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开放式增长的神话
公司比例变化的一个重要因素是,许多关键的指标都像生物体一样呈亚线性比例变化,而不是像城市那样呈超线性变化。这表明,公司比城市更像生物体,更加受到规模经济,而非规模收益和创新递增的主导,这对它们的生存历史,尤其是增长和消亡带来了重要的影响。正如我们在第4章中所见,生物学中的亚线性比例变化带来了受限的增长和有限的寿命,而我们在第8章中看到,城市的超线性比例变化则导致开放式增长。
它们的亚线性比例变化意味着,公司最终将停止增长并消亡,这一景象是许多首席执行官所不愿意看到的。事实并没有这么简单,因为有关公司增长的预测远比简单地从生物学类推要复杂得多。为了解释这一点,我会以简化的版本来阐释通用理论如何应用于公司领域,并重点聚焦决定公司增长和消亡的关键特点。
一家公司的可持续性增长最终是由其利润(或净收入)推动的,它被定义为销售额(或总收入)与总支出之间的差额;支出包括工资、成本、利息等。为了维持长期的增长,公司必须最终赢利,部分利润要用作向股东支付红利。他们可能会和其他投资者一起购买更多的股票和债券,帮助支持公司未来的增长和健康发展。然而,为了理解它们的普适行为,更好的做法是忽视红利和投资——这对小型、年轻的公司而言十分重要——并将重点聚焦在利润之上,这是推动大型公司增长的主要因素。
如我们所见,生物体和城市的增长是由新陈代谢和维护之间的差额驱动的。用这一语言来说,一家公司的总收入(或销售额)可以被想象为它的新陈代谢,而支出则可以想象为“维护”成本。在生物学中,代谢率会随着体积的变化而呈亚线性比例变化,因此,随着生物体体积的增长,能量的供应无法跟上细胞的维护需求,导致增长最终停止。另一方面,城市的社会代谢率呈超线性比例变化,随着城市的增长,社会资本的创造速度超过了维护的需求速度,导致越来越快的开放式增长。
那么,这一动力学如何在公司中演变?有趣的是,公司展现出了这一普遍主题的另一种变异,它走上了生物体和城市之间的道路。公司的代谢率既不呈亚线性变化,也不呈超线性变化,而是处于二者之间的线性变化。图9–5和图9–6显示了这一点,销售额与雇员人数在图中按对数绘制,显示了斜率接近于1。而另一方面,支出的比例变化则呈现出更加复杂的特点。它们开始时呈亚线性变化,但随着公司规模的扩大,最终转变为呈近似线性变化。由此,作为增长驱动力的销售额和支出之间的差额最终也呈近似线性比例变化。
这是一个好消息,因为从数学意义上来说,线性比例变化会导致指数级增长,这是所有公司所努力追求的。此外,这还表明,为何从平均意义上来说,经济会持续呈指数级扩张,其原因在于,市场的整体表现事实上是其所有组成公司的增长表现的平均值。尽管这对于整体经济而言是一个好消息,但对每一个独立的公司构成了重大挑战,因为每一家公司都必须要跟上指数级扩张的市场的脚步。因此,即使一家公司呈现指数级增长(好消息),这可能仍不足以使其幸存下来(坏消息),除非其扩张速度至少要与市场保持一致。这一原生的公司“适者生存法则”便是自由市场经济的本质。
更大的好消息是,年轻公司维护支出的非线性比例变化,受到投资和远大于自身规模的贷款能力的支持,使其能够快速增长。由此一来,公司的理想增长曲线便有着与生物学中经典的S型增长相同的特点:开始时相对快速,但随着公司规模的增长以及维护支出转变为线性增长,增速便开始放缓。然而,与生物学不同的是,前者的维护成本不会转变为线性增长,而公司则不会停止增长,但会持续呈指数级增长,尽管其速度更加适度。
让我们来看一下这个情景与数据的对比结果。图9–10显示了标准普尔公司会计数据库所有28 853家公司销售额扣除通胀因素后的销售额数据,并标绘了真实的年历表。为了将所有数据绘制在一张图中,代表销售额的纵轴取了对数。尽管这张图绘制得像是意大利面条,但该图出人意料地具有启发意义。它的整体趋势是明确的:正如我们所预计的那样,所有年轻的公司很快便脱离了起跑线,并迅速增长,然后增长逐渐减缓。而幸存下来的成立已久、更加成熟的公司则持续增长,但增速则缓慢得多。此外,这些成立已久、增长缓慢的公司的向上趋势都以相似的曲线沿着一条直线变化。在这个半对数标绘的图中,纵轴(销售额)是对数,而横轴(时间)则呈线性变化,近似直线变化的趋势意味着,从数学意义上来说,销售额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呈指数级增长。因此,平均而言,所有幸存下来的公司最终都会步入稳定但又缓慢地呈指数级增长的趋势,正如我们所预计的那样。
这令人感到备受鼓舞,但当我们用每一家公司的增长与整体市场的增长进行对比时,我们便发现其中的陷阱变得显而易见。在这种情况下,正如图9–12所显示的那样,市场的整体增长被分离出来,所有大型成熟公司都停止了增长。在扣除通胀和市场扩张因素之后,它们的增长曲线就像是生物体典型的S型增长曲线,在成熟阶段停止增长,正如第4章图4–3~图4–6所展示的那样。这一与生物体的极端相似性让人们继续发问,这一相似性是否会延伸至消亡,所有公司是否都会像我们人类一样终将消亡?
图9–10 扣除通胀因素后的收入
图9–11 美国大型公司的收入额
图9–12 28 853家上市公司相对于整体市场扩张的增长的情况
图9–10中的“意大利面”图显示了28 853家上市公司在扣除了通胀因素后销售额的增长状况,图中还标注了实际时间。注意:小规模、年轻的公司迅速呈“曲棍球式”增长,而大规模、成熟的公司则增长相对较慢。图9–11是一些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公司的增长曲线,该图表明了它们相对较慢的增长速度。图中也显示了相对年轻的沃尔玛公司的销售额在经历迅速增长后趋于平缓的趋势。图9–12中的“意大利面”图显示了28 853家上市公司相对于整体市场扩张的增长的情况。在根据市场扩张进行调整后,最大规模的公司停止了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