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选
  • 会员
新冠病毒(中国)+全国疫情曲线会说话,可读出4点发现-节后返程高峰来临,这10座城市防疫压力最大-784例确诊患者的故事,还原新冠病毒向全国扩散的路径-张文宏:两张图给出返程与返工后的疫情走向,必以最大决心方能胜利-数说疫情0206:拐点渐近?-除湖北外全国单日新增确诊数录得连续第5日下降-疫情分析0209丨 全国新增确诊病例加速下行 新增医观数首次转负-重要信号!湖北以外地区新增确诊病例11天连续下降!-唐驳虎:疫情最终如何结束?取决于3个重要参数-疫情迎来结束倒计时!+新型冠状病毒介绍-新冠病毒感染性、致命性究竟如何?美媒梳理了六大关键问题-生科人和你说说新型冠状病毒的前世今生-新冠病毒十问+刘国恩 | 疫情防控:警惕被恐惧绑架理性-沙烨:恐慌传播已远超疫情,转变思路迫在眉睫-疫情面前,比独立思考更难的是避免情绪化-经济!经济!切不可让病毒恐惧酿成更大危机-梁建章:隔离的经济账-中经观点:为什么要给浙江2号令点赞?-警惕各地防控疫情“一刀切、层层加码”现象-梁建章:不应隔离出行和归来人口-胡锡进:如果政府今后还让民众“尽量不出门”,是转嫁责任,公共防控体系会失去意义-疫情灾难下:请保持理性,不要再加入乌合之众的狂欢-8年后的今天,才意识到这片子有多「神」——传染病-中经观点:要复工,把路通-对返岗复工人员一律拒之门外?这是对各地治理能力的一次“加试”-中央号召复产复工,农民却出不了村!政策梗阻亟需打通-疫情下北漂族的返京路:返岗就像上演突出重围,随时斗智斗勇-一人一车,他在高速上“漂泊”了15天-菜烂地里,菜农咋办?稳住!大批保菜政策来了-疫情下鲜活农产品的滞销之困:鸡鸭因断料被填埋,鸡苗价格跌至5分,毛蛋收购价被压到2分钱-是什么在阻碍企业复工?-北大教授:我们为何不敢承认,大疫背后的小农心态?-对话梁建章:疫情全球蔓延应防一刀切隔离 警惕脱钩风险-疫情是对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大考+村里大标语来了!这波防疫宣传都是鬼才呀-高速堵车十多公里,疫情期间重返北上广有多难?-最严禁户 驻马店驿城区限每户5天1人外出-“苗头”防控升级:多地要求购买发热、咳嗽药品实名登记+疫情蔓延问题到底出在哪?中疾控原副主任:一直没想明白,当时为何判定“不存在人传人”-“华南海鲜市场接触史”罗生门 武汉市卫健委“双标”令人迷惑-卫健委第二批专家回应为何没发现“人传人”:人家不说实话,我们也没办法-北大教授: 风险面前, 我们为何屡犯“弃真”而“纳伪”的错误?-弱地方政府不是弱在没有自由裁量权,而是…-大疫当前,别搞什么“表格防疫”-基层干部的“无力感”从何而来?-别把街镇干部逼成“千手观音+“硬核高音喇叭”背后的政治隐喻与权力之变 | 文化纵横-广告载体:日常生活中的高音喇叭-国家象征:高音喇叭的“辉煌年代”-喇叭边缘化:祛魅的国家权力-权力为何嬗变?+光明时评: 武汉返乡大学生家门被封死,不能更人道些?-对湖北籍居民停水,战“疫”莫过火-大理卫健局承认市政府征用口罩,专家称违反传染病防治法-云南对大理市征用疫情防控物资予以通报批评-对话被大理扣下口罩的湖北货主:“我们不要补偿,我们要物资!”-大理“征用”重庆口罩后续:给予大理市卫生健康局局长杨砚池免职处理-大理不止扣了重庆口罩?湖北黄石疫情防控指挥部:也扣了我们2万只口罩-禁止体温正常返城人员回家?这不是“硬核”,而是违法、添乱!-过激防控必须及时纠正-科普:为什么说因为新冠疫情而实行旅行限制不合理-对住家封门,把行人从街上带走……这类过激做法亟待纠偏-49年前斯坦福实验揭露最近“拿着鸡毛当令箭”的志愿者行为真相-齐泽克:最大的危险在于以疫情为名,实施看似合理实则野蛮的行径-别再说风凉话,疫情一线的她们真的太缺卫生巾了+地方保护和利己主义的“山大王”是拦路虎、绊脚石-谁说了算?基层依旧我行我素,互相推诿,通行证也被迫“失效”-“土政策”隔离来自北京人员防控难以实现全国“一盘棋”+不要“人造”典型,不能为了典型而典型-刑释女离汉赴京,湖北司法厅长负主责被查,曾称把疫情阻在高墙外-“毫无大局观念”的湖北监狱管理局长丢官,辖下三监狱八百人感染-马上评丨假的就是假的,真实的声音最有力-居民“假的”呼喊声,是抗疫生动一课-拜耳为何火速开除撒野女华人?抗癌药在美日遇冷,全靠中国挽回收入-北京警方通报澳籍华人女子拒隔离外出跑步:注销居留许可 限期离境+反思:体制弊端与这场悲剧是什么关系?这需要观察三个事实-为什么我不赞成太多讨论追责问题 | 汪涛-以什么为原则追责-真的认真总结过经验教训吗?-事情远没有想象得那么复杂-谁才是真正的隐瞒者?迄今为止对疫情追责问题最深度研究 | 汪涛-“外来输入说”不能再简单地看作阴谋论-当地官员的责任如何界定?-别把惨烈的学习机会变成又一次恶俗的“政治斗争”| 汪涛+万字长文:疫情之后政府应当采取的“十大政策”-以更加科学合理的综合指数补充甚至取代GDP-有效地发挥中央与地方两个积极性的“四分”管理体制-确保信息发布与传播的透明、准确和及时性-加大提高法治与人权意识的力度-进行分区、分层、分级的公共事件应急预案演习+进京、返京、出京都需要啥手续?做好这几件事就可以了-北京健康宝怎么填?五一能畅玩京津冀吗?答案都在这-环京客运班线将于一周内恢复-北京将有序恢复跨京冀公交线路运营、进出京长途客运班线-隔离在家为什么让我们压抑?真相不只是因为“禁足”+一个方方武汉日记,干倒了多少正能量宣传——尽管这不是方方本意-65岁作家方方《武汉日记》走红:“我不是挑刺,而是反思”-作家方方凭什么能够获得鲁迅文学奖?-你们一直找的武汉方方日记~最全的给你们-武汉方方日记~待在家里别出来,否则我们就白拼命了-武汉方方日记~我的遗体捐国家,我老婆呢-武汉方方日记~蔓延难以控制,看来这真的是个难题-怎么评价方方,这件事特别有意思+即使疫情过去,消费者也回不去了-疫情对经济的影响,主要是第三产业-猪也饿,二师兄挺住-饲料运不进,农户活埋鸭子,三令五申为何通不了封路“肠梗阻”?-7天万亿损失,餐饮、旅游的「生存战疫」-记者观察:乱封路拆台稳经济努力-疫情对经济影响多大?复旦管院教授:稳住服务业就稳住了增长-超长假期背后:互联网泡沫将破,老板们经历“最难熬冬天”-镜头下的温州:中国鞋都——近20万外来人口的社区人迹寥寥高度戒备-绝不能让“疫情防控打赢了,工厂也没有了”成为现实-疫情防控,别走极端-5328家公司注销、亏得只剩底裤!最惨的还有影视行业···

