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选
  • 会员
思维误区+对世界的认知,正在被这3种思维误区毁掉-为什么越是无知的人越自信?+走出思维的误区-第一章 恰当提问的益处-海绵和淘金-别相信正确答案-批判性思维与生花妙笔-第二章 怎样找到问题和结论-寻找结论-请强调你的结论-第三章 怎样找到理由-先问“为什么”-理由和结论;谁先谁后-理由怎样帮你写作-第四章 怎样找到含糊的词语-从关键词语入手-词语的使用环境-含糊的词语和写作质量-第五章 怎样发现价值冲突-相互冲突的价值观念-从价值到价值假设-类比和反串-第六章 怎样发现描述性假设-填平鸿沟,重建推理-摇滚音乐问题:试一试你的本事-假设的价值-第七章 怎样评价抽样和衡量标准-你的证据何在-科学方法利弊谈-如何判断抽样的代表性-衡量标准问题-乞灵经验,充满危险-怎样评价抽样和衡量标准——小结-第八章 怎样发现竞争性假说-梵高的故事和竞争性假说的问题-无法逃避的假说怪圈-虚幻的联系-怎样发现竞争性假说——小结-第九章 怎样评价统计推理-统计错误搜寻妙法-荒唐的百分比-最大和最小的问题-怎样评价统计推理——小结-第十章 怎样找出错误的类比-类比式推理分析法-类比式论证评价法-让“灵机一动”来帮忙-怎样找出错误的类比——小结-第十一章 怎样找到推理种的错误-推理谬误大曝光-离题论证-回避问题-写作和推理-第十二章 怎样找到遗漏掉的信息-信息不足时的工作-第十三章 是否能找到其它结论-不同的假设和多歧的结论-两种选择,还是多种答案-探索多种结论-条件从句妙用-是否能找到其它结论——小结-第十四章 怎样确定价值偏好-道德推理技巧谈-第十五章 做一个暂时性的决定-第十六章 妨害批判性思维的偏见-靠不住的经验-引人迷路的心理需求-害人的陈规陋见-墨守个人信念的羁绊-启发式有效性错误-广泛探索,多处淘金-批判性思维 ——带你走出思维的误区+第1章 批判性思维基础-1.1 什么是批判性思维-1.2 基本概念:断言、论题和论证-1.3 再谈论证-1.4 两种好的论证-1.5 识别论证-1.6 其他术语和概念-1.7 外在因素:逻辑之外的装饰物+第2章 两种推理-2.2 两种论证-2.3 演绎、非演绎和未表达前提-2.4 理解论证的技术+第3章 清晰的思维、批判性思维与清晰的写作-3.1 模糊-3.2 歧义-3.3 抽象-3.4 定义术语-3.5 论文写作+第4章 可信度-4.1 断言及其来源-4.2 评估断言的内容-4.3 评估信息来源的可信度-4.4 可信度与新闻媒体-4.5 广告+第5章 通过修辞进行说服——常见的修辞技巧-5.1 委婉语和粗直语-5.2 修辞性定义和修辞性解释-5.3 刻板印象-5.4 暗示-5.5 加载问题-5.6 闪烁其词-5.7 贬抑-5.8 嘲笑/嘲弄/讽刺-5.9 夸张-5.10 替代证明-5.11 修辞类比和误导的比较-5.12 通过视觉形象进行说服+第6章 更多修辞技巧——心理及相关谬误-6.1 源自愤怒的“论证”-6.2 威吓手段-6.3 其他基于情感的谬误-6.4 合理化-6.5 众所周知……-6.6 主观主义谬误-6.7 相对主义谬误-6.8 以错制错-6.9 转移注意力(红鲱鱼)/烟幕弹-第7章 更多谬误-7.1 诉诸人身的谬误-7.2 生成谬误-7.3 因人纳言谬误-7.4 稻草人谬误-7.5 虚假的两难境地-7.6 滑坡论证-7.7 错置举证责任-7.8 乞题+第8章 演绎论证一:范畴逻辑-8.1 直言判断-文恩图-转换成标准形式-对当方阵-8.2 三种关于直言判断的运算-8.3 直言三段论-用文恩图检验三段论的有效性-实际生活中的三段论-用规则检验三段论的有效性+第9章 演绎论证二:真值函数逻辑-9.1 真值表和真值函数符号-9.2 用符号表达复合判断-9.3 真值函数论证-9.4 演绎+第10章 三种非演绎论证-10.1 从一般到特殊的论证(归纳三段论)-10.2 从特殊到一般的论证(归纳概括)-10.3 基于类比的非演绎论证-10.4 随机变异、误差幅度和置信水平-10.5 日常非演绎论证-10.6 非演绎推理中的谬误-10.7 类比:未尽的话题-10.8 民意调查:问题和缺陷-10.9 数字游戏+第11章 因果解释-11.2 充分解释:一个相对的概念-11.3 形成假说-11.4 普遍的因果陈述-11.6 因果推理中的错误-11.7 法律上的因果联系+第12章 道德、法律与美学推理-12.1 价值判断-12.2 道德推理的主要视角-义务论/道义论-道德相对主义-宗教相对主义-12.3 道德慎思-12.4 法律推理-12.5 美学推理-用美学原则来判断美学价值-为什么进行美学推理

