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选
  • 会员

“”要么对方遍体鳞伤,要么自己痛不欲生“”:心理学深度剖析“”作“”

2020年2月28日  来源:有梦想的唐糖 作者: 提供人:jiuhuang47......

谈恋爱应该是两个人格健全的人做的事,如果人格不够健全,要么折磨的对方遍体鳞伤,要么害的自己痛不欲生。

著名心理学家曾奇峰曾经说:"谈恋爱应该是两个人格健全的人做的事,如果人格不够健全,要么折磨的对方遍体鳞伤,要么害的自己痛不欲生"。

在亲密关系里,"作"是一种"病",是一种源于人格成长不够导致的行为。

但是在谈"作"之前,首先要对它做一个解释。大部分人通常会认为相较于男性,女性更容易"作",但事实并非如此。男性如果人格成长不够,同样很"作",只不过和女性的"作"表现形式不太一样罢了。相比而言,女性的"作",形式更外显,更容易被观察和理解——比如内心想让对方来哄自己,但是嘴上说的却是"离我远点",这种心口不一的形式,就是一种常见且易于理解的"作"。

对于人格发展程度不够的人来说,他们即使生理上已经是一个成人,但使用的语言体系却还是婴儿的。我们都知道,婴儿通过哭来表示自己的一切不满,以哭闹来唤醒妈妈的焦虑和爱意,以实现让妈妈满足自己需要的愿望。对于心智不成熟的人来说,他们的语言系统也是如此,虽然形式不是像婴儿一样嚎啕大哭,但本质上却是一样,都是通过"让对方不舒服"来"告诉"对方:"我现在不舒服"

这其实就是"作"的本质。

心智成熟的人会清晰的觉察自己的情绪,并且能够准确的表达自己的情绪、感受和对于对方的诉求。比如说告诉对方:我很不舒服/我现在很愤怒/我现在有点难过,我想.....(一个人安静一会/你来哄哄我等)

"作"其实是一种下意识的动作,也就是说,很多人在让别人难受(折磨别人)的时候并不清晰自己的目的是什么,只不过这样做会让他们觉得舒服。如果仔细觉察,你会发现自己或者身边亲密的人身上有此特质:当看到对方高兴时,自己就好像有一种无名之火,总会不自觉的"找点茬"。

今天这篇文章,就从心理学的角度一起探讨一下关于"作"的话题。

"要么对方遍体鳞伤,要么自己痛不欲生":心理学深度剖析"作"

1. "作"的原因:内心的拧巴

为什么会作?这个问题简单的回答是:因为自己的内心太拧巴,也可以说,自己的内心有"未曾疗愈的创伤"

创伤和拧巴,这两个词虽然说出了原因,但却说明不了感受。其实,这种拧巴本身就是一团模糊的能量,说不清,道不明,无法聚焦,也不可描述。究其原因,是因为它存在于一个人的潜意识中。

荣格曾经说:"潜意识正在操控着你的人生,而你却误以为那是命运",所谓潜意识,就是人不能通过简单的觉察或反省意识到的内容。但是人的行为又恰恰是受到潜意思的支配和影响的,这就是荣格所说的"潜意识操控人生"。这些模糊的能量,是曾经的心理创伤,它们被压抑和埋葬在深层的潜意识之中,很难觉察

所以,就"作"的当事人而言,很多时候,ta的火都是"无名火",也就是说,他们根本不清楚自己的火从何而来,反正就感觉不是很痛快。

当有这种不痛快的时候,ta就会下意识的想要把这种难受的感觉扔出去。扔给谁呢?一般的选择是亲密关系里的人。通过折磨对方,把对方变得难受了,自己就感觉舒服了。

这正是在前面提到的"婴儿般的语言"。这种语言的内在逻辑是:因为把难受扔给你了,这样你就可以承担我的难受和拧巴了。当你和我一样难受的时候,你就懂得我有多难受了

2. "作"的表达:渴望链接

可能有的人看到这里会有点似懂非懂的感觉。作是因为内心难受、拧巴,那么问题来了:第一:这些难受和拧巴是哪来的?第二:ta为什么要告诉我ta有多难受呢?换言之,ta通过"作"这种方式,想表达什么呢?

