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选
  • 会员
休闲娱乐-越休假越累?那是因为你不会休息-娱乐化生存的反思:娱乐至死+第一章 媒介即隐喻-媒介即隐喻(2)-媒介即隐喻(3)-媒介即隐喻(4)-第二章 媒介即认识论-媒介即认识论(2)-媒介即认识论(3)-媒介即认识论(4)+第三章 印刷机统治下的美国-印刷机统治下的美国(2)-印刷机统治下的美国(3)+第四章 印刷机统治下的思想-印刷机统治下的思想(2)-印刷机统治下的思想(3)-印刷机统治下的思想(4)-印刷机统治下的思想(5)+第五章 躲躲猫的世界-躲躲猫的世界(2)-躲躲猫的世界(3)-躲躲猫的世界(4)-躲躲猫的世界(5)+第六章 娱乐业时代-娱乐业时代(2)-娱乐业时代(3)-娱乐业时代(4)-娱乐业时代(5)+享乐主义宣言-第一部 另一种方法-1 另一种平行的哲学-柏拉图哲学的先验原则-2 身体的理性-3 哲学的生活-功利主义-享乐主义体系-第二部 选择性伦理-4 无神论的道德-势在必行的去基督教-5 内在游戏的规则-美学-6 享乐主义的主体间性-伦理圈-礼节的辩证法-第三部 阳光的情欲-7 禁欲典范-禁欲的体系化-8 绝对自由的力比多-9 肉体的殷勤-游戏式结合-第四部 犬儒主义美学-10 群岛式逻辑-美的消亡-11 艺术的心理变态学-12 犬儒主义艺术-代码的传递-对现实的复唯物化-第五部 普罗米修斯式的生物伦理学-13 摈弃基督教信仰的肉身-14 人为的艺术-15 浮士德式的身体-第六部 自由主义政治-16 悲剧的图谱-肮脏的苦难和洁净的苦难-微型法西斯主义-17 享乐主义政治-18 实践反抗-联合利己主义者-享乐主义宣言

媒介即认识论(2)

2020年6月24日 字数:1838 来源:娱乐化生存的反思:娱乐至死 作者:[美]尼尔·波兹曼 提供人:paoji68......

第一个例子来自西部非洲的一个部落。他们没有书面文字,但他们丰富的口述传统促成了民法的诞生。1如果出现了纠纷,控诉人就会来到部落首领的面前陈述自己的不满。由于没有书面的法律可以遵循,首领的任务就是从他满脑子的谚语和俗语中找出一句适合当时情形的话,并使控诉人双方都满意。这一切结束之后,所有各方都会认为正义得到了伸张,真理重见天日了。当然,你会意识到这也是耶稣和其他圣经人物的方法,因为他们生活在一个完全口口相传的文化中,凭借语言的各种资源来发现和揭示真理,如各种记忆的手法、公式化的表达方式和寓言。正如沃尔特·翁格所指出的,在口口相传的文化中,谚语和俗语不是什么偶一为之的手法。"它们在我们的生活中绵延不断,它们构成思想自身的内容。没有它们,任何引申的思想都不可能存在,因为思想就存在于这些表达方式之中。"

对于我们这样的人,谚语和俗语通常只用于解决孩子之间的矛盾。"东西在手,败一胜九"、"先来先得"、"欲速则不达",这些语言形式可以用来解决孩子的小危机,但如果在决定"严肃"问题的法庭上使用就会显得荒唐了。如果法官问陪审团是否形成意见,而陪审团回答说"犯错人皆难免,宽恕则属超凡",甚至说"把现实事交给现世君主,把神的使命交给上帝",你能想像会是什么情形吗?可能一瞬间法官会觉得很有趣,但如果陪审团不能马上提供一个"严肃"的语言形式,法官就可能会做出一个超长的判决。

