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选
  • 会员

惟楚有才

2020年2月25日  来源:Shadowbroker 作者: 提供人:shouyan23......

06惟楚有才

六省交界的湖北,是南北融合东西碰撞的大杂烩,中国还没有哪一个省份,像湖北这般经受全国性的地域文化冲击和洗礼。

明清时期的汉口,“商贾辐辏,杂有吴越川广风”。身处中华文明各路支系的交汇点,湖北人保留楚风楚韵的同时,也打上了临近省份的诸多烙印,长期的交融和进化,让湖北人成为一个面目模糊的九头鸟。

湖北人有湖南人的书香气,不像湖南人的霸蛮。同为洞庭滋润,同享楚风拂面,自古书香鼎盛,但湖南人比湖北人更完整地保留了南方人基因里的霸蛮。都是干架,湖北人是审时度势尽兴就好,场面上过得去就行,湖南人是要豁出所有死磕到底,出手就做好决裂的准备。

湖北人有江西人的精明劲,不像江西人的含蓄。同为码头重地,同拥千年商都,作为吴头楚尾的江西,比湖北人更多了一丝含蓄儒雅。同样是精于算计,湖北人是一手钱一手货当面算清,可以不占便宜但绝不能吃亏,江西人是可以月结,小账可以缓一缓,但算总账的时候,同样把算盘打得滴水不漏。

湖北人有重庆人的火爆气,不像重庆人的率真。同为四大火炉,同样嗜辣如命,脾气一样火爆,但湖北人发脾气既会照顾情绪也会兼顾形势,该发脾气的时候绝对不会放过表演的机会,但不该发脾气的时候,也能面色如常,压制怒火。最可怕的是,重庆人往往发完脾气就完事,湖北人则一般会心里记下这笔账。

湖北人有安徽人的勤勉劲,不像安徽人的谦和。同样是重农崇文,同样是勤勉上进,安徽人比湖北人多了一份难得的谦和。多灾少田的安徽,稍有不慎就面临饿肚皮的窘况,求人就要懂得放下面子,相对于湖北人不愿求人也不轻易帮人的禀性,安徽人的容忍和谦和,让他们的勤勉得到了更丰厚的回报。

湖北人有陕西人的文化气,不像陕西人的敦厚。同为文明源地,同样文化气重,陕西人比湖北人多了一份敦厚,既是对文化的坚守,也是对历史的敬畏。陕西人不会来事,更不是无事找事,但也从不怕事。如果说湖北人是一杯啤酒,看似气势磅礴,实际度数不高,那么陕西人就是一壶烈酒,表面风平浪静,入口烧喉蚀骨。

湖北人有河南人的聪明劲,不像河南人的变通。同为中国之中,同样四通八达,河南人比湖北人多了一份变通。湖北人虽然也善讨巧,但终有自己的束缚,不会破格也很难出格,而河南人的变通,上天可为龙,下地可钻草,在现实面前可以抛开历史包袱,但过于善变如同刀口舔血,稍有不慎就会害人伤己。湖北人的聪明大部分用于自己身上,如能变通到推己及人,一般都有大出息。

自古楚天一地,从来楚人多才,塑造湖北人性格的,最起码有三个方面:

第一,湖北拥有悠久的稻作文明,从楚国繁华到三国鼎盛,再到明清的“湖广熟,天下足”,湖北一直是农耕文明的重镇,尤其是江汉平原,耕读传家成了天经地义的事情。对于湖北人来说,读书是一个毋庸置疑的主题,要不读书,要不当兵,通天大道就这两条。这也导致了湖北经济武汉独大,但教育反而不是。各地都出状元。

第二,湖北是水陆交汇的通衢要地,这里面首先要澄清一个误区,很多人以为湖北人善做生意,其实并非如此。直到晚清民国,湖北本地人在当地商业中的参与比重都非常低。

湖北究竟厉害在哪儿(长文)

日本驻汉口总领事水野幸吉认为:“如汉口之大商业地,其有力之商人,大概为广东、宁波人,而湖北之土人,却不过营小规模之商业,工业颇幼稚”。张之洞也认为:“汉口之商,外省人多,本省人少”。湖北人善做生意更多只是想象。

那么九省通衢给湖北带来的究竟是什么呢?说的通俗一点,就是流通,这是湖北的灵魂。湖北人为什么聪明,纵向来看有悠久的历史传统,横向来看,就是大流通带来的大视野以及随之而来的开明开化。我的老家贵州,大山一锁,谁也出不来。而八面来风的湖北,天下风云际会,久而久之,湖北人想不聪明都不可能。

第三,湖北的自然生存环境及其艰难,尤其是武汉,其环境之恶劣在全国都是数一数二,北面是水,南面是山。夏天南风吹不进来,冬天北风却顺着汉水往里灌。和蒸桑拿一样,夏天热死人,晚上冷死人,想安逸点都不可能。

但我走遍中国后发现,越舒服的地方越不出人才,没有拼搏奋进的必要,人自然慢慢退化,成了植物脑。相反环境越恶劣,越能激发人的血性和智慧。我曾沿长江顺流而下,天气炎热难熬,然而触目皆是草木峥嵘。植物和人的道理是一样的,人的忍耐力非常强,辛苦一点,日子也就这样过,但品格却磨砺了出来。今天中国的处长和司局级干部,湖北人比例相当之高,这也是一个明证。

