糖果?
(37)为什么你跟那个男人说话?
(38)请不要敲车窗。为什么?*
(39)为什么这些小鸡走在车子前方?
(40)现在我们要回家吃饭了。为什么?*1
其中一些问题仅仅是为了吸引妈妈的主意。研究者对孩子提问的内容和表达方式进行总结,发现其中有13道问题是纯粹好奇心的表达。从只询问“为什么”而忽略关于“怎么样”“在哪儿”“谁”和“什么时候”这些问题中,孩子们非凡的好奇心显露无遗。
好奇心是如何丢失的
很不幸的是,4岁的时候孩子们还兴致勃勃地缠着父母问问题,可到了18岁这种好奇心荡然无存。追根溯源,答案显而易见——父母们厌倦了回答问题并不再鼓励孩子提问。他们斥责孩子:“别再问我这么多问题了,好奇害死猫。”随后在孩子们步入校园后发现一个班上老师有太多的孩子要照顾,时间安排得满满当当,根本没时间回答他们的问题。
扼杀他们好奇心的并不是只有父母和老师。当下各类电视节目为了取悦观众,根本无暇顾及让观众探索复杂问题,这也培养了孩子们被动的旁观者心态(好奇实际上是一种积极的生活反应)。
出版工业也几乎不为好奇心服务:流行杂志滋生出了病态的好奇心,好奇名人生活的隐私,却对生命的挑战这种健康积极的好奇心抛诸脑后;图书出版商也变得只会取悦大众而非鼓励思考;曾经的文学经典也逐渐被节食和塑身等书籍取代并侵蚀整个市场;就连所谓的自我提高类的书籍,打着提高心灵质量的旗号,宣传一些梳妆打扮、玩弄权术或是损人利己的方法。
就这样,对好奇心的压抑和扼杀从童年时期不定期的持续到现在,这也就导致大部分人丧失了对周围世界提出有意义问题的能力。
重拾你的好奇心
乍一看,重拾孩童时期的好奇心似乎有点天方夜谭,但不得不说一切皆有可能。很多人勇于尝试并获得成功。而第一步是要能意识到我们对事物缺乏兴趣,同时发现原来自己想当然的事情并不是自然发生的,而要靠后天努力不断习得;换言之,我们要打破缺乏好奇心这一坏习惯。
很多年前,我还是一个年轻的工业设计师,我的上司意识到缺乏好奇心是一种坏习惯,并和他的下属分享他的感悟。我入职的第一天,他给我安排了工作:“在接下来的一周,我希望你除了在工厂(一家大型的邮购公司)周围散步之外什么都别做,你的任务就是向每一件你所看到的东西提问,并记录下这些问题。每天下班的时候,我们用半小时的时间来分享你的问题。”一开始我有点摸不着头脑,心里嘀咕着:“这会有什么收获呢?”但不管怎样,我按照老板的要求做了:我走访不同的部门(收发部、财务部、销售部和订单填充部),记录下我的问题。
一周后,手中的清单越变越长,不仅如此,每天下午和老板的谈话总会让我更加深入了解我的工作。他随即要求我(和其他信赖的工程师)发展一种特殊的工作风格——以孩童般的视角满怀好奇地看待事物,以便能够进行更为高效的思考。“这条生产线完成了什么产品?这些都是必要的吗?还有什么别的方法同样可以完成吗?是不是存在更加简洁、快速、安全和经济的方法呢?谁在做这件事情?比他低一级的员工可以完成这件事吗?是否能将几个人合作完成的工作缩减成一个人可以完成的工作呢?时间、地点、材料和设备的选择是否合适呢?”在做工程师这4年的时间里,这些问题不停地闯入我的脑海,为公司节省了数以万计的成本。同样,进入公司的其他新人也通过重拾好奇心这第一堂课得到了迅速成长。
正如通过适当的锻炼重建结实的肌肉一样,任何人都可以通过同样的方式重拾好奇心。而这样做的好处不仅仅在于个体满意度的增加,更在于事业效率的提升。一个具有好奇心的人能够在怨声载道的环境中理解并解决生活中的许多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