① 拧巴的根源

拧巴,是一种我们普通人都能理解的语言,如果换做精神分析的术语,应该叫做"内心的冲突"。一个人怎么样才算人格完整、心智化水平高呢?就在于ta内心的冲突是多还是少?是会让ta时刻感觉自己处在一种分裂的纠结和矛盾感中,还是感觉自己的内心是和谐、统一的?

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自体(self)的发展如果能够得到较好的发展,也就是如果ta的父母能够以比较恰当的方式对孩子进行的抚养,则这个孩子的内心的冲突就会比较少

比如,父母对孩子心理边界的入侵过多,对孩子有太多的控制、包办、替代,孩子的自我就会被压抑,如果在这个过程中态度和方式方法又很粗暴,经常用一些强制性的方式来压迫孩子遵从大人的意志,那么这个孩子的自体发展就会比较差,内心就会有很多创伤。

所以,拧巴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委屈感",或者也可以说是一种"挫折感",这些感受的来源,是心理创伤的泛化。

不过需要解释的是:这种委屈和挫折不一定是我们通常意义理解到的那种,比如遭受了冤枉会感觉到委屈等。而更多的是一种创伤的泛化。举个例子,我今天很想吃某家的凉皮,结果我去了对方没开门,这对于我来说,就是一个"挫折",没有买到我想要的凉皮,带给我的就是一种莫名其妙的挫折感——从道理上说,我知道买不到凉皮这件事不是我能控制的,但是从感受上,我却有一股无名之火

心智发育越不成熟,其人格中不健康的自恋越多,对于自恋受损的忍耐度越低。换言之,如果一个人的人格发育的基本上没太大问题,那么买不到凉皮对他不会有太大影响,但是如果一个人非常自恋,那么这就会让他心情不好,有一种或抑郁或无名火的感觉。

所以,越自恋的人,其生活中自恋遭到挫折的机会越多当无数的微小的事件带来的挫折感累积到一定程度,ta就会找机会把这种难受的感觉发散出去。如果这时候ta身边的人因为什么鸡毛蒜皮的小事"得罪"了ta,就有可能激发ta强烈的怒火和情绪。

冷战、发脾气、哭闹等等,都是"作"的表现形式。

当然,这一切都是在ta无意识的状态下完成的。

② "作"的本质需要:求求你,看到我

一个喜欢作的人,为什么要告诉别人ta有多难受呢?ta通过"作"这种方式,想表达什么呢?

透过现象,直接看本质。其实他们在用自己的语言告诉对方:求求你,看到我。

See,看到,是这个世界上最美的语言。

心理学家科胡特在他的自体心理学中认为,自体客体(self-object)的三种类型之一,是镜像的自体客体。也就是说父母在跟孩子的关系中间,对孩子有正性的反应,这种反应让孩子感觉自己是有价值的、完美的、可爱的,并逐渐变为自己对自己的自尊。

父母要给孩子镜像回应,前提是先"看见"孩子,看到ta哭是因为什么,看到ta需要什么等等。只有先看到,才能有恰当的回应,以满足孩子的自恋需要

而那些"作"的人,在成长的过程中,他们的需要、委屈、心理诉求都是没有被看到的。比如一个孩子因为丢失了一个洋娃娃而哭泣,也许妈妈只是敷衍的劝慰她说:没关系,丢了可以再买一个新的。如果她继续哭,妈妈就很不耐烦的说:哭什么哭,哭有什么用?难道哭,洋娃娃就能回来了吗?

