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选
  • 会员

附录三 妙语摘抄140条

2021年9月25日  来源:模仿律 作者:[法]加布里埃尔·塔尔德 提供人:zhaotou97......

《模仿律》妙语连珠,精彩纷呈,中译者序容量有限,不忍割舍,精选于此,以飨读者。从第一稿的250条压缩到现在的140条,各条末尾括号里标注本书页码,特此说明。

1.偶尔有人批评说,我所谓的“模仿,常常是名不副实、不恰当的”……实际上,学人需要一个新词来表达一种新的概念时,他只能二者取其一:如果不得不选择一个新词,那就创造一个新词,否则,他就只能引申一个旧词的意义——这无疑更好。这里的整个问题不过是审视一下我用“模仿”一词是否引申过度。不过,所谓的“牵强附会”,不能从字典的定义出发,只能从事物的深层概念出发。

2.一个头脑对隔着一段距离的另一个头脑的作用,一个大脑上的表象在另一个感光灵敏的大脑皮层上产生的类似照相的复写……我说的“模仿”就是这种类似于心际之间的照相术,无论这个过程是有意的还是无意的,是被动的还是主动的。

3.我还可能因为引申了“发明”(invention)一词的意思而受到批评。毫无疑问,我把这个词用来描绘个人的一切首创(initiatives)。

4.从这个宽广的角度看问题,我们就可以说,社会由一群人组成,他们表现出来的许多相似性是模仿或反模仿造成的。人们经常进行反模仿,尤其是在不虚心向别人学习或没有能力搞发明的时候。在反模仿的时候,自己的所作所为和别人的所作所为刚好是相反的。

5.我们要小心翼翼,以防把反模仿和发明混为一谈——反模仿是发明的赝品……我们不能把反模仿和系统的非模仿混为一谈……没有接触就没有模仿。没有模仿是一种非社会的关系(non-social relation)。与此相反,如果你和邻居接触而不模仿,你就是立足于和他形成反社会关系(antisocial relation)。

6.我尝试勾勒一种纯粹的社会学(pure sociology),也就是粗线条描绘的普通社会学。按照我的理解,这样一门学科适用于一切社会,包括古代、今天或未来的社会。正如普通生理学适用于一切物种一样。

7.社会存在物基本上是模仿的存在物,我的读者就是这样的社会存在物……模仿在社会里扮演的角色类似于遗传在有机体生命里扮演的角色,也类似于振动在无机体里扮演的角色。

8.一切历史事实都可以追溯到不同的模仿潮流。历史事实就是这些潮流的交点,这些交点本身注定要受到或多或少的模仿。历史事实缺乏内在连贯性,但是这不能证明社会生活不存在基本的规律,也不能证明建立一门社会科学是不可能的。

9.本书只研究社会科学。我的研究也只限于模仿及其规律。稍后,我要研究发明的规律或准规律。这两个问题是迥然不同的,虽然我们不能把它们截然分开。

10.还有一个重要的差别。模仿的产物总是一种全新的发展,产品身上看不出第一位工匠摸索的痕迹。因此这种艺术模仿过程比生物模仿过程快得多。

11.我不同意这样的观点:军队或商船队的运动是文明“接触传染”的唯一形式或主要形式。处于不同文明的人在边境接触,无论是否有战争或贸易,他们自然会互相模仿。再者,他们不必互相取代……法老的军队打到古巴比伦之前很久,许多天文、地理的观测和手工艺的秘密,已经通过无数人的手,用这样或那样的方式从古埃及传到古巴比伦了。

12.总而言之,一切社会现象里的一切社会的、非生命的、非物质的现象,都是模仿产生的。社会现象的异同都是模仿产生的。

13.一个民族或一个阶级的文明程度越高,它就越能从限制它发展的物欲的狭隘束缚中解脱出来。它从狭隘的小溪里流淌出来,进入审美生活的自由天地里,艺术之舟在和煦的轻风中扬帆,厚重的历史之风吹着它的风帆。

14.一个产品可能同时是工业品和艺术品。在这个时候,我们会指望它和异域独立开发的产品在工业特征上一致,在审美属性上不同。

15.艺术不甘心被囚禁在一个公式里,因为即使这个公式存在,它有时也不一定适用,有的时候它似乎根本就不适用,而且这一点在行家的心目中,正是它最富有表现力的最深刻的特征。

16.民族(nation)和社会截然不同。民族是超有机体的有机组织,由互相合作的种姓、阶级和职业团体组成。

17.我们可以这样给社会下定义:社会是由一群倾向于互相模仿的人组成的;即使彼此不进行实际的模仿,他们也是相似的,因为他们具有共同的特征,这些特征又是同一个范本的历史悠久的副本。

18.什么是社会类型?社会类型是由一定数量的欲念和思想构成的。欲念和思想又是由时光积累的数以千计的发明和发现创造的。这些欲念实现了一定程度的和谐……同样,思想和信念也实现了一定程度的和谐。换言之,它们建立了逻辑上的联系,一般来说,至少是不互相矛盾的。

19.总而言之,对本章开头的问题“什么是社会”,我做了这样的回答:社会即是模仿。我们还必须问:什么是模仿?在回答这个问题的时候,社会学家应该服从心理学家的意见。

20.即使在最民主的社会里,单向和不可逆转的关系总是存在于社会关系的基本单位,即家庭之中。父亲总是,而且将来也还是儿子的主人、牧师和模范。每一个社会,即使是当前的社会,都是这样起步的。

21.在每一个古老社会的发轫期,一定存在着更加明显的权威,由一些极有霸气、处事决断的人主宰的权威。

22.一切权威都是类似的,只是程度不同而已。只要能回答别人的需要,只要能肯定和满足别人想要的东西,我们就享有威信。这个有魅力的人不用说话,别人也会听从他,服从他的指挥。他只需要行动,即使是一个难以察觉的姿态也足以让人家跟随。