基层干部的“无力感”从何而来?

2020年2月6日 字数:2376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 提供人:tuili29......

来源 | 人民论坛杂志、人民论坛网(rmltwz)

基层干部是各种任务项目的一线实施者、是各种社会矛盾冲突的最前沿,基层干部队伍的稳定影响着基层治理的现状和未来。

目前,一些基层干部的工作繁杂,要开大大小小的会议、填五花八门的表格、报各种各样的材料、迎接各种各样的督查检查等等。“高压作业”“干活憋屈”,成为一些基层干部的真实心理状态,进而催生出他们的职业无力感。

我们不禁要问,基层干部无力感的根源,到底是什么?随思响哥一起来看!

01、基层干部为什么会有无力感?

权小事多人少责任大是基层政府治理困局的制度性特征。这里所说“制度性特征”,是指基层政府治理中普遍存在的由其制度和体制所决定的治理特征,与基层干部的个人素质或工作作风并无多大关系。在全国各地调研中,基层干部普遍反映基层治理困局有以下制度性特征:

权小

乡镇街道,作为最基层的一线政府,其“权能较小”是由其科层体制层级所决定。但基层干部普遍反映的“权小”有其特定含义:

一是法定权能小,国家法律和法规所赋予的各种地方治理的职权一般都只赋予到县级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如人事编制、土地管理、交通执法、环保督查、教育和卫生监管等,但顺着“条条”的垂直管理,上级政府一般都把任务通过“属地化管理”责任,下放给基层政府。

二是事多权能小,县级政府的各种项目办、职能部门一般都在100多个以上,都可以通过“属地化管理”把任务和项目下放到乡镇街道,但基层政府对绝大部分“事务”都没有相应的项目决策权、资源调配权和行政执法权。

三是责任大权能小,通过“条条管理”下放到基层的“属地化管理”任务,上级职能部门及其项目办,可以通过不断地“督查检查”来追究基层政府的责任,但基层政府对项目任务并没有多少自主权力和法定权力。

事多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是基层治理的最形象比喻,但自有其体制根源。“没完没了的任务、没完没了的检查”导致基层政府“事多事杂”:

一是因“权小而事多”,如上所述的基层政府没有法定权能,而任务工作则要求“属地化管理”。

二是因“钱少而事多”,各种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的项目和任务,其项目专项资金的分配权和调配权,都在县级的各种项目办和职能部门,但项目任务的推进却都要基层政府来完成。

