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选
  • 会员

事物的不相容和过程

2020年6月18日  来源:思维的模式 作者:(英)阿尔弗雷德·诺思·怀特海 提供人:yanjia82......

5. 但是,如果一切事物都会结合在一起,那么要过程做什么呢?一种回应是干脆否定过程。过程仅仅是表象,缺乏终极现实所需的宏大意义。于我而言,这个回答看起来非常不充分。恒久的、统一的真实,怎么会产生变动不居的幻象呢?我们必须理解变化和永恒(两者相辅相成)的相互交织,才能给出令人满意的回答。这种交织是经验的一种基本事实,存在于我们关于人格同一性、社会同一性、一切社会功能概念的基础之中。

同时,我们现在必须来讨论一下不相容和过程之间关系的另一方面。不相容指的是构成两个命题意义的两种事态不能共存。不相容否定了两种意义的合取是可能的。但是,在关于不相容的判断中,这些意义被结合在了一起。这就是当柏拉图通过笔下角色说出“非在是一种存在”时暗指的那种困惑。

我得出的结论是,“集合”(together)这个词与其他所有表达合并的词一样,如果缺乏明确的规范,就会非常模棱两可。例如,“和”(and)这个再简单不过的词就是滋生含混的温床。令人惊异的是,我们对连接词的含混竟研究得如此之少。这些词使精确的推理陷入危险境地。遗憾的是,这些词大量出现在文采飞扬的文字中。因此,文采并不能确保逻辑上的一致。

在阅读哲学文献时,我们必须仔细推敲每一个表示连接的词。如果这个词在同一句话或相邻的两句话中使用两次,那么我们能否确定——至少是为了论证充分的目的——这个词的两次运用体现了同样的含义呢?

我认为,古代和现代逻辑学中的著名悖论都源于这些模糊性。许多在形式上不是连接词的词汇同样表达连接含义。例如,“类别”(class)这个词与“和”这个词一样充满着含混。如何研究这些模糊性,决定了如何理解模式(pattern)以及各类模式的连接词。在这个问题上,哲学文献的研究过于简单,因此众多令人信服的论证都落入了这个陷阱。

我们现在必须回到“不相容和过程”这个话题。不相容的一对命题,我们称其为p和q,指的是在某种预设环境呈现出来的结合模式中,p和q这两个命题的意义不能同时发生。p和q的含义不能够同时出现,要么两种含义都不出现,要么只有一种出现,但两种不能同时出现。于是,过程是宇宙借以摆脱不相容的模式。

这种排除属于环境的有限性。借由过程,宇宙摆脱了有限性的束缚。过程是有限之中的无限内涵;因此,一切界限都打破了,一切不相容都消融了。

任何具体的有限性都不能成为宇宙的最终桎梏。在过程中,宇宙的有限可能性趋向于实现的无限性。

在事物的本质中,不存在逻辑意义上的“根本排除”。因为如果我们将注意力投向整个时间的推移,就会存在两种实体。它们在漫长过去的某一天,以不相容的模式出现在这个地球上,在比较近的过去的另外一天也不相容——将一切时代考虑在内的话,这两种实体可能就会成为相容的:一种实体出现在早些时候,另一种实体出现在晚些时候。因此,相对于所包含的抽象性而言,不相容是相对的。

如果我们满足于高度的抽象,很容易达到理智的相容性。纯数学便是遵守这种精确抽象性的成功范例。此外,在16世纪和17世纪最终揭示出来的数学的重要性阐明了一种理论:人类有限理解力的进步需要遵循某种合理的抽象以及那种抽象中的思维发展。在近三千年间,这种方法的发现使现代文明的进步科学出现了。

理解力 /

如涉及版权,请著作权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或支付费用事宜。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