23.从拉美西斯到亚历山大大帝,从亚历山大大帝到穆罕默德,从穆罕默德到拿破仑,许多大人物使他们领导的人民的心灵走向两极分化……一切文明都将其源头追溯到这些人物身上,一切文明的传说都将一切知识、法律和产业归功于这些半神半人的人物。

24.如今,我们所说的服从是自愿而自发的服从。然而,原始人的服从却截然不同……在古人的信仰里,我们看到了盲目服从;在最自由、最有修养的古人身上,我们也看到了类似的现象。

25.一个人被迷住的时间越久,他就越容易被迅速地迷住。这个事实告诉我们,为什么不同的社会越来越容易迅速地互相模仿。社会的文明程度越高,其模仿性就越强烈,人们意识到自己在模仿的程度就越低。

26.无疑,儿童是地地道道的梦游者:在成长的过程中,他的梦境越来越复杂,直到有一天,由于他梦境的复杂,儿童自认为他梦醒了。但是他错了。十来岁的孩子离家上学时,他似乎被自己吸引住了,他好像从敬佩父母的梦境中醒了过来。然而实际上,他越来越容易服服帖帖地敬佩和模仿他的一位老师或是他的一位有名望的同学。那自称的梦醒只是变了花样,仅仅是一次又一次昏睡的堆积而已。

27.有时候就会发生这样的情况:征服者成为被征服者魅力的俘虏。原始部落的酋长和暴发户进了大城市和时髦的客厅之后,看也看不够,听也听不完,虽然不肯放下架子,却还是被迷住、被怔住了。

28.为了透彻地理解我所感觉到的社会事实,必须了解奥妙无穷的心灵事实,表面上看最简单、处于最表层的社会学也深深地扎根于最深层的、内在的、隐蔽的心理学和生理学之中。社会即是模仿,模仿仿佛梦游症。

29.对某人的信赖难道不就是信赖他相信的或似乎相信的东西吗?服从某人不就是希望他之所希望,想他之所想吗……轻信和顺从——像梦游者和社会人一样轻信和顺从,首先就是要模仿。

30.抽烟的欲望、喝茶和咖啡的欲望不可能走在烟草、茶叶、咖啡出现之前。这是再明显不过的事实。我再挂一漏万地举一个例子……穿衣服的欲望,就其社会欲望而言,是发明衣服以后才产生的,是衣服出现以后的结果。由此可见,发明远不是单纯的社会需求的结果,而是其原因。

31.研究证明,古人不太会被束缚于局部的传统与风俗,他们善于模仿外部世界的能力超乎我们的想象,他们对异域的小玩意儿、武器,甚至是制度和产业抱的开放的心态,也超乎我们的想象。

32.我们的模仿力可以说是无穷无尽的,远远大于我们的发明创新能力……几乎所有的小说家、艺术家,尤其是诗人……会非常幼稚地吹嘘自己的首创性。其实,说他们恭恭敬敬地互相模仿才是恰如其分的。

33.在前面的一章里,我试图证明,一切或几乎一切社会相似性都来自模仿,正如一切或几乎一切生物相似性都是靠遗传获得的一样。现代考古学家暗中一致接受了这条简单的原理,将其作为破解地下挖掘迷宫的线索。

34.艺术品的相似性不一定就能证明血缘上的联系,它只是说明了模仿中的接触。

35.考古学家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加深并拓宽了人类模仿力的范围,几乎把每一个民族的文明都归结为对其他民族的模仿,归结为无数模仿的组合,包括那些从表面上看最具原创性的文明。他们知道,阿拉伯艺术虽然有自己的特征,却是波斯艺术和古希腊艺术的融合;古希腊艺术借用了古埃及艺术的一些方法,也许还借用了其他成分;古埃及艺术又是借用亚洲和非洲许多艺术成分而逐渐形成并发扬光大的。

36.考古学家……追踪一项发明传播的疆界,看它如何逐渐地自我传播,看它如何由于迄今不明的原因而不能超越这些疆界(我认为原因是互相对立的发明之间的竞争)。他们会研究不同发明交叉产生的结果,看看一些发明为何传遍四面八方,并最终汇集到一个富于想象力的头脑里。

37.对考古学家而言,历史既简约又轮廓分明。在他们眼里,历史只不过是竞争和冲突、原创性的欲望和思想的发轫和发展过程而已;或者只用“发明”这一个术语来说,历史就是发明的滥觞和演进。就这样,发明成为历史的主角,成为人类进步的真正动因。

38.考古学是社会的古生物学,统计学是社会的生理学……考古学的领域更富哲理,统计学更侧重科学。

39.一般地说,逐年的统计数字能给人很大的启示……每一张统计表,或者说每一条统计曲线,实际上就像一篇历史专论。总体来看,这些统计曲线构成了最好的历史叙述。

40.统计学还囿于模仿的范围,发明仍然是统计学尚未涉足的禁区。未来由什么样的发明者塑造,还是一个尚待研究的问题;一个接一个发明如何接踵而至,我们尚不能归纳出任何真正的规律。

41.有学者认为,历史是最著名事物的集合。我却宁可认为,历史是最成功事物的集合。换言之,历史就是被模仿得最多的首创性的集合……总体来说,唯一对历史有意义的就是模仿的历程(the career of imitations)。历史的真正定义就在其中。

42.发明和模仿是基本的社会行为。然而,社会行为是通过社会实体或力量来实现的,又是社会实体的纯粹形式,这样的社会行为究竟是什么呢?换言之,被发明和被模仿的东西究竟是什么呢?被发明的事物和被模仿的事物总是一个思想或意志、判断或目的,这个事物又体现了某种程度的信念(belief)和欲望(desire)。