7.7 错置举证责任

2021年2月12日 字数:1950 来源:批判性思维——带你走出思维的误区 作者:布鲁克.诺埃尔.摩尔,理查德.帕克 提供人:chunhao17......

7.7 错置举证责任

假如摩尔告诉帕克:“你用红酒搓揉头部,你花白的头发就会重新变黑。”

帕克当然会说:“胡扯。”

假设摩尔接着问:“胡扯?你怎么知道这办法不灵?”

摩尔的问题很奇怪,因为举证责任在他,而不在帕克。摩尔把举证责任推向帕克,这是一个谬误。

不恰当地将举证责任分配给争议的某一方,就是错置举证责任(misplacing the burden of proof)。这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技巧,而有时必须保持警觉才能察明这一谬误。本来应由对手证明其断言正确的时候,人们往往不经意间被误导,认为必须证明对手的断言是错的。例如,2003年时,常常有人竭力证明美国不应和伊拉克开战,而实际上,举证责任在认为应该开战的一方。

把举证责任更多地置于争议的一方而不是另一方,其合理依据是什么?尽管可以列举很多依据,但它们主要有三类。可以把它们视为一套经验法则。

1.初信度。

我们在第4章谈到,某断言和我们的背景信息越一致,其初信度就越高。分配举证责任的一般规则是:一个断言的初信度越低,提出该断言的人举证责任就越大。谈论查利颇有名气的87岁祖母时,与“她驾船驶过密歇根湖”相比,我们当然对“她游过密歇根湖”更加怀疑。可惜,此规则是粗略的,无法精确地加以运用。我们无法准确地测量某个断言的可信度,继而精确地判定:为了让人接受它,提出该断言的人到底要提供多少证据。虽然是个粗略的规则,但初信度规则可以防止我们对某些断言提过高要求而让其他理应辩护的断言蒙混过关。

□考古中的错置举证责任。

2.肯定/否定。

其他条件相同时,举证责任置于对问题肯定的一方,而不是否定方。换言之,在要求提供“为何并非如此”的理由前,通常先要证明“为何如此”。请思考下面的对话:

摩尔:这车启动不了。

帕克:是的,我知道。点火装置坏了。

摩尔:你凭什么这么想?

帕克:凭什么不这么想呢?

