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选
  • 会员
批判性思维-批判性思维一用理性看清复杂的世界-钱颖一:批判性思维的真谛-批判性思维:带你走出思维的误区+第1章 批判性思维基础-基本概念:断言、论题和论证-再谈论证-识别论证-论证其他术语和概念-外在因素:逻辑之外的装饰物+第2章 两种推理-两种论证-演绎、非演绎和未表达前提-理解论证的技术-评估论证+第3章 清晰的思维、批判性思维与清晰的写作-模糊-歧义-抽象-定义术语-论文写作+第4章 可信度-断言及其来源-评估断言的内容-评估信息来源的可信度-可信度与新闻媒体-广告+第5章 通过修辞进行说服——常见的修辞技巧-委婉语和粗直语-修辞性定义和修辞性解释-刻板印象-暗示-闪烁其词-贬抑-夸张-替代证明-修辞类比和误导的比较-通过视觉形象进行说服+第6章 更多修辞技巧——心理及相关谬误-源自愤怒的“论证”-威吓手段-其他基于情感的谬误-合理化-主观主义谬误-以错制错-第7章 更多谬误-诉诸人身的谬误-因人纳言谬误-虚假的两难境地-滑坡论证-错置举证责任-乞题+第8章 演绎论证一:范畴逻辑-直言判断-三种关于直言判断的运算-直言三段论-用文恩图检验三段论的有效性-含有未表达前提的直言三段论-用规则检验三段论的有效性+第9章 演绎论证二:真值函数逻辑-真值表和真值函数符号-用符号表达复合判断-真值函数论证-演绎:有效论证的基本模式(MP)-演绎:真值函数的等值式-条件证明(CP)+第10章 三种非演绎论证-从一般到特殊的论证(归纳三段论)-从特殊到一般的论证(归纳概括)-基于类比的非演绎论证-随机变异、误差幅度和置信水平-日常非演绎论证-类比:未尽的话题-民意调查:问题和缺陷-数字游戏+第11章 因果解释-两种解释-充分解释:一个相对的概念-形成假说-因果联系的机制和背景知识-普遍的因果陈述-因果推理中的错误-法律上的因果联系+第12章 道德、法律与美学推理-价值判断-道德推理的主要视角-道德慎思-法律推理-美学推理-评价美学评论:相关性与真实性-批判性思维——术语表+批判性思维工具-译者序-前言-绪论-第1章 成为公正的思考者-批判性思维的强弱-公正性需要什么-思维谦逊:努力发现自己对未知知识忽视的程度-思维的勇气:培养自己敢于挑战大众信念的勇气-思维换位思考:从他人的角度学习理解相反的观点-思维正直:用同样的标准评判他人和自己-思维坚毅:不轻易地放弃;战胜挫折和困难-对推理的信心:重视证据和推理,将之视为发现真相的重要工具-思维自主:重视思考的独立性-认识思维特质之间的相互关联性-第2章 你处于批判性思维前四个阶段的哪个阶段-一份通向进步的“游戏计划”-第3章 自我理解-第4章 思维的组成-思维的成分-生活实例:杰克与吉尔-批判性思维指向一定目标-批判性思考者能够组织概念-批判性思考者评估获取的信息-批判性思考者能够区分推论与假设-批判性思考者能够透彻理解推论的意义-批判性思考者的观点立场-第5章 思维标准-深入理解通用思维标准-将思维元素和思维标准结合-使用思维标准的简要指南-第6章 培养良好思维的提问-三种问题类型-成为苏格拉底式提问者-关注问题的类型-关注思维标准-关注思维元素-关注问题优先次序-关注思维领域-第7章 掌握思维,掌握内容-第8章 