在这样的回应中,孩子对于洋娃娃的感情被忽视和压抑,她的妈妈没有看到她,甚至用粗鲁的语言否认了她难过的真实情感。这样,就会在她的心灵上留下创伤。

爱作的人,其实都是内心太委屈了为了能跟对方发生链接,为了能与对方亲密,ta需要把对方也弄的委屈了,让对方也体验一下难受的感觉,这样就意味着我们同频了,我们是真正的亲密关系。

虽然这种方式很"变态",但却是他们潜意思里真实的诉求。Ta希望能跟亲密关系里的人亲密,希望对方能理解ta、看懂ta的拧巴与痛苦,然后像ta期望的理想父母那样,呵护ta、安慰ta。

当然,这种梦想基本上都会破灭,因为很少有人学过心理学,自然看不懂ta"作"背后的需要。

3. 为什么只作"自己人"?

很多人即使从道理上懂了"作"的原理,但还是不能理解,为什么你只对我"作"?如果说这是在用这种特殊的方式表达对我的特殊的爱,那对不起,我还真的无福消受。

是的,作一般很少对外人作,基本上作的都是自己人。这是为什么呢?答案是,他们会把亲密关系里的另一半,下意识的当做自己内心中渴望的"理想父母"

从本质上说,世界上只有一种关系,就是自己和早年抚养者(一般是父母)之间的关系。之后所有的关系,都是在这个关系的基础上的投射。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说,人很难摆脱早年和父母关系的限定——不是不能,而是很难。

在亲密关系里,人会有不同程度的退行——生活中强撑着的理智,在亲密关系里常常会烟消云散。因为亲密关系会让人放松,在放松的时候,每个人本能的需要就会显露出来。人格发育不成熟的人,会在退行中对对方产生依赖的心理,而有依赖,就一定会有控制和因失控带来的失望——也就是受伤的感觉。

对于作的人来说,他们内心深处的创伤是需要一个"理想父母"来疗愈的。这个理想父母是懂自己的、爱自己的,是自己怎么作都能hold的住的.....

所以,"作"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一种无意识的试探,通过作来试探对方的底线,试探对方对自己的抱持度或者接纳度有多高

另外,正如很多父母和子女之间的关系常常是相爱相杀一样,亲密关系也经常伴随着这样的状态。除了爱,还有一种莫名其妙、难以觉察的"恨"

这种"恨"看似是发生在现在,由对方激发,但是潜意识里还是因为早年和父母关系中的创伤没有被修复。

换言之,他们会把对父母敢怒而不敢言的"恨",投射到亲密关系的伴侣身上,折磨对方的时候,就好像在"报复"父母对自己当初的强迫、压制一样。

所以如果仔细品味,你会发现"作"的人看似很痛苦,但在痛苦背后,却还有一种难以觉察的快乐

4. 怎么改变"作货"体质

我写这些,并不是为了善"作"作的人鸣冤抱屈,文章的目的,一是为了"作"的人更好的认识自己,二是为了"被作"的人更好的理解对方。

但是不管怎么说,"作"的本质,还是一个人人格发展不够成熟的表现。生而为人,一个最根本的需要就是发展自我,也就是对自己的人格进行完善。而这一切,需要自己付出艰辛的努力。

曾经的岁月无法重来,曾经的创伤却需要疗愈。事实上,只有人格发展完整的人,才能真正的享受亲密关系,真正的深刻体会到亲密关系里的爱与被爱。

就像本文一开始曾奇峰老师说的那样:"人格不健全的人谈恋爱,要么把对方折磨的遍体鳞伤,要么自己痛不欲生"。所以,知道了问题,知道了问题的来源,下一步,就是如何改变问题。可以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改变自己的"作货"体质。

第一,深刻的认识自己。

苏格拉底说"认识你自己",可以说,这一个人必须搞明白的问题,否则可能就意味着活的浑浑噩噩。

认识自己包括很多层级,对于比较作的人,需要深刻的认知自己的创伤是怎么来的——这不仅是追根溯源,寻找自己小时候的经历,更为主要的是,在当下觉察每一次给自己造成熟悉的"挫败感"的来源