43.从社会的观点来看问题,信念和欲望有一个独一无二的特征,它们和简单的感知截然不同。这个特征是:信念和欲望相似时,彼此的接触起强化的作用;信念和欲望不相似时,彼此的接触所起的作用既可能是强化也可能是削弱,强化或削弱的作用视情况而定。

44.那么社会越前进,它的信念就越丰富,其欲望就越不丰富。因此,信念就成了欲望真正的、终极的目的。心理冲动唯一存在的理由就是要形成高度的内心安稳和把握。于是,社会越前进,它就越执着于稳定和安静、执着于强烈的信念和死气沉沉的情绪。信念被欲望塑造而逐渐形成,信念就成了欲望的结晶。

45.现在要问进步是如何取得的?一个人思考一个问题时,一个接一个念头涌上心头,思想一个又一个涌现,一个又一个淘汰,直到他最后捉住一条解决问题的线索。从那一刻起,他就迅速地从曙光朦胧的境界里进入阳光普照的境界……进步是一种集体思维,虽然没有一个集体的大脑,但是由于模仿的作用,由于许多学者和发明家交换连续不断的发明,他们的头脑就结合而成集体的思维。

46.像个人进步一样的社会进步靠两种办法来实现:一是替代,一是积累。有些发现和发明只能用于替代,其他的可以用于积累,由此产生逻辑的争斗和逻辑的结盟。这是我们将要采纳的总体分类,这种分类不难把一切历史事件纳入其中。

47.理性既存在于个体身上,也存在于社会之中。在一切情况下,理性和其他欲望一样,只不过是一个特别的欲望而已……这种欲望是一种真实的力量,定位在个体的头脑中。它的升降浮沉、走向和目的都随着时期和国别而有所不同。有的时候,它是一股清风;另一些时候,它又是一阵旋风。今天它攻击政府,明天它攻击语言,后天它有可能攻击我们的产业组织,再过若干天,它又可能攻击我们的科学。然而,它再生或革命的努力决不会停步。

48.理性这种欲望是由一连串首创和模仿唤起并受到征用的。所谓的一连串模仿就是说,凡是没有被模仿的革新,从社会意义上说都是不存在的……一切欲望,包括把社会逻辑作为社会代数这样的思考及其可能性的欲望,盖源于模仿。这是因为,历史上不存在自我创造的东西。

49.社会逻辑的两种倾向是可以被区分的,一种是创造性的倾向,一种是批判性的倾向。创造性的倾向满载累积性的老发明和老发现及其组合,批判性的倾向承载着交替性的发明或发现及其斗争。

50.每一个社会问题都处在一个肯定和一个否定之间举棋不定的状态,或者处在一个目标和一个障碍之间悬而未决的状态……问题就是两种逻辑话语:一个说“是”,一个说“非”;一个想要“是”,一个想要“非”。

51.在方才考虑的初级的语言决斗中,站稳脚跟的语词持肯定的立场,新的词语站在反对的一边。在宗教决斗中,正统的教义是正方,异教是反方。同理,后来的科学倾向于取代宗教时,既定的理论是正方,新理论是反方……发明只满足或刺激欲望;欲望以目的的面目出现;目的首先是一种或正或反的伪判断形式(我想要,我不想要),它包含某种希望或惧怕,一般是包含希望,也就是包含一个真正的判断。希望或惧怕意味着肯定或否定,与之伴生的是一个或大或小的信念:相信欲望能实现的信念。

52.社会生活是模糊的希望和惧怕此起彼伏的骚动,希望和惧怕是新思想断断续续刺激起来的,新的欲望也是新思想激发起来的——社会生活不就是这样的吗?我们论述欲望的冲突和竞争时,就得到了社会目的论;论述希望时,就得到了社会逻辑。两项发明满足同一种欲望时,就会互相发生冲突。

53.靠淘汰手段实现的一切社会进步,起初是对立的正反两方的决斗……一个牢固的哲学体系会死死抵抗一切攻击,然而,一旦它的对立面在另一个哲学体系中站稳脚跟,它就立即败下阵来。

54.每一个逻辑决斗都具有双重性,都含有两对决然对立的正反命题……在每一种情况下,政治家和历史学家都要明白,占主导地位的究竟是正方还是反方,都要注意正反两方角色互换的那一时刻,这一点至关重要。这一时刻随时都会到来。

55.个人决斗结束之后,社会决斗才会开始。在每一种模仿之前,必然会出现个人的犹豫不决,其原因是:每一项谋求广泛传播的发现或发明都不得不克服一些障碍——每一个被公众采纳的思想或风俗都会构成障碍。于是,在每个人的心里,一种冲突随之来临。

56.个人的犹豫不决停止之时,就是社会的犹豫不决产生之时。在这一点上,了解社会逻辑和社会心理与个体逻辑和个体心理的异同对我们大有裨益。

57.人的意愿和欲望之间的许多矛盾,由于新的产业或政治发明或得到解决,或得以缓和。这样的例子难以计数!风车磨坊和水车磨坊被发明之前,想吃面包的欲望和磨面苦力之间的矛盾,在心里的对抗是显而易见的,主人和奴隶都有内心的矛盾。如果你想吃面包,那就只有两种办法,要么自己受累,要么让他人受苦;如果你是奴隶,你就不想受这份罪,就不希望有人吃面包。水车磨坊发明之后,奴隶的劳动强度大大减轻,上述欲望就不再互相掣肘。马车是古代最美妙的发明之一。马车被发明之前,人们需要搬运重物,但人们既不想把重物扛在身上,累得腰酸背痛,又不想压垮牲畜,于是需要搬运重物和不想负重之间的矛盾就斗得难分难解,并互相挡道。

58.历史是悲喜剧的交错,是由可怕的悲剧和沉闷的喜剧编织而成的。只要仔细审视,我们就可以区别悲剧和喜剧。正是由于这个道理,我们可以说,在工业化超越军事化的时代,不难发现,舞台上的悲剧日益被人忽视,它正在让位于喜剧,因为舞台是现实生活的反映;喜剧也在发展,且在繁荣,然而它同时又染上了灰暗阴沉的调子。