了解优秀思维者是如何学习的-优化学习的18个策略-典型的大学课程设置和典型的大学生-理清你所学课程的最基本概念-了解一门学科的逻辑-确保课程设计对你有效-听说读写和思考-第9章 重新评估自己思考和学习的水平-第10章 决策和问题解决-评估决策的模式-决策的逻辑-决策的维度-问题解决-问题解决的维度-越过解决问题的陷阱-第11章 应对自身的非理性-了解自我中心思维-理性思维-自我中心的两种模式-人类心理的病态倾向-理性的挑战-社会中心思维-第12章 如何甄辨新闻中的媒体偏见和宣教-新闻媒体的客观性-宣教和新闻报道的撰写-歪曲报道来支持特权的观点-成为新闻批判性读者的步骤-媒体对媒体偏见的意识-对新奇和轰动效应的偏爱-关于新闻媒体的疑问-找到替代的信息来源-被淹没、忽视和弱化处理的报道-使用网络-第13章 谬误:心理诡计和操纵诡计-三种类型的思考者-思维谬误的概念-分析概括-类比和隐喻-44种赢取辩论的诡计-谬误识别:分析过去的一则演讲-谬误识别:分析当代的一则演讲-谬误识别:分析一则总统候选人的演讲-避免两个极端-第14章 努力成为一名有道德的推理者-道德推理的基础-区分道德和其他思维领域-理解我们的固有自私-第15章 策略性思维:第一部分-核心理念#1:思维、感受和需求是相互依存的-核心理念#2:这是有逻辑的,并且你能把它弄清楚-核心理念#3:进行定期评价,提高思维的质量-第16章 策略性思维:第二部分-核心理念#4:自我中心是默认的心理机制-核心理念#5:审慎对待我们周围人的自我中心-核心理念#6:人们倾向于做出超出个人经验的概括-核心理念#7:误把自我中心思维作为理性思维-核心理念#8:自我中心思维是自动发生的-核心理念#9:我们经常通过控制或顺从来谋取权力-核心理念#10:人类的社会中心倾向是天生的-核心理念#11:理性的发展需要练习-第17章 成为一名高级的思考者:总结-阶段5:高级的思考者-阶段6:完善的思考者+批判性思维(原书第10版)-前言-第1章 究竟什么是批判性思维-1.1 信念和断言-1.2 论题-1.3 论证-1.4 认知偏差-1.5 “真”和“知识”-1.6 批判性思维所能做的和不能做的-第2章 两类推理-2.1 论证:基本特征-2.2 两种论证-2.3 演绎、非演绎和未表达前提-2.4 “衡平推理”和最佳解释推理-2.5 哪些表达不是前提、结论或论证-2.6 道德、情感和逻辑-2.7 理解论证的技术-2.8 评估论证-第3章 清晰的思维、批判性思维与清晰的写作-3.1 模糊-3.2 歧义-3.3 抽象-3.4 定义术语-3.5 论文写作-第4章 可信性-4.1 断言及其来源-4.2 评估断言的内容-4.3 评估信息来源的可信性-4.4 可信性与新闻媒体-4.5 广告-第5章 通过修辞进行说服:常见的修辞技巧-5.1 修辞技巧I-5.2 修辞技巧II-5.3 修辞技巧III-5.4 修辞技巧IV-5.5 替代证明和重复-第6章 更多修辞技巧:心理及相关谬误-6.1 诉诸情感的谬误-6.2 诉诸其他心理因素的谬误-6.3 以错制错-第7章 更多谬误-7.1 诉诸人身的谬误-7.2 生成谬误-7.3 稻草人谬误-7.4 虚假的两难境地-7.5 滑坡论证-7.6 错置举证责任-7.7 乞题-第8章 演绎论证I:范畴逻辑-8.1 直言判断-8.2 三种关于直言判断的运算-8.3 直言三段论-第9章 演绎论证II:真值函数逻辑-9.1 真值表和真值函数符号-9.2 用符号表达复合判断-9.3 