比如刚才说的买凉皮,如果不觉察,可能很多人并不知道自己雷霆大怒最初的起源,只是生活中这样一个微不足道的小事。

比如对方说话的语气,让自己感觉到被怠慢,然后顷刻间熟悉的"被伤害感"便涌了上来。这个时候,哪怕当时作了,大闹一场,在事后也需要重新对自己的情绪始发点进行复盘和觉察。

一个人对自己认识的越清晰、越准确,其心智化的水平就越高。

第二、提升自己的情绪管理能力。

情绪管理能力衡量是一个人心智化水平的主要标准之一。很多"作"的人,在作的时候,都是陷入到了情绪中不能自拔,并且会因为情绪化而使矛盾激化。

情绪直接和感受链接,一般作的时候,都是感觉到了巨大的被伤害的感受,这些感觉激发了过去创伤的按钮,让人无法自控。

一个人的情绪管理能力,包括情绪的觉察能力、调控能力、自我激励能力等几个方面。其中觉察能力最为重要,是情绪智力的核心。

当觉察到自己的情绪,尤其是愤怒、悲痛、绝望等负面情绪时,应尝试用"按暂停键"的方式让自己先刹一下车。

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点。因为如果不做这个暂停动作,很多事情就会愈演愈烈,直至不可收拾。所以,无论何时,让自己保留一份理智,尝试用几个深呼吸来暂停一下自己的情绪,对于管理情绪来说,非常有效果。

第三,使用"复盘"工具。

复盘对于个人成长来说,是非常有用的工具。如果能将这个工具切实的使用起来,会发现自己的变化突飞猛进。

人不可能瞬间改变,从知到行,从强制到内化,从表层理解到深层领悟......都需要一个过程。所以,我们不要强迫自己马上做出根本性的改变。

有时候跟着情绪走了,又大作了一场,这也不用太过苛求自己。但是事后一定要进行复盘。对自己当时的情绪、情绪的触发点、感受、以及下一次如果类似场景发生,自己在理智的情况下认为如何应对是最好的方式等等,一一记录。

复盘越详细、越深刻,自我觉知就越深,改变也就越大。

第四,尝试用成人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诉求。

在本文中,我们多次提到成人的表达方式是怎样的。简单说,就是直接表达自己的感受、情绪和需要

当我们认识到了自己的"作",认识到了自己的言不由衷、口不对心,就需要尝试使用新的"武器",替代旧的。

最开始使用时既不熟练,甚至还可能勾起自己的屈辱感——因为曾经弱小的我们向父母讨要关爱时,遭到了无情地拒绝,所以长大后我们再也不敢开口去"要"。

想要克服自己的屈辱感,是件不容易的事。但是我们需要知道,这不是在要,而是一个成年人在用成熟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诉求。如果将其理解为"讨要",自然就很屈辱,但如果将其理解为"表达",就多了很多中性的色彩。

【写在最后】

我曾写过一篇文章:"亲密关系里,作是一种病,伤人更害己",这篇文章到现在还不断的有人评论和点赞,可见遭遇"作"之痛苦的人,不在少数。

但是"作"的确是一种在亲密关系里非常伤害感情的行为,从理智上说,爱一个人就好好爱,最好不要作,但是在自己的人格成长不够的情况下,这是很难做到的。

真正的爱,是在人格完善的基础上的爱,不是占有,而是心甘情愿的享受付出爱的感觉。

不管是为人父母还是在恋爱、婚姻关系中,自我成长都是一个人终生的课题。成长不是为了让对方舒服,而是为了让自己活得不再那么拧巴和痛苦,能够真正活出人生的真相,真正体会到人间的幸福。

试试吧。

我是“有梦想的唐糖”,天蝎女,感性与理性并存,厌恶伪、毒鸡汤,热衷深度剖析,专注个人成长。享受直面真实的“痛”与“乐”。热爱心理学,望以个人微小之力为火种,燃心理学之大火。欢迎互动,欢迎点赞,欢迎打赏,欢迎关注....

关系 / / 拧巴 / 应该思维

如涉及版权,请著作权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或支付费用事宜。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