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选
  • 会员

虚假的两难境地

2020年6月1日  来源:批判性思维:带你走出思维的误区 作者:布鲁克.诺埃尔.摩尔,理查德.帕克 提供人:zhongzhi83......

7.5 虚假的两难境地

在前面的例子中,假如马克太太对马克说:“喂,如果不打扫车库,那杂物会堆得满屋,你宁愿那样吗?”马克太太就给马克出了一道“选择题”:要么打扫车库,要么满屋杂物,无处容身。但是马克太太只给了两个选项,而实际上还存在其他选项,如,稍后打扫或者不再堆放新杂物。

在还有其他选项时,却局限于两种极端的选择,就犯了虚假的两难境地(falsedilemma)的谬误。虚假的两难境地与稻草人谬误一样常见。如,你是说不想在阿拉斯加国家野生动物保护区钻井探油吗?难道你宁愿让伊朗人操控油价?再看下例:

国会议员克莱格霍恩:今年我们不得不再次削减社会工程方面的支出。

你:为什么?

克莱格霍恩:因为我们要么削减支出,要么承受巨额赤字,而我们不允许巨额赤字。

该例中,克莱格霍恩认为,要么承受巨额赤字,要么减少社会工程开支,而我们不允许出现巨额赤字,所以不得不减少社会工程支出。但是,只有在“减少社会工程支出”是除“出现巨额赤字”外的唯一选项时,这个推理才能成立。当然,事实并非如此(如:增加税收或削减军费开支)。另一个例子:

丹尼尔:我和特里萨都赞成这个想法,准许在公立学校做祷告。特里萨,是这样吗?

特里萨:我从没这样说过。

丹尼尔:你竟是个无神论者!

该例中,丹尼尔的“论证”相当于:你要么赞成在公立学校举行祷告,要么就是无神论者;既然你不赞成学校祷告,那你就是无神论者。但并不是只有无神论者才不赞成在公立学校做祷告。换句话说,丹尼尔提出的两个选项可能都为假:特里萨既不是无神论者,也不赞成在学校做祷告。

丹尼尔的例子说明了虚假的两难境地谬误和稻草人谬误可以同时发生:稻草人谬误被用做虚假的两难境地谬误的一部分。想让我们接受X的人,也许不仅仅无视Y之外的其他选项,而且还夸大、歪曲Y。换言之,只留一个“合理”的选项,因为所提供的唯一其他选项实际是“稻草人”。虚假的两难境地也就是虚假的二分法。

为理解虚假的两难境地,让我们看一个真正的两难境地。假设:史密斯家冬季需要供暖,而且当地可用的供暖方式就是气暖和电暖两种。因此,如果发现他家没有电暖器,那就说明史密斯的确在使用气暖,因为这是唯一剩余的选项。只有在合理选项被忽略的情况下,才会出现虚假的两难境地。这时,选项X和Y可能都是假的,而另外某个选项却可能是真的。

现实生活 春田,将走向何方?

这来自一则宣传广告,号召大家不要投票赞成修改城市区划法。因为图片只提供了两个(极端)的选项,而实际上还有其他许多合理的选项,这则广告就是虚假的两难境地的绝好例证。

因此,在因选项Y为假而接受X为真之前,要检查X和Y是否都为假。要特别注意寻找第三个选项,即你不必因拒绝Y就要接受X的选项。如:

摩尔:帕克,你该决断了。要么购买这套音响,要么凑合着过没有音乐的日子。

帕克可以拒绝摩尔的任何选项(买下整套音响或凑合着过没有音乐的日子),因为明显还有其他可能:(1)帕克买套便宜些的音响;(2)帕克先买这套音响的一部分,如CD播放器、功放、扬声器,其余部分则日后再买。

还应指出,提供两个选项的方法不止一种。除了前述“要么X,要么Y”外,还有“如果非X,那么Y”。例如,在本节开头的例子中,国会议员克莱格霍恩可以说:“我们要么削减支出,要么背负巨额赤字。”但为表达同样的意思,他也可以说:“如果不削减支出,就要背负巨额赤字。”这两种表达两难境地的方式是等值的。克莱格霍恩可以取得同样的效果:在否定我们能容忍巨额赤字后,得出不得不削减支出的结论。这是在人为地减少选项(断言“非此即彼”),因而成为谬误。