真值函数论证模式(简略版)-9.4 真值函数论证-9.5 演绎-第10章 关于非演绎推理的批判性思维-10.1 从一般到特殊的推理(统计三段论)-10.2 从特殊到一般的论证(基于样本的归纳概括)-10.3 从特殊到特殊的推理:基于类比的非演绎论证-10.4 从一般到一般的推理-10.5 误差幅度和置信水平的日常提示词-10.6 非演绎推理中的谬误及相关问题-第11章 因果解释-11.1 两种解释-11.2 充分解释:一个相对的概念-11.3 形成假说-11.4 普遍的因果陈述-11.5 验证因果假说-11.6 因果推理中的错误-11.7 法律上的因果联系-第12章 道德、法律与美学推理-12.1 价值判断-12.2 道德推理中的主要视角-12.3 道德慎思-12.4 法律推理-12.5 美学推理+独立思考:日常生活中的批判性思维-1:批判性思维为什么很重要-优秀批判性思维者的特征-批判性思维与自我发展-妨碍批判性思维的因素-批判性思维之问-2:理性与情绪-什么是理性-情绪在批判性思维中的作用-人工智能、理性与情绪-信仰与理性-批判性思维之问-3:语言与沟通-何为语言-定义-评价定义-沟通风格-使用语言来操纵-批判性思维之问-4 知识、证据与思维中的错误-人类知识及其局限性-评估证据-直接经验和错误记忆-传闻和轶事证据的不可靠性-专家与可靠性-评估某个观点的证据-研究资源-思维中的认知和知觉错误-知觉错误-难忘事件错误-概率错误-自我服务偏差-自我实现预言-社会错误与社会偏见-批判性思维之问-5:非形式谬误-歧义谬误-不相关谬误-个人攻击(人身攻击)谬误-诉诸强力(恐吓策略)-诉诸怜悯-诉诸众人-诉诸无知-以偏概全-稻草人谬误-转移注意力(熏青鱼谬误)-包含无理假设的谬误-窃取论题-不恰当地诉诸权威-暗设圈套的问题-虚假两难法-不合理的因果谬误-滑坡谬误-自然主义谬误-避免谬误的策略-批判性思维之问-6:论证的识别、分析和构建-什么是议题-论证与修辞术-识别论证-拆分和图解论证-评价论证-构建论证-批判性思维之问-7:归纳论证-概括-类比-因果论证-批判性思维之问-维持大麻的非法性-大麻合法化及管制-寻找前进之路-8:演绎论证-演绎论证的类型-假言三段论-直言三段论-直言三段论的标准形式-利用维恩图图解命题-利用维恩图评价直言三段论-将普通论证转换为标准形式-批判性思维之问-格雷格诉佐治亚州案:多数意见摘录-终极惩罚:为死刑的辩护-欧盟死刑备忘录-9:伦理与道德决策-什么是道德推理-道德推理的发展-道德理论:道德是相对的-道德理论:道德是普遍的-道德论证-批判性思维之问-罗伊诉韦德案:主要意见书节选-关于堕胎的辩护-拒绝选择:让女性远离堕胎之苦-10:市场营销与广告-消费文化中的营销-营销策略-广告与媒体-广告评价-批判性思维之问-管制儿童食品广告-广告与言论自由:警惕食品保姆-11:大众传媒-美国的大众传媒-新闻媒体-科学报道-互联网-媒介素养:一种批判性思维的方法-批判性思维之问-网络剽窃的弊端:十大危害-为网络剽窃感到高兴的四大理由-12:科学-什么是科学-科学方法-评价科学假设-研究方法与科学实验-托马斯·库恩与科学范式-批判性思维之问-不可简化的复杂性:达尔文进化论的障碍-对智能设计理论的生物化学论证的回应-13:法律与政治-政府的社会契约论-美国民主制度的发展-美国政府的行政机构-美国政府的立法机构-美国政府的司法机构-批判性思维之问

