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会反复听到这样一个观点:与你的用户产生共鸣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成为一个典型的用户。我基本认同,但很不幸,想跟上产品的时代精神,我得随时在手机上安装数百个应用。
而在社交网络里,每位用户关注的人不同,算法为他们推荐的内容也不同,所以想要亲身体验用户视角就更难了。拥有上亿甚至数十亿文化背景不同的用户时,要如何准确地监控服务的使用情况?各项指标可能会显示参与度很高,且不断增长,但整个过程具体由哪些部分构成?哪些用户又参与了其中哪些部分?
在能够区分活动健康和不健康的指标出现之前,社交网络的主管只能从传闻来加以判断,基本别无他法。当产品或服务出现严重问题时,有些高管们会声称毫不知情——有人会觉得难以相信,但我不这么认为。在运营社区方面,各种指标统计就是最大的认知障碍,将数百、数千甚至数百万的群体行为浓缩成屈指可数几个数字。
要真正了解社交网络的健康状况,就必须了解网络的拓扑结构,以及数亿、甚至数十亿用户之间连接和交互的数量和性质。非但想要全部处理这些是不可能的,就算只是想进行归纳总结而不遗漏关键细节都非常困难。
更糟的是,成功社交网络的高管堪称世界上社会地位最高的人群。他们面对的问题是千分之一甚至万分之一精英人群的问题,比所谓第一世界问题还要再小众得多。在他们的世界里,根本就不存在社交网络核心用户每天遇到的那些问题。为达成促活目标,他们可能会从社交资本的角度优化自己的服务,但高管自己已经没有这种社交身份渴求了,除非是自己生活中得不到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