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的起源
罗马建筑随着城市化的发展而不断发展。
近代建筑的起源是古希腊建筑。这是由于古希腊建筑并不仅仅有诸如埃及金字塔、美索不达米亚的塔庙等宗教建筑,还包括住宅和宫殿,并且这些住宅和宫殿具有梁柱式结构,配备有上下水道和浴室等完善的设施。
罗马时代是古代建筑发展的黄金时代,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建筑的发展总是以城市的发展为背景,并且始终贯彻着建筑师对于艺术的追求。
罗马建筑具有卓越的规划性和耐久性,建筑类型极为丰富,包括宫殿、住宅、集体住宅、公共浴室、剧院、竞技场等。
进入1世纪,建筑材料的种类开始丰富起来,除了传统的木、石、砖以外,混凝土的运用使得大型建筑的建造得以实现。在装饰性方面,穹顶、拱门、圆形建筑物开始陆续出现于1世纪至2世纪左右。以万神庙、罗马大角斗场、大型浴场为代表的公共建筑也开始增多。
早期基督教建筑和拜占庭建筑虽然在装饰上有所变化,但总体上并未摆脱罗马建筑的影响。早期基督教建筑的特点是巴西利卡式教堂,拜占庭建筑的特点则是在巴西利卡形制的基础上又增加了穹顶结构。
基督教建筑在进入11世纪后,开始被称为“罗马式建筑”,并逐渐传播到欧洲各地,还融合了当地的地方特色,在建筑材料和风格上都表现出了强烈的地域性,其主要特征是墙体厚实、柱子短粗以及半圆形拱门。
12世纪中期,在法国出现了一场风格奇异的建筑热潮,“哥特式建筑”就是在这场热潮中诞生的建筑风格之一。它的典型特征是高耸的尖顶、让人产生升华幻觉的室内结构以及镶满彩色玻璃的墙面。哥特式建筑流行于英国、意大利、德国等国家,并在各国的相互交流和影响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建筑风格的变迁
文艺复兴时期出现了专业的建筑师,并创造出了具有独创性和艺术性的建筑风格。
15世纪时,兴起于意大利的文艺复兴运动在建筑界也引发了重大变革。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崇尚具有稳定感的比例和匀称协调的风格,同其他的文艺复兴文化一样表现出了对于古典美学的追求。除了此前的仅以教会为中心的传统建筑外,公共设施、宫殿、宅邸等不同类型的建筑也开始成为文艺复兴时期建筑的重要主题。
虽然文艺复兴从15世纪开始至16世纪末持续了将近两百年的时间,但文艺复兴建筑大体上可分为文艺复兴早期、鼎盛时期、风格主义三个时期。
文艺复兴早期的建筑特点是以简明、轻快为基调,精于具有独创性的建筑结构和富有古典韵味的装饰。鼎盛时期的建筑特点是对古典韵味进行了更为严谨和形式化的表达,舍弃了之前的自由、轻快、华丽的风格,开始带有简朴、庄严以及厚重感。进入风格主义时期,紧张感、新奇感、复杂性成为新的潮流,文艺复兴鼎盛时期所形成的建筑风格遭到批判,建筑师们开始追求更具个性和独创性的建筑风格。
“建筑师的诞生”是文艺复兴建筑不同于以往建筑发展的一大特征。文艺复兴时期建筑物的建造,要求建筑师具有广泛的学识、美学方面的素养以及丰富的经验,因此,文艺复兴时期涌现出了一批专业的建筑师。文艺复兴早期的著名建筑师有多纳托·布拉曼特、拉斐尔·桑蒂、朱利奥·罗马诺等人。
继文艺复兴建筑之后兴起的建筑风格是“巴洛克建筑”。与沉静古典的文艺复兴建筑相比,巴洛克建筑更加追求视觉效果,大量运用了绘画、雕刻等艺术技巧,给人以动态和戏剧性的强烈印象,形成一种烦琐、综合的建筑风格。
巴洛克建筑的代表性建筑师是贝尔尼尼,代表作是罗马的圣彼得大教堂的柱廊。除此以外,巴洛克建筑还包括意大利众议院、特莱维喷泉、西班牙大台阶等。在罗马留存下来的古建筑中有很多都是巴洛克建筑。
建筑的发展历程①
建筑的发展历程②
建筑的发展历程③
近代建筑
铁、玻璃、混凝土的使用与近代建筑运动的发展轨迹。