虚假的两难境地

2020年6月1日 字数:2408 来源:批判性思维:带你走出思维的误区 作者:布鲁克.诺埃尔.摩尔,理查德.帕克 提供人:zhongzhi83......

7.5 虚假的两难境地

在前面的例子中,假如马克太太对马克说:“喂,如果不打扫车库,那杂物会堆得满屋,你宁愿那样吗?”马克太太就给马克出了一道“选择题”:要么打扫车库,要么满屋杂物,无处容身。但是马克太太只给了两个选项,而实际上还存在其他选项,如,稍后打扫或者不再堆放新杂物。

在还有其他选项时,却局限于两种极端的选择,就犯了虚假的两难境地(falsedilemma)的谬误。虚假的两难境地与稻草人谬误一样常见。如,你是说不想在阿拉斯加国家野生动物保护区钻井探油吗?难道你宁愿让伊朗人操控油价?再看下例:

国会议员克莱格霍恩:今年我们不得不再次削减社会工程方面的支出。

你:为什么?

克莱格霍恩:因为我们要么削减支出,要么承受巨额赤字,而我们不允许巨额赤字。

该例中,克莱格霍恩认为,要么承受巨额赤字,要么减少社会工程开支,而我们不允许出现巨额赤字,所以不得不减少社会工程支出。但是,只有在“减少社会工程支出”是除“出现巨额赤字”外的唯一选项时,这个推理才能成立。当然,事实并非如此(如:增加税收或削减军费开支)。另一个例子:

丹尼尔:我和特里萨都赞成这个想法,准许在公立学校做祷告。特里萨,是这样吗?

特里萨:我从没这样说过。

丹尼尔:你竟是个无神论者!

该例中,丹尼尔的“论证”相当于:你要么赞成在公立学校举行祷告,要么就是无神论者;既然你不赞成学校祷告,那你就是无神论者。但并不是只有无神论者才不赞成在公立学校做祷告。换句话说,丹尼尔提出的两个选项可能都为假:特里萨既不是无神论者,也不赞成在学校做祷告。

丹尼尔的例子说明了虚假的两难境地谬误和稻草人谬误可以同时发生:稻草人谬误被用做虚假的两难境地谬误的一部分。想让我们接受X的人,也许不仅仅无视Y之外的其他选项,而且还夸大、歪曲Y。换言之,只留一个“合理”的选项,因为所提供的唯一其他选项实际是“稻草人”。虚假的两难境地也就是虚假的二分法。

为理解虚假的两难境地,让我们看一个真正的两难境地。假设:史密斯家冬季需要供暖,而且当地可用的供暖方式就是气暖和电暖两种。因此,如果发现他家没有电暖器,那就说明史密斯的确在使用气暖,因为这是唯一剩余的选项。只有在合理选项被忽略的情况下,才会出现虚假的两难境地。这时,选项X和Y可能都是假的,而另外某个选项却可能是真的。

现实生活 春田,将走向何方?

这来自一则宣传广告,号召大家不要投票赞成修改城市区划法。因为图片只提供了两个(极端)的选项,而实际上还有其他许多合理的选项,这则广告就是虚假的两难境地的绝好例证。

因此,在因选项Y为假而接受X为真之前,要检查X和Y是否都为假。要特别注意寻找第三个选项,即你不必因拒绝Y就要接受X的选项。如:

摩尔:帕克,你该决断了。要么购买这套音响,要么凑合着过没有音乐的日子。

帕克可以拒绝摩尔的任何选项(买下整套音响或凑合着过没有音乐的日子),因为明显还有其他可能:(1)帕克买套便宜些的音响;(2)帕克先买这套音响的一部分,如CD播放器、功放、扬声器,其余部分则日后再买。

还应指出,提供两个选项的方法不止一种。除了前述“要么X,要么Y”外,还有“如果非X,那么Y”。例如,在本节开头的例子中,国会议员克莱格霍恩可以说:“我们要么削减支出,要么背负巨额赤字。”但为表达同样的意思,他也可以说:“如果不削减支出,就要背负巨额赤字。”这两种表达两难境地的方式是等值的。克莱格霍恩可以取得同样的效果:在否定我们能容忍巨额赤字后,得出不得不削减支出的结论。这是在人为地减少选项(断言“非此即彼”),因而成为谬误。

