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选
  • 会员

负性社会关系之偏见的动机根源

2019年5月19日  来源:金碧辉煌姚小6 作者: 提供人:jiashou88......

偏见的背后往往隐藏着各种各样的动机,他们可能是愤怒,挫折,优越感,或者危机感。人们会因为各种各样的动机产生偏见,也会应为一些其他的动机努力克服偏见。

负性社会关系之偏见的动机根源

挫折与攻击:替罪羊理论

痛苦和挫折常常会引起敌意。当面对无法承受的挫折时,我们往往会转移敌对方向,将愤怒和敌意转移到无关人员的身上。这些人被我们当成了替罪羊。这种替代性攻击的目标是变化不定的。就好像许多年前德国人将一战的战败和随之而来的经济混乱归罪与犹太人;几个世纪以前,人们把恐惧和敌意发泄到女巫身上。愤怒会激起了偏见。那些体会不到社会威胁的特殊个体,比如患有威廉姆斯综合征的儿童,就没有种族刻板印象和偏见。竞争也是挫折的来源之一。一旦群体为稀缺资源而竞争,偏见就会出现。

负性社会关系之偏见的动机根源

社会同一性理论:感觉自己比他人优越

自我概念所包含的不仅是个人的同一性,还有社会的同一性。我们在不同群体中肩负着各种各样的社会身份,也会很自然的用自己所在群体的特征来描述自己。例如:

  • 归类:我们会将人归入各种类别,为他们贴上不同的标签。比如这个人是中国人,那个人是出租车司机。
  • 认同:我们将自己与特定的群体联系起来,并以此获得自尊。
  • 比较:我们将自己的群体与其他的群体进行比较,并且偏爱自己的群体。

拥有“我们”的感觉可以增强自我概念。我们在群体中寻求尊重和自豪感。人们常常认为群体的优秀等同于群体中自我的优秀。在缺乏积极地个人同一性时,人们往往会通过认同某一群体来获得自尊。就像很多年轻人会通过加入帮派来寻找自豪感,权力,安全感和同一性。当个人同一性和社会同一性融合到一起时,自我和群体的边界会变得模糊,人们会更愿意为组织而战,为组织牺牲。极端的爱国主义者常常用国籍来描述自己,迷茫的人更容易投身新宗教运动去寻找同一性。我们越看重社会同一性,就会越强烈的感受到对群体的依恋,面对来自其他群体的威胁时,我们的反应就越充满偏见。

负性社会关系之偏见的动机根源

大部分人都有着积极的自我意象,他们会把这种自我意象投射到自己所在的群体中,造成认知的偏差,认为“我们”比“他们”好。这种对所属群体群体认知上的偏差会滋生对自己群体的偏袒和对其他群体的不公。如果我们所在的群体相对而言规模较小或者社会经济地位较低,偏差就更容易出现,偏见也更容易产生。人类习惯于在“我们”身上看到善良,在“他们”身上看到邪恶。当人们敏锐的感受到自己在所属群体中的身份时,对其他群体的刻板印象就会出现。非群体内部人员还会被“去人性化”,于是非洲人变成了“害虫”,犹太人变成了“毒虫”而移民被比喻为“寄生虫”。

社会地位,自我关注和归属的需要

社会地位是相对的。要感觉自己有地位,就需要有人不如我们。大多数人都有因为别人的失败而窃喜的体验。在社会经济地位低下,地位下滑以及积极的自我形象受到威胁的群体中,偏见往往更为强烈。无能的人往往喜欢通过贬低别人来夸耀自己的形象,这是一种用蔑视来面对恐惧的机制,而偏见有助于支撑这样一个受到威胁的信念系统。那些有着稳定社会地位的人对于优越感的需要反而相对弱一点。

另外,知觉到共同的敌人会使一个群体变得团结。所以蔑视其他群体还可以满足一个需要:对自己所属群体的归属需要。一旦归属感获得满足,人们就会变得更宽容,更接纳其他群体的人。

避免偏见

偏见,尤其是内隐偏见是很难克服的,它们就像膝跳反射一样长久的存在于我们的意识和无意识中。产生偏见并不可怕,重要的是如何对待这种意识。一旦发现应该的感受和实际感受有差距,具有自我意识的人会产生内疚感,并努力抑制自己的偏见反应,例如将注意力转到别处。当人们避免偏见的动机是内在的(意识到偏见是错误的)而不是外在的(不想让别人把自己想的太坏)的时候,即使是自动的偏见也会有所减弱。在一些实验中,我们甚至可以通过训练提高意识和关注的程度,用无偏见的自动反应代替偏见反应,最终克服偏见。

负性社会关系 / 动机 / 攻击 / 挫折 / 替罪羊 / 社会同一性 / 优越 / 归类 / 认同 / 比较 / 社会地位 / 自我关注 / 归属

如涉及版权,请著作权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或支付费用事宜。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