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选
  • 会员

京东失灵——京东的基因

2018年9月21日  来源:36氪 作者: 提供人:bjm......

京东的基因

在商业模式上,京东本身有局限性:作为零售公司,京东的毛利不高,这让它对创新和亏损的容忍度天然更小。

即使从早期低毛利的3C品类,向高毛利品类扩张,增加了开放平台佣金和广告收入后,京东毛利率从七年前的5%,提升到2018年Q2的13.5%,但也远低于阿里巴巴这样的互联网公司——同期阿里毛利率为50.7%。

“阿里的业务非常多元化,哪怕它的毛利下一个点,也影响不大。而京东体量小、利润率低,一旦追求盈利,就没有亏损空间了。”一位前京东高层人士说。

但京东历史上并不忌惮亏损,包括让业界侧目的大规模物流建设,在家电上与苏宁国美开战,在图书上0利润扫荡当当。京东正是靠一项项巨亏建立了自己的壁垒。

即使到今天,它在物流上的大笔投入,也依然会被质疑:过去两年,京东的仓储面积增加了两倍,物流收入同比三位数增长,但二级市场机构认为这个高投入、低毛利的模式不够性感。

这使得大家一度拿京东与亚马逊对比,不仅因为亚马逊也从毛利极低的B2C零售电商业务起步,也因为两家公司都不惮于巨亏。

但正如亚马逊巨额投入背后是贝索斯的意志一样,京东这些战略性巨亏背后,都是刘强东个人的强烈意志和决心。换句话说,一旦刘强东不支持,京东很难下决心做一项亏损巨大的业务。

现在的京东,相比十年前刘强东力排众议、以惊人的勇气自建物流、向全品类扩张时,已经变大了很多:团队人数从1500人扩大到17万人,涨了一百倍。此时的刘强东是否还能洞察一切?

腾讯产生微信、阿里产生钉钉,靠的是内部赛马和自下而上的创新。变大后的京东是不是也能走这条路?

京东失灵|深氪
京东失灵|深氪

京东组织架构图,36氪根据公开资料整理

外界对于刘强东用人的特点有着高度统一的评价:能干活、能战斗。

追求效率和强执行,这首先是零售行业的特点——讲究组织链条的严丝合缝。其次,来自刘本人超强的业务素质和管理权威,再自上而下传导,深入京东的组织基因。它在业务层面表现为奖勤罚懒、执行为先。在价值观层面则推崇正道成功。“京东只有一种价值观。”一位京东前员工说。

一位熟悉海外业务的京东前员工告诉36氪,京东印尼站中台从开发到上线只花了60天,而这需要跨四个地区、20多个部门的协作,难度相当于再造一个线上京东;日常的微信里工作群里,若领导发出某项指示,下属会列队回复“收到”,这让他感觉到京东是一家令行禁止、“有凝聚力”的公司。

“安全感”也是一线员工对京东的惯常描述。“公司解决衣食住行,商家促销活动天天有,感觉像个大国企,”一名京东前员工说,“如果安心做个螺丝钉,还是挺能在京东待下去的。”

但另一位随着易迅并入京东的前员工则认为,京东的文化比起腾讯“让人觉得压抑”——他参加过一些老板坐着、员工围站在会议室里的早会,并亲眼过目睹某商城高管站在一位新入职员工背后默默观察数分钟。

侯毅的离开可能是京东文化特征的另一个佐证。京东内部对侯毅的评价是,脑洞很大,声音很大,但执行力不强。但换到阿里巴巴的语境,“脑洞大”是个褒义词。

“京东的文化是领导带着你干,而阿里的文化是领导’忽悠’你干。”一家大家电品牌的前电商负责人对36氪说。

京东也鼓励内部创新,但更多是对业务流程改进的“微创新”。比如,如何让物流减少一个环节,提高几秒。

一旦创新脱离主业,京东创新的成功概率就会大大降低。比如京东智能一度作为独立子公司单独发展,时任京东智能负责人的老将王振辉也承认,最终结果“自己并不满意”。京东智能以并回商城告终。

换句话说,京东可能是一架有战斗力的零售机器,但倘若想要有大的创新,却很难寄希望于这个组织能“自下而上”、靠普通的员工和管理层。

京东成与不成,还是高度系于刘强东这个掌握80%投票权、在内部拥有至高权威的创始人身上。

亚马逊做Kindle、AWS云服务、Echo,都来自于创始人贝索斯的推动和兴趣,正如是马斯克对太空和火箭感兴趣才做了SpaceX,而不是靠特斯拉内部的下层创新。

而刘强东的兴趣,近年似乎难以寻觅。在新闻里,你可以看到他衣锦还乡,携娇妻同游,热心社会公益。

但在商业层面上,近年刘强东却甚少发声,除了少有的两项:去年他曾撰文写“积木型组织”,讨论部门之间如何能快速耦合;此外,他希望京东转型为技术公司,技术主要表现在无人机、无人仓储和配送上。

今天,京东的挑战不是能不能活下去——它毛利已经上升,而履约成本从两年前的8.4%收窄到现在的6.7%——即使仅仅靠着面向已有的3亿用户不断做优化,提供更多的商品和服务,都足以继续支撑上万亿的年交易额。

它的挑战,在于这个曾经被嘲讽和看不懂的挑战者,不再是挑战者。

京东着急了

面对这一切,京东也着急了。

在京东第二季度财报后的高管会议,且参与拼购的第三方平台商家占比由一季度的16%上升到40%。京东官方还称,8月拼购新用户占比京东大盘接近28%,且超过62%来自三到六线城市。这意味着拉新和下沉是现阶段拼购的核心目标。

这也滋生了一些为冲量而作假的个案。36氪获得的一份资料显示,有人打出“京东免单节”的旗号,吸引潜在用户来购买拼购商品,许诺可以“返款”。从“刷单”指南中不难推测,作假者希望避开京东内部的防刷单风控,并将订单伪造成从微信获取的新客订单。

一度被抛弃的京东到家,现在也被京东重新捡了起来。今年8月,达达-京东到家宣布完成5亿美金融资,京东增持,意在将其作为连接线下海量商家的抓手。

京东高级副总裁、商城大快消事业群总裁王笑松直管7 fresh,他9月初对36氪坦言目前的开店速度“不是有点慢,而是太慢了”,但今年会努力完成几十个店的目标。而一天前,京东宣布与保利、大悦城等16家地产商进行项目落地签约,启动几大一线城市的开店进程。

后发制人也是一种可能性,比如后发的美团就曾赶上过饿了么。

但后发制人要拼战斗力。美团是一支老练的连续创业者团队,带着一只已经锻炼考验过的地推铁军,对战一只学生创业的年轻团队。而在拼团和新零售战场,拼多多、美团和阿里巴巴这几个对手中,没有弱者。

(感谢零售老板内参万德乾对本文贡献)

如涉及版权,请著作权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或支付费用事宜。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