帕克的最后一句话听起来很奇怪,因为通常肯定的一方要承担举证责任;既然帕克认为问题出在点火装置,他就有责任为此提供理由。

这一规则也适用于“存在”和“不存在”的争论中。绝大多数时候,举证责任应该落在认为某事物存在的一方,而不是认为“不存在”的一方。有人之所以相信鬼,不是因为有任何证据证明有鬼,而是因为没有人证明世上没鬼(若认为应该相信某事,是因为没有人证明并非如此,就是错置举证责任的一种,即诉诸无知)。这是错置举证责任,因为它错误地将举证责任分配给那些不信鬼的人(当然,第一个规则在这里也适用,因为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鬼不是我们背景信息的一部分,有鬼的初信度较低)。

洞察 除非证明有罪,否则无罪

必须指出,有时候基于特定的理由,举证责任完全在某一方。最典型的是在刑事法庭上,由控方证明有罪,而被告不必证明自己无罪。被告只需证明控方的有罪证明不成立。这就是所说的“除非证明有罪,否则无罪”。也许,如果控辩双方同等承担举证责任,更多案件能得出正确结论(即,有罪者绳之以法,无罪者不受牵连)。但我们的决断是明智的:如果真要犯错误,宁愿让有罪者逍遥法外,也不愿让无罪者身陷囹圄。这样有倾向地分配举证责任不是谬误,而是保障一项基本权利:无罪推定。

通常,由肯定方承担举证责任,因为要证明对问题的否定也许困难得多——或者至少不便得多。假设一个学生走到足球赛的售票窗口,要买打折的学生票。售票员问他:“你能证明你是学生吗?”“不能。”这个学生回答说,“你能证明我不是学生吗?”要证明他不是学生,也许有可能,但这并非轻而易举,而且提出这样的要求也不合理。顺便提及,有人认为“证明否定的观点”是不可能的,但有困难并不等于不可能,而且有些“否定的观点”甚至还很容易证明,如“本教室里没有大象”。

3.特定情境。

有时求真并非我们的唯一目的,在这些情况下,我们会有意把举证责任分配给特定一方。法庭对举证责任的分配是最明显的例子。基于特定的共识也可以将举证责任从其通常所在之处转移到别处。请看一份合同的约定:“默认你每月10号之前收到相关信息,除非你证明并非如此。”该例中,制约特定情境的规则必须清楚,并且当事人各方都可接受。

高风险,是一种特定情境。如,若你考虑将一生的积蓄投资给一家公司,你就会要求提出投资建议的人承担严格的举证责任。但是若投资很小,你可以承受其损失,即使尚未完全证明该投资是安全的,你也可能愿意出这笔钱。简言之,若某人倡导的政策一旦出错就会造成危险或付出重大代价,那合理的做法是,让此人承担严格的举证责任。

这三项规则涵盖了恰当分配举证责任的大部分依据。要警惕不按上述规则分配举证责任,而误把举证责任转嫁给另一方。看这个例子:

帕克:我们应该增加扩建州际高速公路系统的投资。

摩尔:我认为那会是严重错误。

帕克:为什么有人拒绝修建更多高速公路呢?

帕克试图用他最后一句话把举证责任推向摩尔。该策略可以把对手推向辩护的角色;若落入圈套,摩尔就得证明,为什么我们不该增加修路的投资,而不是由帕克证明,为什么应该增加修路的投资。这是错置举证责任。

媒体 别再提倡无罪推定……

我宁愿将无辜者绳之以法,也不愿真正的杀人凶手逍遥法外。

这个想法并不罕见,但这是一种特殊的虚假两难境地。因为,将无罪者绳之以法就意味着真正的凶手的确逍遥法外。

资料来源:Caller on Talk Back Live(CNN).

要注意一种错误:“既然无力反驳某断言,就不该质疑该断言。”事情并非如此,除非质疑该断言的人有举证责任。无力否证超感官(ESP)的存在,并不能证明不应该怀疑超感官的存在。但有特异功能的人在证明超感官的存在时屡屡失败,这的确削弱了他们的说服力,因为举证责任在他们身上。

谬误

如涉及版权,请著作权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或支付费用事宜。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