59.我们已经探讨了互相斗争和互相取代的发明和发现,现在我们要探讨互相扶助、交相辉映的发明和发现。我们先讨论通过取代而实现的进步,再讨论通过积累而实现的进步,读者不能由此而推断孰轻孰重。实际上,积累往往是走在前面的,正如它看上去走在后面一样。取代既是阿尔法(alpha)又是欧米加(omega)——既是头又是尾,积累仅仅是三段论里的中项而已。

60.无论用什么方式考察,都可以看到两种不同的发明或发现。一种是可以被无限积累的发明或发现(虽然也可以被取代),另一种是积累达到一定程度时终将被取代的发现,否则进步就无法继续进行。在进步的过程中,两种积累的分布是自然发生的。第一种积累既可以走在第二种积累之前,也可以尾随其后;无限积累走在后面的时候,有限积累已经耗尽,这样的发明和发现就表现出过去缺乏的系统性特征。

61.如果一种宗教主要是叙事性的宗教,它就具有很高的变异力和可塑性;如果它主要是教条式的宗教,那么它基本上就难以有变化。

62.目的消失之后,手段被留存下来,至少是手段里重要的成分被留存下来。一台不完美的机器经过“灵魂转世”存活在更完美、更复杂的机器之中,这台新机器是旧机器被摧毁的全部原因或部分原因。每一种原始的机械,比如棍棒、杠杆或轮子都在我们最时髦的工具中显身。长弓遗存在弩机之中,弩机遗存在火绳枪之中,火绳枪遗存在扳机枪之中。原始的轮车遗存在弹簧马车之中,马车又遗存在火车头之中。火车击溃了马车,但是它又消化了马车,火车头是在马车的基础上产生的,只不过添加了一些成分——蒸汽和更快的速度。

63.所谓的伦理体系和审美体系就是一套分级的希望,这是被万众一致的判断神圣化了的体系。不过,在这套体系形成之前,这些希望是分散的;体系形成之后,它们就被神圣化了。

64.在文明进程中,被模仿的行为或思想在数量上和复杂性上增加,会不会使模仿越来越精确或越来越混乱呢?我们也许会想,复杂性每前进一步,非精确性就会前进一步。然而我们看到的情况却刚好相反。模仿在很大程度上是社会生活的灵魂。在文明开化的人中,驾轻就熟的模仿能力的增长速度超过了发明的数量和复杂性的增长速度。

65.非随意、无意识的模仿决不会成为随意和有意的模仿。而随意和有意的模仿却可能带上相反的特征。此外,让我们进一步区分这两层意思:从思想或行为上有意识地模仿某人做某事,是一回事;自己有意识地设想去做某事或具有做某事的意志,却是另一回事。

66.好奇心是通过互动而产生影响的。每当一个新奇的事物,比如一篇布道词、一个政纲、一个哲学思想、一件商品、一首诗歌、一部小说、一出喜剧、一部歌剧等,在一个令人瞩目的地方(比如首都)出现时,只要有十来个人注意它,成百、上千、上万的人很快就会对它感兴趣,并热情地拥抱它。有的时候,这样的热情甚至带上了歇斯底里的特征。

67.对情感的模仿比对思想的模仿(传播)持久得多。毫无疑问,道德、宗教和道德情感是互相影响的,其持久性显然要超过思想观点或原理的持久性。

68.把顺从纳入模仿是有道理的,也是必要的,这一点很容易证明。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看清模仿现象的全部意义。一个人在模仿另一个人时,一个阶级在模仿另一个阶级的衣冠、家具和娱乐时,它已经借用了后者的欲望和情感,因为衣冠、家具和娱乐是欲望和情感的外在表现。由此可见,它可以而且必须借用后者的意志,就是说,它想要的东西就是人家想要的东西。

69.在社会摇篮里、在家里,模仿和服从及轻信之间的相关性严格地说是非常明显的。对孩子而言,父亲是永远正确的圣贤和至高无上的君主,起初尤其是这样的。因此,父亲是孩子最高的模仿对象。

70.我所谓的模仿,就是一个头脑对另一个头脑的远程作用,这种作用可以被纳入催眠术暗示的范畴。模仿是正常而连续的现象,它可以被比喻为催眠术那种罕见而异常的现象;催眠术是模仿作用的一种异常的现象,不过它是被放大了的模仿,是强度更高的模仿。我们知道被催眠的人轻信、顺从,我们知道他就像一个滑稽演员,我们知道他暗示的人格就像是他的化身。我们知道这种人格首先会进入他的心灵并影响他的性格,至少看上去是这样的。然后这种人格才通过他的姿态、手势、言语表现出来。他的主要特征就是绝对的轻信和顺从。

71.言语曾经享有崇高的威望,其证据有:古老的司法程序被赋予圣典的功能,《祈祷书》被赋予神奇的力量,雅利安人的《吠陀经》、拜占庭人的圣语、基督徒的逻各斯被神化的地位等。

72.在人类身上,首先和显著的模仿是神经的模仿和大脑的模仿。这就是人类和动物的主要差别,我们可以用这个反差来解释人类社会的优越性。在人类社会当中,好的思想绝对不会丧失,每一位杰出的思想家都生活在后代的身上,都把后代提升到了他的高度。

73.这个从里到外的模仿过程就含有两层意思:对思想的模仿走在对思想的表达之前,模仿的目的走在模仿的表达之前。目的和思想是内在的东西,手段或表达是外在的东西。

74.对情感的传播走在对才能的传播之前。情感是判断和欲望的习惯,由于不断重复,情感的习惯很活跃,几乎成为无意识的东西。才干是从事活动的习惯,由于不断重复,才干几乎成为灵敏的机械工具。可见情感和才干都是习惯。唯一的不同是,情感是主观的事实,才干是客观的事实。