进入19世纪下半叶,建筑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铁、玻璃、混凝土等建筑材料的使用越来越普及。19世纪50年代左右,随着钢铁的规模化生产,出现了以高达三百米的埃菲尔铁塔为代表的大型钢筋建筑物,与此同时,升降式电梯和电气设备的使用也为建筑界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在此背景下,各国兴起了声势浩大的近代建筑运动。在英国,威廉·莫里斯发起了一场工艺美术运动,该运动以抵制机械制品为目的,试图复兴中世纪手工艺工人们充满人性的手工生产方式。
在法国出现了以创造全新的美感为目的的新艺术运动。新艺术运动在德国被称为“青年风格”,特点是热衷于使用新奇的曲线纹样。然而,该时期最具影响力的人物当属奥地利建筑师奥托·瓦格纳,瓦格纳在其著作《现代建筑》一书中呼吁人们重视建筑的目的性以及在工学和经济上的合理性,对后世的建筑师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为“Secession(维也纳分离派)”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与此同时,美国建筑师路易斯·沙利文设计建造了钢框架结构的高层建筑,并减少了装饰,大胆地将框架结构呈现出来。
20世纪上半叶,近代建筑运动进一步得到了重大发展。各国在继承近代建筑运动的同时,对以往的建筑传统予以否定,形成了各式各样的建筑风格。主要有德国表现主义、荷兰风格派、意大利未来派、美国有机建筑,这些不同的建筑风格各具特色又有共通之处,即都有意识地对传统加以否定,追求顺应时代潮流的新设计。
这些不同风格的运动都曾在国际上盛极一时,但随着表现主义因经济和生产上的原因走向衰退,风格派与构成主义等逐渐融为一体,并从欧洲席卷至美国和日本,最终形成了“国际风格”。
“国际风格”的特点是使用钢结构或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外表面,推崇平屋顶和光秃墙面,并在合理的范围内摒弃所有不必要的装饰。“国际风格”的领军人物有包豪斯学校的创建者德国建筑师瓦尔特·格罗皮乌斯、德国功能主义建筑师密斯·范·德·罗、瑞士裔法国建筑师勒·柯布西耶。包豪斯学校的风格是以设计出宜于量产化的工艺和建筑模板为目标。
密斯·范·德·罗将欧洲古典主义与近代功能主义相结合,勒·柯布西耶提出了以梁柱结构为主的简单的箱体建筑。毫不夸张地说,之后的建筑师们几乎都受到过格罗皮乌斯、密斯、柯布西耶的影响。这三位建筑师与以草原式住宅著称的美国建筑师弗兰克·劳埃德·赖特并称为“近代建筑的四大巨匠”。
现代建筑
拉开技术革新的序幕,绘就建筑发展的新蓝图。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曾盛行于全球范围内的功能主义建筑思潮开始受到了人们的批判。进入20世纪60年代,兴起了一场以复兴传统象征性和古典装饰为目的的建筑思潮,该思潮被后来活跃于英国的著名建筑评论家查尔斯·詹克斯称为“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在80年代进入全盛期,领导者是罗伯特·文丘里,文丘里被誉为20世纪下半叶对世界建筑发展影响最大的建筑师,师从对近代建筑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的美国建筑师路易斯·康。
鉴于追求禁欲感和合理性的现代主义已经丧失了多元性和个性,后现代主义对任何建筑风格都展现出了极大的包容性,各式各样的建筑作品层出不穷。
20世纪下半叶,建筑界进入了全面发展的时代,曾经被称为“匠师”的团体重新以“工程师”的身份与建筑师一起加入到了建筑工程中。出现了以奥弗·阿勒普为代表的“结构大师”,随着他们在建筑业的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其影响力也日益扩大。