三是“人少而事多”,基层乡镇街道,一般就只有6-7个科室,人员编制也就40-50人左右,但相对于县级100多个职能部门及其各种项目办,“人少而事多”就成为大面积普遍存在的现象。

人少

“人少”是相对于“事多”而言的,如上所述,乡镇街道的一个科室,往往要对应县级政府的20多个职能部门,加上“层层加码施压、层层下卸责任”,致使基层政府“一人多职、一人多能”大量存在,基层干部常常感到有心无力。为了“应付”没完没了的任务和检查,基层不断外聘“编外人员”。

在各地调研中,乡镇街道的编制人员与外聘人员的比例一般都在1:1之上,也就是说编制内人员有40人(行政编和事业编),外聘人员就有40多人,有的地方高达1:2之上。而且经济越发达的地区、外来打工人员越多的地区,编制外聘用人员越多。

责任大

基层政府“压力山大”是普遍问题,却由于“层层加码施压、层层下卸责任”的“压力体制”而更加凸显。也就是说,县级以上职能部门及其各种项目办,通过“召开会议布置任务—签订项目责任书—不断检查考核”的工作机制,通过“条条式”垂直管理的“任务下沉”,通过各种项目任务的“属地化管理”要求,把具体工作的落实实施责任“下放”到基层政府。

然后就是各级检查考核:中央检查组、省级检查组、市级检查组、县级检查组;接着是没完没了的各类检查:精准扶贫检查组、环境保护督察组、综治维稳检查组、公共安全检查组、教育检查组、卫生检查组等……只有6-7个科室的乡镇街道政府,每年可能要“迎接”几十甚至上百个县级、市级、省级职能部门的检查,而“检查”中发现的任何问题或事故,其追责的“板子”首先要“打”在基层政府的身上。

基层政府是层层加码体制的最底层、是层层追责体制的最终端、是各种任务项目的一线实施者、是各种社会矛盾冲突的最前沿,这些是让基层干部普遍感到“无能为力”的体制性根源,也只有认清其体制性根源,才能够推进制度性解决之道。

基层干部的“无力感”从何而来?

02、如何破解?

面对基层社会的矛盾和问题,县级政府和基层乡镇干部也在“有限空间”中奋力创新,努力探索着各式各样化解矛盾问题的制度机制。

但基层治理困境在很多地区仍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亟待通过“顶层设计”的制度体制改革,为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奠定长久制度基础。

第一,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减少行政管理层级

进一步推进“省直管县”体制改革,从当前的五级行政体制,逐渐改革为中央、省级、县级三级行政体制,取消地级市级政府对县级政府的管理体制,乡镇政府作为县级政府在基层的派出机构,赋有一线政府的“全部职能”,进一步加大对乡镇政府的“强镇扩权”改革,“赋权赋能”于基层乡镇政府。

第二,在赋权赋能的基础上,明确县、乡政府的权责关系

在行政体制改革、赋权赋能的基础上,促使乡镇基层政府成为一级“完全政府”。同时,减少“条条式”垂直管理的项目和任务,把“条条式”管理的项目和资金,统一打包赋予县级政府和乡镇政府。

通过法治化、制度化改革,明确县级政府与乡镇政府各自的权力和责任,制定清晰、科学的“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推进乡镇政府“有多大的责任,就有多大的权力”。

第三,推进县、乡体制和机构改革,落实乡镇政府的人事匹配

改革目前乡镇政府没有编制人事权,而编制人事权完全在县级政府手中的状况,大幅压缩县级机构及其编制,充实基层乡镇的机构和编制。同时,改变目前乡镇政府行政编制人员、事业编制人员和外聘人员在工资待遇、社会保障和晋升渠道等方面差别较大的恶性循环,在严格监督的前提下,促使乡镇政府在适应当地经济发展和城镇化进程中,掌握一定的编制人事调配权。

第四,逆转行政化不断加重趋势,扎实推进基层民主建设

在层层加码、层层追责的行政化压力下,行政化下移趋势已经蔓延到基层群众自治组织。

应通过体制改革,逆转行政化下移趋势,扎实完善基层民主的制度机制,改变乡镇政府“对上而不对下负责”的行政化趋向,扩大基层民众参与基层治理的民主渠道和民主机制,加大基层民众对基层干部民主选举和民主评议的力量,让广大基层民众真正成为基层治理的组织化主体力量。

“条块压力”下的基层政府治理困局,其形成非“一日之寒”,其化解也非一日之功。只有在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同时,通过深化制度性的体制机制改革,明晰各级政府的权责、人事关系,拓宽企业、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体参与基层治理的渠道和路径,形成制度化的“一核三治”、多元共治的制度体系,才能奠定基层治理现代化的长久制度基础。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首席研究员、博导)

(来源:人民论坛杂志)

疫情 / 治理 / 地方政府 / 基层干部

如涉及版权,请著作权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或支付费用事宜。

0000
相关核心文章
tuili29......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