75.在第一阶段,模仿基本上是从内心开始的,而且它必然与信念或欲望的传播有关系。模仿的外在形式仅仅是信念或欲望的表达形式和次要的目标而已。由于自身的规律,信念或欲望在传播过程中逐渐闪光、交相辉映。

76.如果一个新思想具有相当明显的真理价值和实用价值,那么无论提出它的人的地位多么低下,甚至多么受鄙视,它最终一定会在公众里得到广泛的传播。所以,奴隶和犹太人传播的福音深入了古罗马世界的贵族阶层,因为这个福音比多神教更适合回答古罗马人心里的问题。

77.不仅高位人能引起低位人的模仿,并成为被模仿的对象;不仅平民模仿贵族,普通信徒模仿教士,外省人模仿巴黎人,乡下人模仿城里人,低位者也能引起高位者的模仿,或者可能被高位者模仿,当然他们成为模仿对象的可能性在一定程度上小得多。两个人长期相处时,无论其地位多么悬殊,他们总是要互相模仿的。当然,其中一个人的模仿多很多,另一个人的模仿少很多……许多外省人的风尚和乡下人的语言习惯,静悄悄地潜入了城市的语言,甚至是首都的语言之中;有的时候,鄙俗的俚语也进入了高雅的客厅……在社会学里,范本从上到下的辐射是唯一值得考虑的事实,因为它在人间产生的总体趋势是把人的地位拉平。

78.即使在口音上,我们也可以感觉到上层阶级对下层阶级、城里人对乡下人、白种殖民者对黑人原住民、成人对儿童、上层人对下层人的影响。因此在书写、手势、表情、衣饰和风俗上,高位人对低位人的影响更加强大,不容置疑。

79.有时甚至经常会发生这样的情况:征服者模仿被征服者,借用其习惯、法律和语言。法兰克人征服高卢后被拉丁化了,他们不得不改用罗曼语。征服英格兰的诺曼人、征服俄罗斯的瓦兰吉人等都遭遇了同样的下场。征服者之所以向被征服者学习,是因为征服者觉得被征服者占有社会优势。这种优越性越真实,越会受到充分的赞赏,被征服者在征服者身上的影响就越能真实地反映出来。由于盎格鲁-撒克逊人并不比征服者威廉王有更多优势,所以这两个文明产生了融合,尤其是语言上的融合,而不是撒克逊文明战胜了诺曼文明。我们还知道,征服英格兰的高卢——罗马贵族代代相传,继续占据领导地位。

80.一个首都、一个现代大都会是所有人的第一选择,是所谓的精华。对全国而言,两性的人数大致均等至关重要,但是在大都会中心,男人的数量显然比女人多很多。此外,城市里成人的比例比国内其他地区成人的比例大得多。最重要的一点是,城市把四面八方头脑最活跃的人、最不安分的人、最适合利用现代发明的人吸引到自己麾下。这就是城市组建自己现代贵族的方式,这百里挑一、不能世袭的贵族,实际上是像士兵一样应召组成的群体。不过,这些人非常鄙视地位低下的乡下人,和昔日旧朝廷鄙视平民的贵族相比,他们丝毫不甘落后。这个新贵族和古代贵族一样自私、贪婪,一样具有破坏性。

81.有一条永恒的规律:总有一个都会会成为其他一切城市模仿的范本,它们的模仿总是从里到外展开的;同理,总有一个宫廷会成为其他一切宫廷的样板。

82. 99.99%的选票是模仿行为。即使最细心的历史学家也常常被误导,也热衷于附和群众的想法:他们相信,在所谓多数人的希望中存在意见一致的情况,而这种一致性又是群众领袖鼓动的,仿佛意见一致是很神奇的事情。我们应该对所谓的意见一致持怀疑态度。投票是强烈的模仿冲动,再也没有比它更能说明问题的模仿行为了。

83.由此可见,无论社会组织是神权政治、贵族政治,还是民主政治,模仿的历程总是遵循同样的规律。在距离相等的情况下,模仿的走向总是从高到低,从高位人到低位人;在地位低的阶层中,模仿的走向总是从里到外。

84.事事处处都被人模仿的个人已经不复存在。在诸多方面被模仿的人,在某些方面也要模仿那些模仿他的人。由此可见,在普及的过程中,模仿变成了相互的模仿,形成了专有的倾向。

85.处于社会巅峰的阶级或民族,总是要受到最多的模仿,其内部的相互模仿也是最多的。现代大都会的特征是内部事物大量地互相模仿。这个互相模仿的强度与人口的密度成正比,和居民的多样性、多重性成正比。

86.中国、古埃及、秘鲁或12世纪的封建欧洲这一类成熟的文明,基本上还是乡村性质的文明。也就是说,它们的城市在总体水平上静止不动,可是它们的乡村水平却在继续上升。

87.我故意省略了中国人,虽然他们也许是一个种族最能完美适应一种文明的例子。这个种族和这个文明是难分难解的。在这个例子里,文明被种族塑造的程度和种族被文明塑造的程度是完全一致的。演绎这个结论的依据是:尽管这个民族完成了不可思议的扩张,它还是保留了基本的家庭性质。文明和种族这两个成分实现了完美的和谐,没有彼此从属的明显迹象,这个特征绝不是这个得天独厚的帝国最不重要的特征。在一切事物中,它始终能以最少的资源创造最多的财富。在这个帝国里,国家仅仅是大尺度的家庭而已,人的文明总体上看也是这样的。像帝国的其他特征一样,虽然这个文明高雅精致、成就卓著,然而它还处在初期。比如它的语言异常丰富、文雅,但依然用单音节的词语。一句话,中国一路走下来,却始终停留在我指出的三个发展阶段的第一个阶段。中国这个例子说明,虽然这三个阶段的顺序是不可逆转的,但是一个民族并非必须从头到尾经过所有的阶段而到达终点。