此外,新技术与新材料的研发、以先进的工程学技术为基础的雕刻技术等的发展都与专业工程师有着莫大的关系。用一句话来概括现代建筑的话,就是“工程学技术与建筑的结合”。
近年来,由环境问题所引发的对建筑整体的反思成为一大课题,在经济性的基础上,建筑的适应性、灵活性也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以“可持续性(环境友好型)设计”为主题的新的挑战已经在建筑界拉开了序幕。
入门者须知
罗马建筑
与希腊建筑的简约相比,罗马建筑的特征在于多样、复杂以及大型建筑众多等方面。虽然罗马建筑的重心在于神庙等宗教性建筑,但住宅和剧院等建筑也不在少数,人性化与世俗化也是罗马建筑的特征。在技术方面,混凝土建造法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它使得罗马建筑物的质和量都有了更大的提升空间。此外,城市与建筑互相影响、共同发展也是罗马建筑的一大特征。
拜占庭建筑
6世纪时始于东罗马帝国的一种建筑风格。拜占庭建筑融合了古罗马建筑风格和东方建筑技巧,主要体现在壮丽的教堂建筑上,其特征是在正方形的大厅上方覆盖穹顶,威尼斯的圣马可教堂是拜占庭建筑的典型代表。这种建筑风格在诞生后迅速发展成熟,虽然之后并未再出现重大发展,但在东罗马帝国灭亡后,它又在俄罗斯得到了复兴和发展。
威廉·莫里斯
英国工艺美术家。莫里斯曾与志同道合的艺术批评家约翰·罗斯金共同发起了一场工艺美术运动。他不满于粗制滥造的机械制品,将中世纪手工艺方式视为至高理想,亲自制作了室内装饰品、家具等各种各样的手工艺品。莫里斯的思想影响了整个欧洲,并进一步催生出了丝毫不受传统风格影响的全新的建筑风格。
新艺术运动
在莫里斯的工艺美术运动的影响下出现了各种风格创新运动,新艺术运动就是其中之一,该运动诞生于比利时,以巴黎为中心发展壮大。其特征是以行云流水般的曲线和曲面为主的华丽装饰,并且受到了当时非常流行的“日本主义(日式装饰和空间结构)”的影响。此外,与莫里斯的工艺美术运动不同的是,新艺术运动对新素材也表现出了一定的兴趣。特别是对于能够随意制作曲线的铁的使用,成为推动新艺术运动发展的重要因素。
Secession(分离派)
为了实践建筑师奥托·瓦格纳所倡导的新建筑理论,约瑟夫·霍夫曼、约瑟夫·奥尔布里希等人结成了Secession(维也纳分离派)。Secession 源于希腊语,表示“分离”的意思,即从以往的风格中脱离出来。该派成员不仅有建筑师,还包括以画家克里姆特为首的艺术家。在摄影界也有一个名为“Secession”的流派。
包豪斯
1919年,建筑师格罗皮乌斯在德国魏玛创办的一所建筑学校。包豪斯的两个指导性理念是:“将所有的艺术体现在作为综合艺术的建筑中”“艺术设计的基本在于手工业,艺术必须与技术相结合”。
1925年,包豪斯出版了其系列丛书的第一卷——《国际建筑》,该书中所提出的运用全球共通的素材、技术以及设计理想建造出的建筑会成为国际性建筑的观点,在国际上引起了巨大的反响。
勒·柯布西耶
法国建筑师,现代建筑得以确立的关键性人物。柯布西耶设计的建筑基本都是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普遍性建筑,既具有易于效仿的特性,又具有充满人性的个性化风格,对各国的建筑师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此外,他还提出了“机器美学”和“光辉城市”等理念和构想,创办了《新精神》杂志等,称得上是一名理论导师。
后现代主义
1964年,美国建筑师罗伯特·文丘里在其著作《建筑的复杂性和矛盾性》中提出了“少就是厌烦”的观点,标志着后现代主义的开端。
1977年,美国建筑评论家查尔斯·詹克斯出版了《后现代建筑语言》一书,在该书中,他首次提出了“后现代”一词。后现代主义建筑师们再次肯定了被现代主义者们所批判的历史主义和折中主义,使得装饰、个性以及象征性得以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