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社会心理学《圣经》“社会性动物”的本质:「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我们人类为什么愿意跟风?为什么会出现从众行为?我们是如何被他人说服的?又是如何进行社会认知的?《社会性动物》对这些内容进行了鞭辟入里的分析。具体到个人,“意义”的追寻常是我们行动的原因,我们要问自己为什么要去做一些事,要给自己找到适当的理由。作者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艾略特?阿伦森,他是美国心理学会110年历史上唯一一位获得杰出著作奖(1975年)、杰出教学奖(1980年)和杰出研究奖(1999年)三项大奖的心理学家,而他的《社会性动物》被誉为“美国社会心理学的《圣经》”。了解作者的相关阐释,对我们认识自身、世界以及二者的关系都富有极大的启发意义。
《社会性动物》是一本通俗易懂的心理学,它讲述的就是我们这个社会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群体的关系。人类是社会性动物这一事实决定了,我们的生活要处于个人价值取向与社会要求遵从的价值取向的紧张冲突状态之中。这种冲突状态会让我们人类自然产生从众、攻击、自我辩护、喜欢与爱等诸多关系行为。所以“社会性动物”的本质「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1、从众
有两个原因可能导致从众:一是信息需要,自己不确定自是否正确,所以参照其他人的行为;二是奖惩激励,希望在群体中逃避惩罚(害怕被拒绝或嘲笑)或者得到奖励(渴望得到喜爱或认可)。
任何一种行为都可以归因于依从、认同和内化。比如育儿,父母可以权威命令或奖励方式让孩子做一件事,也可以让孩子为了父母高兴而做一件事,但最理想的当然是孩子内心喜欢而自觉做这件事。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就是强调内化的作用。不过,尽管“依从”通常不能产生长久的行为影响,但有时候可以为“认同”或“内化”创造条件,比如让其先看到做一件事的好处或结果。
2、大众传媒与说服
说服有两种路径,一是中心路径:斥诸理性,考虑相关事实和数据后的观点权衡;二是边缘路径:斥诸感性,利用简单的情绪线索启发或吸引。一般媒体都会从这两条路径来宣传,而普通大众最容易受边缘路径影响。
意见和态度的区别:意见指的是被一个人视为正确的东西。而态度是指那些既包含评价性成分有包含情感性成分的意见。与意见相比,改变态度非常困难,这涉及到人类思维判断的复杂性,以及抵制态度改变的动机。
3、社会认知
我们究竟是如何理解世界的?理性思考很重要,但理性思考除了需要外部的信息资源,还需要内在的心理资源。可惜我们人类是天生的“认知吝啬鬼”。大脑进化而来的心理资源是为了适应生存,而不是认识真相,虽然有时候这两者一致,但随着社会越来越复杂,大脑进化还跟不上环境的变化,因此导致我们的心理资源在理解现代世界时越来越不适应,偏误也就越来越多。阿伦森从社会背景对认知的影响、大脑的快捷判断模式、记忆加工模式等多个方面,分析了多种可能导致认知偏差的心理效应,比如对比效应、启发效应、框架效应、首因效应、证实偏差、代表性偏差、易得性偏差、先入为主、虚假关联、内-外群体效应等,这些都是“理性思考”需要克服的人性弱点。值得一提的是,巴菲特的搭档芒格曾写过一篇“人类误判心理学”,在投资圈流传甚广。芒格特有的角度和视野,跟阿伦森的社会认知这一章可以相得益彰。
4、自我辩护
关于社会心理,如果你只想掌握一种理论,应该是认知失调。认知失调是一种非常普遍的心理冲突状态,只要你的行为和态度不一致,或者同时拥有两种不一致的认知(态度、信念、意见)时,就会出现失调状态。这种状态不舒服,我们的本能就会自我辩护,结果往往改变态度。这有点像“酸葡萄”理论:狐狸明明想吃葡萄,可怎么努力也够不着,只好说葡萄是酸的,这样内心就好受多了。我们常说一个人的态度决定其行为,可现实中常常是反过来,行为改变态度,这就是认知失调在起作用。
认知失调理论最早是另一位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也是阿伦森的老师利昂·费斯汀格提出来的。阿伦森进一步发展了这个理论,将其纳入“自我辩护”的动机心理。在阿伦森看来,一个具有理性思维能力的人,也可能出现认知失调,关键还是取决于情境。最常见的一种情境是决策,如果选择不可更改,那么在选择之前,我们往往会理性收集信息,比较利弊,可一旦选定之后,自我辩护的本能就开始发挥作用,我们就只想好的一面,越看越顺眼,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屁股决定脑袋”。此外,认识失调理论结合前面提到的“内化”,对我们的教育启发很重要:不管奖励还是惩罚,都不应该太重,否则很难让孩子真正喜欢一件事或者改变态度不去做一件事。很多育儿书都提到了这点,其真正的原理就是认知失调。
5、人类的攻击性
阿伦森在这一章探讨了人类攻击性的来源、媒体暴力传播的影响以及如何减少暴力等。这里只分享一个违背常识,但认识失调可以解释的事实:发泄并不会缓解愤怒的情绪,报复往往导致过激的行为。在大多数情况下,实施暴力或者对暴力宽容并不会减弱暴力倾向。暴力行为增加了人们对受害者的负向情感。最终,暴力总是滋生了更多的暴力。
6、偏见
阿伦森将偏见定义为:人们依据有错误的和不全面的信息概括而来的、针对某个特定群体的敌对的或负向的态度。我们每个人都有偏见,最常见的是性别、种族以及地域偏见。社会心理学中与偏见相关的另一个概念叫定型,即针对特定群体的特征或动机的概括。定型是大脑认识世界的一种快捷方式,往往建立在经验之上,但会导致我们忽视群体中的个体差异。在社会传播的影响下,偏见和定型往往相互强化。人类的偏见有先天基础,跟进化而来的内在生存机制有关,比如对内群体友好、对外群体敌意的本能。而社会文化往往进一步塑造偏见,有时制度本身也会制造偏见,比如美国历史上的种族隔离政策。
7、喜欢、爱与人际敏感性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难度,是如何设计好的情境实验,去证实或证伪一种猜测或解释,找出隐藏的因果关系。我们在不断进行研究以加深人们对社会性动物的理解(包括:人们如何思维、人们如何行为、什么导致人们去攻击、什么促使人们去爱)的同时,指导公众运用这些技术,并提醒人们警惕这些技术的滥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