88.在16世纪,路德的教义以闻所未闻的速度穿越警界森严的边界,那是由于一个类似的风暴——宗教的风暴。它横扫整个欧洲。只是等到风势减弱之后,它才在各个地方以独特的面貌示人。就像11世纪的罗曼语方言一样,等到各地重新完成了语言分离之后,这些方言才尘埃落定。我们不能说,拉丁语是自己瓦解的。它不是自己瓦解的,就像路德布道时,天主教不是自己瓦解的一样。在以上两例中,需要有出乎意料的新生微生物进入肌体,才能使其瓦解,不能用瓦解来解释瓦解。

89.语言是人类交流最有力、最必需的手段。一种大方言淹没几种小方言,一种语言淹没几种方言,将带来重大的社会变革……语言趋同是一切社会趋同的必要条件,因此它也是一切高贵且华美的活动形式的必要条件,因为语言趋同是其他趋同现象的预设前提,同时前者又把后者作为创作的画布。

90.宗教常分为两大类:劝人改信的宗教和不劝人改信的宗教。不过真实的情况是:即使是最友善的宗教,起初对外人也是小心翼翼地关上大门。

91.就起源的顺序而言,排他性的宗教总是走在非排他性宗教的前面。同理,种姓总是走在阶级、垄断、商业自由和特权的前面,平等总是走在法律的前面。

92.既扩张又友好的崇拜早晚要走到极限,无论它怎么努力超越也是徒然的……现代的一切主要宗教都已经到达退守的阶段。不过在这个阶段的初期,在走下坡路之前,这些宗教在传播上还是不乏成就的。

93.宗教的历史节律是从劝诱性走向排他性的,然后反过来从排他性走向劝诱性,如此循环往复、永无休止。说排他性是这个链环中的第一环,是需要慎重考虑的。

94.一切观察证明:一切宗教的滥觞期都是万物有灵论,信神起源于怕神。万物有灵论最初的表现之一也许是有神化趋势的祖先。已故亲人的灵魂是人们害怕的第一批神灵。至于另一种源头的神灵——自然力拟人化的神人同形论,或者起初那种自发产生的神的动物造型——难道不需要家长、酋长的权威就可以被普遍接受吗?由此可见,真正意义上的原始宗教只能通过血缘关系传播。

95.让我们注意祖先被神化的奇异性,尤其是祖先崇拜的普遍性……一切原始社会,无论它多么缺乏天赋和进步,都尊敬和崇拜老年人……父亲的榜样一定是非常有力的,他一定会对孩子、妻子和奴隶产生难以抗拒的影响……那时的父亲就像他小王国里的国王和僧侣……家长的年纪越大,他的吸引力就越大,因为他的阅历丰富……孩子们看见父亲在祖先的影子跟前战栗,于是,他们的偶像心中的偶像似乎就成了高高在上的神灵了。

96.即使在最远古的时代,异域人崇拜和祖先崇拜是同时出现的……从远古时期起,父辈的威望常常被突然出现的外来优势力量压抑了。不时之间,远方的地平线上突然出现一个战无不胜的酋长,所有人都对他顶礼膜拜,家神就暂时被人遗忘了。带来秘密和令人钦佩的知识的外来人被认为是无所不能的巫师,全世界都要在他的面前发抖。这种幽灵的增多足以使人转向另一种崇拜,于是远方崇拜就取代了远古崇拜。

97.没有任何根据支持人按照自己的面貌塑造神的假说。神与人的相似性真是微乎其微!神长生不死、刀枪不入,人却朝生暮死!神变幻无常、神妙莫测,人按部就班、千年一面。神指令自然、驾驭自然,人在自然面前匍匐膜拜,哪怕是一颗小小的流星,他也要顶礼膜拜。

98.原始人普遍把一种动物当作自己的祖先,我们能不能因此就认为,把动物神化是祖先崇拜的结果呢?我们该不该把动物崇拜和祖先崇拜联系在一起呢?我认为事实刚好相反,我想神话学家在这里颠倒了因果关系,把结果看成了原因。图腾崇拜不能解释把动物神化的现象,神化动物的现象本身就足以解释图腾崇拜。动物首先被神化,然后才成为祖先神。现在回头再问:动物为何被神化呢?这是因为,动物凶猛的样子本身就使人恐惧或敬畏……他感觉到这个新奇动物的威望,臣服于它的威望,这使他摆脱神性的祖先和霸道的主人那种排他性的威望。如果说这个神化的动物的地位高于他祖先的地位,那正好说明,动物崇拜不是源于祖先崇拜,而是曾经与祖先崇拜对立。

99.凶猛动物被神化之后,家畜是可以神化而且实际上的确被神化了的。于是善神就与恶神平起平坐了,这就构成了一个过渡期……现在看来,在一切历史事件中,最伟大、最令人震惊的发明,毫无疑问是人对动物的胜利。这项发明是实实在在的创造历史的事件。此外,越往前追溯,家畜的价值似乎就越大。牲畜是最珍贵的“战利品”、最令人垂涎的宝藏、最早的货币。

100.倘若驯化动物真意味着某种崇拜,反过来就可以说,崇拜动物就是为了驯化动物。

101.原始人的原始宗教和文明人的宗教有这样的区别:原始宗教的表现形式是仪式,仪式是道德时期的对应形式;文明宗教的表现形式是道德,道德是仪式精神的对应形式……仪式难道不是古人最高的治国之道吗?难道不是他们最杰出的军事艺术和外交艺术吗?古人作战之前,一定要用许多仪式调动情绪,一定要等到传令官、祭司和占卜官做完仪式之后,才能出征。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战争中的刀枪厮杀似乎是战前仪式的附属物,只不过是一种血腥仪式而已。