完美主义谬误

虚假的两难境地的子类——完美主义谬误(perfectionistfallacy)就是常见的修辞技巧。在考虑是否出台某项计划或政策时,往往会发生完美主义谬误。其思考模式是:

如果X政策不能如期地(比如“完美地”)满足我们的目标,就应该拒绝X。

仅仅因为X政策不完美就贬低它,这是虚假的两难境地中的一种,因为它实际上意味着“要么这项政策是完美的,要么拒绝它”。

全美橄榄球联盟关于实时回放规则的经验,是完美主义谬误的一个绝妙实例。实时回放规则允许场外裁判重放比赛录像,以确定场上裁判的判罚是否正确。观看回放录像的裁判,可以观看从不同角度拍摄的录像,而且是慢镜头播放。

最初提出这个动议时,反对回放的最常见论证是:“利用回放决定判罚是错误的,因为无论有多少台摄像机跟踪拍摄场上比赛,都难免错过一些判罚。要对所发生的一切明察秋毫是绝不可能的。”

根据这种推理,我们不应该要警察,除非他们能阻止一切犯罪或者逮捕一切罪犯。你不难想到其他完美主义谬误的实例吧。

划界谬误

虚假的两难境地的另一子类是划界谬误(line-drawingfallacy)。曾被大肆宣传的一起发生在洛杉矶的案件就是其中一例。在该案中,四名洛杉矶警官殴打了一名叫罗德尼·金的男子,但这些警察被判无罪。其后,一名陪审员指出:正是下面的论证,最终说服包括她在内的一些陪审员投了“无罪”票:

“大家都同意,警察第一次用警棍殴打金,并不构成滥施暴力。因此,要得出警察滥施了暴力的结论,就要指出殴打过程(金被打了约50下)中的特定时刻,此刻的殴打变成了滥施暴力。我们找不出从警告变为滥施暴力的那个点,所以我们不得不形成如下结论:整个过程中,任何时点的某次殴打,都不是滥施暴力;因此,警官们没有滥施暴力。”

被上述论证说服的陪审员,接受了划界谬误,认为只要不能精确指出到底哪一次殴打是滥施暴力,就不能认为持续的殴打构成了滥施暴力。划界谬误指,在事实上并无必要精确划线的场合,坚持认为要在某个精确的点上划这样一条线。

为了看清这种谬误,我们再看下面的例子:显然,一个不富有的人不可能靠我们给她一美元就变得富有。但同样明显的是,如果我们给这个人5000万美元,一次给一块钱(当然非常迅速——也许我们有一台发钱机器),她就富有了。然而根据划界论证,如果不能精确指出哪一块钱使她变得富有,那无论给她多少钱,她也不可能富起来。当然,问题在于“富有”和“滥施暴力”(以及其他许多词)所表达的概念含糊不清(第3章已讨论过这个问题)。我们可以指出明显适用于这些概念的情形。也可以指出完全不适于此概念的情形,但无法精确指出其界线具体在哪里。

许多逻辑学家将划界谬误解释为滑坡论证谬误(将要讨论)的一种。金的例子可以这样理解:如果第一次殴打金不能算做滥施暴力,而其后的每一次殴打都没有改变性质,所以,一系列连续的殴打最终也不构成滥施暴力。

本书把划界谬误看做虚假的两难境地的一种。划界提供的选项是:或者有精确的划界点,或者整个过程自始至终没有区别。不能指明哪一次殴打是滥施暴力,就说明一直没有滥施暴力。

重申一点,各类谬误有时不免有重合之处。当遇到思维的错误既可以归为一类谬误又可以归为另一类谬误时,关键是我们能识别到错误之所在,而不是斟酌如何对错误归类或命名。

谬误 / 误区

如涉及版权,请著作权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或支付费用事宜。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