春秋更替、兴衰沉浮,湖北曾因区域而兴,也曾因区域而衰。湖北是中国唯二既不靠海也不邻国,也不和任何靠海或邻国省份接壤的省份,另一个难兄难弟就是重庆。换句话说,在沿海崛起的时代,湖北乃至武汉,的确沾不上什么光。但沾不上光,湖北也不算吃亏,毕竟扼住了长江的腰部,湖北多年来的发展还称得上差强人意,正如它的GDP一样,排在全中国的中不溜,虽然比不过沿海省份,但比之周围的兄弟省份,还是强不少。

作为建国期间国家布置的中部核心工业基地,湖北在共和国的建设中,起到了应有的支柱作用,一直以来,湖北虽然也能稳住前十的位置,但多少褪却了昔日的光环。

湖北曾经拥有全国数一数二的工业基础和明星企业,当前产业的发展,与其说是技术和产品的转型升级,不如说是思维和体制上的更新换代。

武汉的重工业,与东北面临的问题极其相似,但又有根本的不同。东北重工业的沉沦,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产业衰落加上人口流出,而武汉,坐拥全国高校数量前五、每年40万毕业生、武大华科等一批全国前十的著名院校,人才就在家门口。湖北在重工业上的失利,除了大企业病,更多的是在市场化转型过程中的问题。当然,也有大武汉病,在后起之秀汹涌向前的时候,多少有点托大自封的犹豫。

轻工业方面,一度是全国最大的小商品市场的武汉,一面被天时地利都不占的江浙等地蚕食殆尽,一面被全国纷纷建立起来的轻工业品牌压得喘不过气,赚小钱赚快钱的小商人意识一览无余。

伴随高铁时代的到来,湖北的“流通”基因,正在重新焕发光芒。不同于古代的车船交通,人流、物流、信息量、金融流、科技流这五大流的汇聚,就是湖北的未来。

接下来,聪明绝顶又善于计算的湖北人,在人工智能、物联网、互联网等新兴产业方面,将展现出自己巨大的优势。这些产业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技术至上,一个人一个项目突破就可能带动一个产业的振兴,不像传统产业需要大部队的联合作战。

武汉独特的地理位置,在现代服务业方面,更是得天独厚。在传统的商贸物流、现代的金融服务、前沿的科创文创,武汉都可以有更大的想象空间。如果策略得当,小则可以自称一核,成为中部六省的中心,大则可以借势过道武汉的长三角,问鼎中西部龙头。

当然,武汉还有一个大文章就是文旅,武汉的旅游资源,即使在文化鼎盛的中部地区,仍有明显的优势。在做大武汉的大背景下,周边市县统筹发展的同时,以武汉为中心,用一条旅游黄金路线将湖北串联起来,将楚风楚韵楚山楚水、南北交融东西汇合的文化特色,重新包装推向日渐兴盛的体验旅游大市场,必然会是全国一道独绝的风景。

07极目楚天舒

前段时间我再次到访武汉,暌违数年,武汉真是每天不一样,气象和格局已经全出来了。原来仅仅一桥飞架南北,今天十二座跨江大桥如履平地,地铁轻轨比翼齐飞,这里面必须要感念当时的市委书记阮成发的作为。作为全球最大的江城,武汉的发展,远没有到头。

湖北究竟厉害在哪儿(长文)

武汉现在人口大约1600万,但是这个城市的自然环境承载力还远没有到极限,武汉有可能成为全球唯一能达到五千万量级的城市,所以说我非常坚定的看好武汉。产业升级也好,先进制造也罢,乃至文旅,这些都是锦上添花,对于武汉这样坐拥超级腹地的城市而言,最简单粗暴的人口红利依然是巨大的机会。

然而喷薄的人口红利,既是机会也是困惑。在武汉2049年远景规划中,武汉被定为洲际中心城市,世界性战略节点城市,今天的武汉已经是世界第一大江城,未来成为世界最大城市也是指日可期,但这座超级大武汉,真的能吸引并留下这5000万人吗?

今日武汉拥有82所大学,百年以上历史的大学就有五家,华科和武大在全国都拥有极高声誉,每年在校大学生百余万,这让武汉成了全国有名的高教重镇,然而尴尬的是,武汉的大学生往往一毕业就东雀东南飞,飞向深圳和北京。

即使现在的武汉人口仍然在增加,但怎么实现从量到质的转变,让高教重镇变成人才重镇,是武汉要思考的重要问题。

什么是城市乃至区域发展的最高境界?如何才能提高吸引力?孔子在三千年前就给出了答案:近悦远来。让生活在其中的人高兴,让远方的人向往。用我的话来讲,近悦远来其实就是“三生有幸”,生活的便利和舒适,生意的通达和兴旺,生命的丰富和多彩。一座城市如果能做到“三生有幸”,近者焉能不悦?远者焉能不来?

几年前去武汉,晚上在东湖与朋友把酒言欢,适逢中秋,一轮朗月高悬夜空,让我不禁触景生情,吟诵起了苏轼的《赤壁赋》:“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这是我喜欢湖北的真正原因,徜徉于湖北,一路上都在与古人唱和,就像我非常喜欢的《三国演义》主题曲中唱的那样:“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铮鸣。眼前飞扬着一个个鲜活的面容” ,千年的英雄、美人、才子、渔夫、僧侣、商贩在此川流不息,一幕幕大戏在这个舞台上演。

无论地缘还是文化,湖北堪称中国的丹田,上下求索,左右勾连,内能化育精气,外能吐纳天地,生命于此处仿佛能打破时间的线性。当风流人物随大江滔滔东逝,唯有江流万古,江风浩荡,点滴沉淀下来的,是我们弥足珍贵的文化基因,这是湖北的幸运,也是中国的幸运。

湖北 / 湖北人 / 武汉 /

如涉及版权,请著作权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或支付费用事宜。

0000
相关核心文章
shouyan23......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