102.宗教不仅是治国之道和外交的高级形式,而且是艺术,是产业之首的最重要的产业。建筑、雕塑、绘画、诗歌、音乐、金属加工、制作木柜等一切艺术都兴起于庙堂,它们源源不断地从庙堂流淌出来,就像一支行进的队伍,继续举行庙堂里庄严的仪式。对古希腊城邦的公民而言,隆重的献祭无疑是财富和价值、安全和权力的宏伟再现。

103.实际上,我们已经从语言的角度看到:在史前时代,每个家庭肯定有自己的语言,稍后才出现一种语言拥抱数千家庭的局面,最后由于同一种语言促进的婚姻关系,才产生了种族……我们还看见,在宗教问题上,每个家庭起初都有自己的崇拜,都是一座小小的教堂;然后,同一种崇拜把数千家庭集结起来;最后,由于或多或少存在的与异教徒通婚的禁忌,由于排他性的婚姻,许多家庭就结合在一起而形成了一个种族,种族显然是为了自己的宗教信仰而被创造出来的。

104.起初,每个家庭都构成了一个小小的王国;接着就出现数千家庭组成的小国,纯粹人为集结起来的小国;最后,每个国家造就了自己的民族,也就是自己独特的种族或亚种族,即自己的一个大家庭。

105.后来成为美利坚合众国的那些小小的共和国,本来是要各自单独生活的。有一天,共同的威胁使他们聚集在一起宣布联合。点燃这次伟大事件的战火,纯粹是一次偶然的历史事件,就像历史上许多征服战争或独立战争仅仅是偶然引爆的一样,战争仅仅是加速或迟滞了从家族式国家(family-state)到民族国家稳步拓宽的进程,而不能造就这样的进程。就这样,美利坚合众国宣布成立了。

106.处在扩张之中的制度,具有相对理性而民主的风气;扩张并扎根之后的制度,则具有相对原创和权威的特征。

107.无论如何,没有什么军事暴政比农业暴政更加独裁了。这是因为,任何时代、任何地方对服从风俗的要求都是强制性的——也许中国算一个例外。中国是世界上最不好战、最勤劳的国家。尽管如此,中国国内对合作的强制性要求也是无以复加的,不宽容也是绝对的。这片辽阔的国土以前没有铁路和电报,但是它的行政管理的集中化程度还是很高的。这是因为风俗的约束和祖先的支配沉甸甸地压在每个人的身上,从皇帝开始的每个人都背负着沉重的压力。

108.每一种古老的文明,比如古埃及、中国和古罗马文明,都曾经表现出一定程度的恢宏气势。然而,在后辈对长辈孝敬的刺激之下,它们都开始退守内敛。在享受一套思想和制度的好处而完成一些变化之后,它们长期将自己闭锁在这一套思想和体制之中。我经常以中国为例来说明问题。

109.起初的法律与传奇故事和人们对宇宙的解释是难分难解的……先知生前立下教义,身后被神化,所以他与发号施令的立法人和治理天下的国王是三者合而为一的。在历史的滥觞期,家长和社群领袖是二合一的。他主要的身份是祭司,因此他既是首领又是法官。他是首领,因为他指挥群体的行动,以便为全体成员谋福利;他是法官,因为他以权威的身份在成员之间进行干预、解决分歧。

110.有一段时间,每个家庭或准家庭都有自己的家法;稍后,每个家族都有自己的家法,每个部落也有自己的法律;往后,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法律;再往后,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的法律。

111.法律的真正基础和首要条件是:人与人之间必须要有某种程度的相似性,必须要有这样的纽带——这实在是千真万确的。血缘关系之所以是人与人纽带的必要条件,那是因为它的预设是一定程度的相似性。与此相反,目前的情况是,共同的地域就足以成为这样的预设。

112.社会形成之初,每个家庭、每个原始群都是一个作坊,也是一个仓库,一切有用的东西都放在家里,家庭还有教堂和国家的功能。换句话说,它生产它自己消费的一切,又消费它自己生产的一切。在私事和个人用具上是这样,在信仰或集体用具上也是这样。这就是说,家庭之间的交换不存在,经济团结不存在,政治或宗教上的团结也不存在。

113.一般来说,人很善于模仿。可是除了模仿,人又很被动。不管这个现象是怎么回事,我们注意到,这种现象在各种社会事实中是随处可见的。读诗、观画、听音乐、看戏的爱好是各民族共同的爱好,是通过模仿传播的。而之后过了很久,作诗、绘画、写歌剧或悲剧的爱好才开始兴起。

114.一切消费需要总是走在生产需要之前,它们具有这样的优先性,这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必然结果。我们可以从由里到外的模仿过程中演绎出这个结论,所谓的从里到外的模仿过程就是从实物到符号的模仿过程。

115.在风俗时代,生产者追求的是狭小但长期的未来市场;在时尚时代,生产者追求的却是庞大但短暂的外国市场。建筑、珠宝、家具、书籍装订、雕塑等产品的基本属性是长寿,就这些产品而言,仅仅在风俗时代受到当代用户的青睐是不够的。一定程度的补偿办法是争取后代用户的厚爱。

116.倘若消费领域和生产领域里重新获得的稳定性补足了既有的惯例的一致性,无比繁荣的第三个阶段就会向产业敞开大门。这样的时期即将进入我们的眼帘。千百年前,中国已经达到了这个令人高兴的目标。我们知道,虽然它利用的发明宝库相当单薄,但是它拥有的产业财富却非常令人震惊。

117.现代人的幻想力在产业和科学这两个领域里发挥得淋漓尽致。幻想力冲破风俗的壁垒,尤其是阶级和科学方面的壁垒。与此相反,艺术领域里的传承则缺乏创造性幻想,所以从总体上看,传统精神坚守在艺术领域。

