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家长不要逃避为家庭做决定的责任
前两天在一个音频节目做嘉宾,开讲之前,主持人给我看了一则不算太新的社会新闻:
今年春天,国家二胎政策开放以后,有对小夫妻本来有再生一个孩子的想法,但是家中的老大不同意,为此又哭又闹,还逼着他们写下一份 “保证书” ,保证 “爸爸妈妈不要老二”,一辈子都只对他一个人好。
那天的节目主题,本来设定是借这个事件,聊一聊二胎的出生会对老大的心理产生什么影响,父母们需要注意哪些可能的问题。
但是我却建议把这个引入的小故事换掉,因为具体针对这个家庭而言,父母的问题已经不是简单的“要不要老二”,或者“应该如何安抚老大”了,而是他们的家庭结构很混乱,父母的责任和功能都太不清晰。
简单地说,一个家庭要做出一个重大决定,比如要不要生二胎,需要夫妻双方综合考虑家庭各方面的情况,然后再慎重做出的一个理性的选择,其中尤其要考虑到该决定一旦实施之后,对整个家庭可能会造成哪些后续影响?
夫妻俩对这些后果是否都有所准备?
今天在这里提起这件小事,不是说这对家长一定需要去生二胎,而是说即便他们选择不生,理由也不应该仅仅是 “老大不同意”。
为人父母,不可以躲在“关爱孩子”的借口背后,逃避为家庭生活做出选择,并且承担后果的重大责任。
现在这一家人还仅仅是讨论要不要生二胎,将来一家人要不要买房、出国、换工作,难道都要听家里这个小娃娃的?
2
父母不能随随便便和孩子做朋友
最近这些年,有很多家长,尤其是关心孩子、爱孩子、努力做一个好爸爸、好妈妈的家长,在现实的育儿生活中,常常会过度迁就孩子。
晚上去哪家饭店吃饭,周末到哪里度假,甚至过年了要不要回老家,各种本来是家长决定的事情都来问孩子。
然而,我却很想点破,像这样一个听起来很美好的理念,很可能仅仅是 “听起来很美”。
从一个家庭治疗师的视角出发,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关系本来就是不平等的,爸爸妈妈不能随随便便就和孩子做朋友。
他们是家庭的总舵手和护航人,肩头上还担负着对孩子的保护、抚育、教养、指导等重大责任。
很多时候,我们要在孩子不知道自己被保护的情况下去保护他们,其中的一种方式,就是不要把一个孩子负担不了的责任推到他们头上。
而且,对于那些额外获得了很多特权的孩子,他们看似自由的内心,却常常体验到弥散的不安。
因为如果一个小孩,常常感到自己的权力超越父母,这实际上也就意味着危险来临时,他缺乏力量的父母并没有能力来保护他。
这种不安,常常会导致那些被过度宠溺的孩子不断做出出格的行为,比如我们经常在新闻里看到的各种熊孩子的笑话,其实那都是他们在努力寻找安全感的边界。
理想型父母不仅需要对孩子有爱,还要有力量,只不过这份力量不是用来伤害孩子,而是保护孩子的。
3
做个关心孩子情感的权威式父母
上个月,我们小区的一个老邻居搬家,但是家里4岁的宝贝不想换幼儿园,原因是他很喜欢现在班上的小朋友。
妈妈受不了孩子一把鼻涕一把泪的恳求,就做出了 “搬家,但是不换幼儿园” 的决定。
结果呢?不到一个月,她就快要疯了。
北京的交通大家都知道,搬家之后,她每天不得不在六点之前就叫孩子起床,然后开车一个半小时,才能赶到幼儿园,把娘俩儿都搞得异常辛苦。
但是,我们绝对不能说这一切后续的麻烦,都是这个任性小朋友的错。这个锅,应该由这个放任孩子去任性的妈妈来背才对。
一个4岁的小朋友,我们凭什么要求他能够评估到北京交通情况呢?
很多时候,当我们把孩子供奉到一个拥有绝对话语权的高位,实际上,就同时把很多责任推到了他头上。
这里,我不是教唆大家去粗暴地对待家中小小的、还不太懂事的孩子。
正是因为我们可以接受孩子的“不懂事”,所以才会在他懂事之前,不要求他为自己或家庭做出重大的抉择。
再说一遍,权威和专制不是同一件事,管教和为孩子负责也不是只有凶巴巴一副面孔。
就比如说这个幼儿园的例子。
如果妈妈行使自己作为一个家长的决策权,综合考虑自家的情况,为孩子安排好新家附近的幼儿园;
同时,也允许孩子因为换幼儿园而伤心,在孩子思念原先那些小朋友的时候,温柔地陪伴他,安抚他的情感,那她就是一个温柔,同时也不逃避责任的权威式父母。
但是,如果妈妈在孩子伤心哭泣的时候,仅仅是简单粗暴地要求孩子“不许哭!以前的幼儿园多远啊”,反而就是不肯接受孩子无法理解远近概念的现实,就是专制而且拒绝接受孩子本来的样子。
4
不要总想着得到孩子的安慰和关心
除此之外,还有一种跟孩子做朋友的情况,也挺令人遗憾的。
有些父母会在无意间邀请,或者说诱惑孩子过来安慰自己,关心自己。
特别是当他们经历一些生活中的困苦,身边又恰恰没有其他人可以分享的时候,就可能会忽视孩子仅仅是个孩子的事实,反而希望从他们那里获取一些好友般的支持和安慰。
最常见的例子就是夫妻吵架,转天妈妈或爸爸单独和孩子在一起的时候,忍不住就向孩子诉说自己的委屈,拉着孩子评理,或者跟自己一起骂对方等等。
以前看案例书的时候,就读过这样一个小故事:有个小女孩爸爸喜欢喝酒,喝醉了晚上回家,她妈妈就会劈头盖脸地骂爸爸,而她却每次都准备好热毛巾,给爸爸擦脸,扶他回卧室休息。
这些,都给孩子带来深层的伤害。
5
孩子,你安心做个孩子就好
最后,还是跟大家讲点正能量吧。
在亲子界限这个话题上,我的邻居之中还真有很多很棒的爸爸妈妈。
比方说有一次我和一个姐姐带着她家孩子去超市购物,回来的路上,她儿子顺口讲道,“前一天奶奶在家里说了一些妈妈的坏话。”
而我这个邻居呢,当时就轻描淡写地回答她儿子说:“嗯,奶奶在家干活累了,发个牢骚,不当真的。”
像她这一句看起来十分简单的回答,实际上就是用行动来 “拒绝” 孩子用这种方式关心自己。
翻译过来就是说:宝贝,这事情跟你没关系,你就安心做一个孩子,妈妈能够处理好自家的事。
作者丨宫学萍,情感及育儿专栏作家,《心理月刊》、《时尚健康》、《都市主妇》、《好管家》等多家纸媒特约心理专家。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