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
我们要举一个例子,讨论一个五岁男孩的行为。他的母亲到医生那里埋怨说,自己到了每天晚上都被折腾得浑身无力,她总是要把时间浪费在孩子身上,这孩子真是让人苦恼,没有一分钟能够静下来。她说如果可以的话,真想把孩子扔出家门,她实在不能忍受这个孩子了。
我们可以非常容易地从这些细节行为中认识这名儿童。我们也可以很容易地把自己放在儿童的位置上进行思考。假如这是一个过分活跃的五岁儿童,那么我们就很容易分析出他的行为遵循的思路。对于一个非常活跃的五岁的孩子,他会做什么呢?他可能总是玩肮脏的东西,总会穿着笨重的鞋子往桌子上爬。假如他的母亲想要看书,他就会玩电灯的开关,一会儿开一会儿关,没完没了。假如他的父母想唱歌或者是弹钢琴,这个孩子会做什么?他可能会说自己不喜欢喧闹的声音,或者把耳朵捂上,然后扯着嗓门大声喊叫。假如他自己想要的东西不能如愿以偿,那么他就总想通过发脾气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愿望。
如果这种行为出现在幼儿园,那么我们就能够推断出他是为了引发争端才会做出这些举动,或者他很想打架。但是他的父母总是被他折腾得没力气,他从早到晚都不消停。因为,他和父母不一样,他想要让别人注意到他,所以就不断地动来动去。他不想去做自己不喜欢的事情,而且永远都不知道疲惫。
这名儿童正在努力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这里有一件非常特别的事能够明确地说明问题。有一天他被带着去看有父母参加演出的音乐会,这名儿童在歌唱到一半的时候,围着音乐厅绕起圈子,大声喊叫:“爸爸,啊!”可能这种行为在有些人的预料之内。虽然他看起来不太对劲,但是他的父母却认为这孩子没什么不对劲的,哪怕他们也不知道孩子为什么这样做。
但是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个男孩确实是正常的,他有自己的生活计划,这是一个非常机灵的孩子,他的所作所为完全与自己的计划相配合。假如我们能够理解他的计划,就完全能够想得出来,他一定付诸实践实现这项计划。这项生活计划体现出一个人的才智,并不是一个意志不坚强的人能够做出来的,所以我们可以猜到他是一个意志坚强的人。
每当他的母亲准备晚会或者接待客人的时候,他总是一定要去坐正好有人想坐的椅子,而且还总是从椅子上推走客人。所以我们能够发现,他的生活原型和生活目标与这种行为是相一致的。他想要让父母关注他——这就是他的生活目标,也就是控制他人,超越他人之上。
他曾经是一个被娇惯的孩子,我们可以确定,如果他继续被溺爱,那么他也就不会这样闹腾了。也就是说,这个孩子现在失宠了。
他怎么会失宠呢?答案是他有一个妹妹或者是弟弟。他在五岁的时候感觉自己处在将要失势的危险中,因为他可能要面对一个新的环境。为了能够留住自己已经失去的显赫的焦点位置,他在努力地争取。所以他总是黏着父母,当然还有另外一个原因。我们能够发现,当他处在被娇惯的环境中时,他不能够很好地适应社会生活,因为他没有培养出某种集体意识。所以他没有做好应对新环境的准备,他总是不能够忘记自己得到或失去了什么。他只关心自己,这就是他的兴趣。当我们问到孩子的母亲,他怎么对待自己的弟弟时,母亲坚持认为,他只有和弟弟一起玩的时候,才会把弟弟打倒在地上。母亲认为他喜欢自己的弟弟。不过要说到他的行为是爱的表示,我们真是不敢苟同。
上文提到的孩子并非一直在打架,我们可以对比他们的行为和攻击性强的儿童的行为,这样才能对它的意义进行深入的理解。这些儿童知道父母不允许他们打闹,他们非常聪明,根本不会违背父母,就这样他的行为越来越规矩,逐渐不再斗争了。不过,就在他与弟弟玩闹的过程中,他还是把弟弟打倒在地上,说明他的坏习惯还是会出现。其实他就是想要在玩闹的过程中把弟弟打倒。
那么,这名儿童是怎样对待自己母亲的呢?假如母亲打他的屁股,他就会喊一点儿都不疼,甚至还一边说笑;如果母亲打得略微重一些,他就会安静一小会儿。不过没多长时间,他便“旧病复发”。他做的所有事情都是为了一个目标,这个目标是他所有行为的依据。我们要注意到这一点,他的目标非常明确,所以我们应该能够预测到他会怎么做。相反,如果我们不理解原型运动的目标,那么原型就不算一个整体,这样我们就不能够预测到他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