完美主义谬误

虚假的两难境地的子类——完美主义谬误(perfectionistfallacy)就是常见的修辞技巧。在考虑是否出台某项计划或政策时,往往会发生完美主义谬误。其思考模式是:

如果X政策不能如期地(比如“完美地”)满足我们的目标,就应该拒绝X。

仅仅因为X政策不完美就贬低它,这是虚假的两难境地中的一种,因为它实际上意味着“要么这项政策是完美的,要么拒绝它”。

全美橄榄球联盟关于实时回放规则的经验,是完美主义谬误的一个绝妙实例。实时回放规则允许场外裁判重放比赛录像,以确定场上裁判的判罚是否正确。观看回放录像的裁判,可以观看从不同角度拍摄的录像,而且是慢镜头播放。

最初提出这个动议时,反对回放的最常见论证是:“利用回放决定判罚是错误的,因为无论有多少台摄像机跟踪拍摄场上比赛,都难免错过一些判罚。要对所发生的一切明察秋毫是绝不可能的。”

根据这种推理,我们不应该要警察,除非他们能阻止一切犯罪或者逮捕一切罪犯。你不难想到其他完美主义谬误的实例吧。

划界谬误

虚假的两难境地的另一子类是划界谬误(line-drawingfallacy)。曾被大肆宣传的一起发生在洛杉矶的案件就是其中一例。在该案中,四名洛杉矶警官殴打了一名叫罗德尼·金的男子,但这些警察被判无罪。其后,一名陪审员指出:正是下面的论证,最终说服包括她在内的一些陪审员投了“无罪”票:

“大家都同意,警察第一次用警棍殴打金,并不构成滥施暴力。因此,要得出警察滥施了暴力的结论,就要指出殴打过程(金被打了约50下)中的特定时刻,此刻的殴打变成了滥施暴力。我们找不出从警告变为滥施暴力的那个点,所以我们不得不形成如下结论:整个过程中,任何时点的某次殴打,都不是滥施暴力;因此,警官们没有滥施暴力。”

被上述论证说服的陪审员,接受了划界谬误,认为只要不能精确指出到底哪一次殴打是滥施暴力,就不能认为持续的殴打构成了滥施暴力。划界谬误指,在事实上并无必要精确划线的场合,坚持认为要在某个精确的点上划这样一条线。

为了看清这种谬误,我们再看下面的例子:显然,一个不富有的人不可能靠我们给她一美元就变得富有。但同样明显的是,如果我们给这个人5000万美元,一次给一块钱(当然非常迅速——也许我们有一台发钱机器),她就富有了。然而根据划界论证,如果不能精确指出哪一块钱使她变得富有,那无论给她多少钱,她也不可能富起来。当然,问题在于“富有”和“滥施暴力”(以及其他许多词)所表达的概念含糊不清(第3章已讨论过这个问题)。我们可以指出明显适用于这些概念的情形。也可以指出完全不适于此概念的情形,但无法精确指出其界线具体在哪里。

许多逻辑学家将划界谬误解释为滑坡论证谬误(将要讨论)的一种。金的例子可以这样理解:如果第一次殴打金不能算做滥施暴力,而其后的每一次殴打都没有改变性质,所以,一系列连续的殴打最终也不构成滥施暴力。

本书把划界谬误看做虚假的两难境地的一种。划界提供的选项是:或者有精确的划界点,或者整个过程自始至终没有区别。不能指明哪一次殴打是滥施暴力,就说明一直没有滥施暴力。

重申一点,各类谬误有时不免有重合之处。当遇到思维的错误既可以归为一类谬误又可以归为另一类谬误时,关键是我们能识别到错误之所在,而不是斟酌如何对错误归类或命名。

谬误 / 误区

如涉及版权,请著作权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或支付费用事宜。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