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量级的指标欺诈
我这里举几个例子,看看企业都在数据上怎么做文章。如果企业遇到一个愚蠢的人,可以让人在温度计下面点燃一根火柴,让蠢人相信现在气温很高;而蠢人认为,温度是从温度计上测出来的,他就信以为真了。脸书上也同样如此:人们认为,得到点赞数量多的人,关注度就高;大家还认为,得到了五颗星的商品肯定是好的。公司从这一点上知道大家是根据什么来评价的,然后开始对测量数据造假,操纵评价指标。这损害了所有人的利益,没有人再确切地知道五颗星究竟是什么意义。就像有人在温度计下点燃了火柴一样,不能再看温度计上的度数了。这样的花招短时间里有作用,但是测量仪器背了黑锅。由于一切都不是真实的,到头来我们什么都无法评价。这里又是一个愚蠢至极的阿克洛夫的怪圈。
脸书上的点赞数。
企业和个人应该对脸书、推特、谷歌+这些社交网站都不陌生,有人认为只有达到500个好友以上的人才能获得良好的社会地位。所以我们都必须有许多好友,还要有大量的点赞数!大多数企业在脸书上建立了网页,它们发现一个“粉丝”都没有,怎么办?它们买来粉丝!印度有专门的公司,他们一名员工就可以用假名在脸书上注册上千个账号,然后整天用这些假名轮流登录脸书,在上面帮助愿意付费的公司点赞。还有的方法是,只有通过“点赞”,才能展开下文继续阅读,或者只有加入粉丝群并且点赞后才可以参与抽奖。这样的花招种类繁多!谁的脸书账号上的粉丝数量越大,那么账号主人就越是了不起。假如有人拥有大批粉丝,那么偏见就让我们想到“众多粉丝=很好”。但是粉丝数量是玩了花招得来的,那么虽然粉丝很多,但根本不知道其中有没有真粉丝。愚蠢的人在网上不看这些,往往就会受骗。企业自己也不知道自己是真的受欢迎,还是仅仅得到了虚假的点赞。
亚马逊购物网上的星级。
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似乎企业有了什么新产品,就先赠送给资深评论员,花钱请他做一次较长的推介访谈发布会。图书产品已经早就这么做了:有人把书送给著名的书评家,请他做一个可信的,当然也是善意的书评。地道的书评家都会给书做出公正的评论(“对质量的测定”),不地道的书评家拿了钱就大大赞美一番。这种对商品的评价慢慢就让人搞不懂了,图书评价也是这样。现在的评价不再是真正“被测定”结果的“事实”,而是利益交易。这一切说明什么?现在人们还可以分得出正宗和假冒吗?包括对宾馆或饭店的评价,对医生的评价等,人们经常上当受骗。当虚假的评价都成了专业人士所为,那么评价当然也就毫无意义了。
出来新的评价指标了?假的!
有一项研究发现,一家医院在脸书主页上的点赞数,与这家医院癌症治疗的存活概率之间真的有关系(有关联度)。这里有许多不同的原因,例如只有存活下来的人才去点赞,或者只有好的医院才去打理脸书网页。但是当这份研究报告一发表,每家地方报纸就立即去查看当地的市立医院是不是比教会医院得到的点赞数多。结果怎么样?哒,哒,哒,哒!每家医院都去给自己点赞了。
一家公司的老板发现,一位销售员的成绩与他的电话账单有相关性。
“我自己验证过,你们来看!”业绩好的人维护他们的网络,与别人沟通多,更进取,客户来访总是找到有趣的交流话题,等等。老板在会上提到了他的这项发现。结果怎么样?老板的话立即被传开了,结果是那些绩效低的员工就整天抱着电话机打电话了,最后绩效最高的员工电话费最低。
老板说,他根据客户访问的数据来评价员工。
他认为,这个数量比真正的销售量还容易统计出来。所有销售员立即纷纷去拜访客户,客户们很恼火,最后却没有收到多少效果。到了后来,销售部领导发现,他手下的员工们没有完成销售任务,现在他们想起来,老板把访问客户的数量与销售量关联了起来,他们强制被要求增加访问客户的数量。客户们却非常气愤,他们说:“是要我们来帮你们解决问题吗?还是什么?”
上面几个例子都是相同的模式,有人觉得自己发现了某个好的评价指标,想知道什么通过这个指标很快就能看到。找到了这样的评价指标,未来产品的质量、企业的形象,甚至销售和利润都能通过指标看到。现在灾难来了:管理者愚蠢透了,把找到的指标宣布出去,而且强制要求执行该指标。结果会怎样?
·点赞多的企业就是受欢迎的企业?脸书上的点赞造假!
·星级高的产品就是好产品?评论造假。
·点赞多的医院就是好医院?点赞。
·需要净资产收益率?降低自有资产!
·电话费是成绩的评价指标?多打电话。
·走访客户数是成绩的评价指标?走访客户。
·客户购买可能性是销售额的评价指标?造大概率!
从管理层把评价指标公开出来的时刻起,该指标就再也没有意义了。如果想要得到什么结果就会出来什么结果,就没有意义再去经营公司了。
用造假来“装点门面”,这样的企业等于扎瞎自己的眼睛。
谁骗来脸书上的点赞数,就不知道别人究竟是不是喜欢他的公司了。如果医院操纵了点赞数,病人在网络博客上给予的是相反的评价,那么医院自己也不知道点赞数还有什么意义。互联网不再提供真实的反馈了,因为反馈都是假的。
谁毫无意义地乱打电话,毫无意义地走访客户,就是浪费了自己的时间,惹恼了客户,也毁掉了生意,他自己也无法感觉客户是不是真的愿意跟他见面或说话。企业的任务本来是为客户提供满意的服务。现在公司一口咬定所有客户都满意,从而让大家留下到处都满意的印象。
我们设想一下,假如你和我父亲一样是个农民,有时候夏天气温也很低,在我少年时代的1954年、1955年和1956年(我还记得),当时地里的收成很差,这主要是气温的原因。我的父亲是不是应该把温度计泡进热水里,温度计显示到了28度,这样就可以获得好收成了!现在的人们就是这么在造假。如果气温太低,不想受到指责,那么必须采取些应对措施,至少要把温度计加热一下,让温度计显示到能预计获得好收成的温度。如果还是收成不好,那么可以说我们无法预见,是温度计“哄骗”了我们。
我要说的是,为了能对某种情况做出估计,评价指标有时候非常有用,但若任性地把真实指标改成假的,投机取巧地糊弄人,那就是愚蠢的,甚至得到适得其反的结果。如果这么做,那么指标就没有预测能力了,不能用来观测,大家成了半盲人。另外,公司都玩指标造假,也就分不清差别了。
利用投机取巧与指标造假,顺应大众的口味。企业、政党或个人提供了统一的外表,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是什么样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