法官、律师和被告都认为谚语或俗语不适合解决法律纠纷,正是在这一点上,媒介-隐喻关系把他们和部落首领区分开来。因为在以印刷物为主的法庭上,法律文书、案情摘要、引证和其他书面材料决定了寻求事实的方法,口述传统失去了共鸣--但不是全部。证词是口头的,因为人们认为口头表述比书面表述更能真实地反映证人的思想状况。确实,在许多法庭上,陪审员不允许记笔记,也不提供法官解释法律条文的书面材料。陪审员要听事实,而不是看。所以,我们可以说我们对于法律事实的理解存在共鸣的冲突:一方面,人们仍然相信口头语言的威力尚存,只有口头语言才可以代表真理;另一方面,人们更愿意相信书面文字的真实性,尤其是印刷文字。持第二种看法的人不能容忍诗歌、谚语、俗语、寓言或任何其他代表人类口头智慧的表达方式。法律是立法者和法官制定的,在我们的文化中,律师不需要聪明,他们只要了解案情就可以了。

另一个类似的矛盾是在大学里。在那里,共鸣的分布大致相同,也就是说,仍然有一些传统是基于"口头语言是真理的重要载体"而保留下来,但大多数情况下,大学里对于真理的认识是同印刷文字的结构和逻辑密切相关的。为了说明这一点,我想用自己亲身经历的"博士生口试"中发生的一件事来作例子。这样的口试是大学里仍然流行的一种中世纪的仪式。我用"中世纪"这个词,指的是它的字面含义,因为在中世纪学生们经常接受口试,并且渐渐地人们认识到考生口头解释其作品是一种必备的能力,于是这种传统被沿袭下来。当然,书面作品还是最重要的。

在我要说的这个例子中,到底什么样的方式才算是讲述事实的合法方式,被提上了一个很难实现的高度。一个考生在他的论文中写了一个脚注,想用来证明援引的出处,他写道:"此系1981年1月18日在卢斯威尔特宾馆本调查者亲耳听见,当时有阿瑟·林杰曼和杰罗德·格诺斯在场。"这个援引引起了五个口试老师中四个老师的注意,他们一致认为,这样的证明方式不妥,应该用著作或文章中的引文来代替。"你不是记者,"有一个教授说,"你要成为学者。"也许是因为该考生不知道有什么出版物可以证明他在卢斯威尔特宾馆中得到的信息,所以他极力为自己辩护,说当时有人在场,他们可以证明他引用部分的准确性;并且他还辩解道,表达思想的方式同思想的真实性无关。滔滔不绝之中,这个考生有些忘乎所以,他说他的论文中至少有300处从出版物中摘录的引文,考官们不可能一一对它们进行考证。他这样说,是想提出一个问题:你们为什么可以相信印刷文字的引用,却不能相信口头引用的内容呢?

他得到的回答是:你认为表达思想的方式同思想的真实性无关,这是错误的。在学术界里,出版的文字被赋予的权威性和真实性远远超过口头语言。人们说的话比他们写下来的话要随意。书面文字是作者深思熟虑、反复修改的结果,甚至还经过了专家和编辑的检查。这样的文字更加便于核对或辩驳,并且具有客观的特征,这就是为什么你在论文中称自己为"本调查者"而不是自己的名字。书面文字的对象从本质上来说是客观世界,而不是某个个体。书面文字可以长久存在,而口头语言却即刻消失,这就是为什么书面文字比口头语言更接近真理。而且,我们相信你一定更希望考试委员会提供一份书面说明证明你通过了考试(如果你通过的话),而不是仅仅告诉你你通过了。我们的书面说明代表的是"事实",而我们的口头通知却只是一个传言。

除了表明将按照委员会的意见做出修改之外,该考生很明智地没有再说什么。他真诚地希望如果自己能通过"口试",委员会将提供一份书面文件予以证明。他确实通过了,并且适时地写上了合适的文字。

娱乐至死 / 娱乐化 / 生存

如涉及版权,请著作权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或支付费用事宜。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