118.虽然有一些发明是偶然发生的,但是发明者多半都非常富有模仿力。每个时代都有一股发明之潮,一般来说,这股潮流是宗教、建筑、雕塑、音乐或哲学潮流。由于习惯的力量,有些潮流必然要走在其他一些潮流的前面。比如,神话天赋的影响一定会走在思辨天赋的前面……语言的天赋一定要走在神话天赋和思辨天赋的前面。

119.低位人从各个方面长期模仿高位人,模仿他们的思想、语言、祷告、服装、一般的生活方式,有一天,他们可能会在高位人心里激发这样一种感觉:原来我们这两种人有权属于一个相同的社会。苏格拉底在对话中提高了妇女甚至是奴隶的尊严;柏拉图走得更远,他在《理想国》里梦想男女绝对平等,压制奴隶制。

120.对外战争,比如波斯战争,往往使交战双方强化道德关怀,而内战或准内战,比如伯罗奔尼撒战争则往往使道德败坏。为什么呢?虽然战争手段是一样的,战略战术和暴力是一样的,但是对外战争针对的是陌生人,两方在交战初期互不认识,交战以后,由于战争中的接触,双方通常要互相模仿。与此相反,发生内战时,交战双方是社会关系上的兄弟和亲属,是朋友和同胞。因此,在对外战争中,社会场域没有受损,甚至还有所扩大,社会纽带反而得到加强。相反,在内战中,社会场域有所缩小,社会纽带受到削弱。内战的一切后果都是社会损失,所以我们说内战使人道德败坏。这个例子最有力地说明了道德的社会性质。

121.一切使世界开化的美好思想都对艺术和道德的发明和发现起到了推动作用。

122.文明到达顶点之后,终将走向内敛,这一天终将到来。在历史长河里,它已经无数次走向内敛的道路:在古埃及、中国、古罗马和君士坦丁堡……历史已经说明了未来的走向。到高峰之后,道德在许多方面又将显示其庄严与逻辑性。良心上的是非判断将在更加理性的环境中再次兴起。

123.宗教改革是德国的文艺复兴,文艺复兴是意大利的宗教改革。意大利挖掘古典时代的老古董,模仿老古董,由此恢复了生气与青春活力;而德国则回到它的原始基督教中去模仿想象之中的东西……文艺复兴与艺术发现和文学发现有关系;同理,宗教改革在很大程度上是从机器印刷的发明开始起步的。

124.也许,正是由于德国是机器印刷的诞生之地,新教才能在这里兴起,否则,这个事实就会莫名其妙。因为机器印刷被发明之前,一切伟大的异教言论,一切反叛教会的运动,都兴起于欧洲南部,欧洲南部的文明开化程度超过德国所在的北方。

125.最重要的模仿律,似乎是模仿无限增长的趋势。这个固有而无限的雄心是宇宙的灵魂。以物质形式而言,它表现在光对空间的征服之中;以生命形式而言,即使最低等的物种也力求用自己的同类覆盖全球。

126.上层阶级提出或接受的革新很容易传播到下层阶级,因为下层阶级总是能感觉到上层阶级的威望。结果就产生了这样的现象:由于这个持久的下移趋势,下层阶级逐渐上升,并且以众多的人数使上层阶级膨胀。于是,由于和模仿对象趋同的因素,复制的副本就和范本旗鼓相当了。换句话说,副本到头来也能成为范本。另外,这种新范本的优势再也不是世袭的优势,所以这样的优势就不是以个人为中心的,而是个性化的、因人而异的。模仿下移的步伐永不停息,然而它隐含的不平等却发生了质的变化。这个不平等不再是贵族式的、内在有机体似的不平等,而是民主化的不平等,完全是社会根源的不平等。

127.古埃及人没有从被俘的以色列人的古籍中学习任何东西,他们铸下了大错。犹太人却从古埃及主人的象形文字中获取了大量的灵感……这个超越民族边界的模仿——我称之为时尚,实际上是把阶级关系的规律应用到国家关系之中。由于时尚的入侵,模仿从暂时处于优势的国家扩展到处于劣势的国家,正如它在一个国家之内沿着社会阶梯从上到下传播一样。

128.模仿的趋势从诞生之日起就获得了自由,以几何级数增长,被越来越清楚且圆满地表达出来。因此,每个模仿行为都在创造条件,使新的模仿行为成为可能,使之越来越自由与合理,同时又使之具有更加精准且确定的性质。

129.模仿的作用不仅是拓展自己的范围,而且是走向双向的互动。

130.现在看来,模仿不仅对自身产生影响,而且对人与人之间的其他关系产生影响。其终极结果是,它会把一切单向的关系转变为双向关系。

131.在交换的思想产生之前,送礼的思想和偷窃的思想早已产生。这是简单得多的人际关系……现代人的温文尔雅是由古代的单向尊敬和恭维演变而来的。起初的恭维是对酋长、领主和国王的恭维,那是单方面的恭维,后来才成为互相恭维。

132.起初是一人发号施令,众人唯命是从。权威和号令一样,都由父亲或老师垄断。群体里的其他人只有服从的份儿。

133.一切社会变化和进步都是相互关系取代单边关系的结果,我认为变化和进步都是模仿的结果。

134.起初,反复无常是奴隶主、家长或国王的专利,他们享受奴隶、子女和臣民的伺候,无须回报。这也是神的专利,崇拜者顶礼膜拜、专心侍奉,无权为自己的牺牲提出任何要求。家长、国王和贵族享受到单向的服务,神灵也享受到单向的顶礼膜拜。经过这样单向的长期模仿之后,双向的服务才能产生。

135.单向的追击是最早的国际关系。一个部落、一个家族掌握了秘密并发现新武器或改进武器之后,它就要消灭或征服其邻居。毫无疑问,这就是掌握冶金术的古雅利安人迅速征服新旧石器民族的原因,这就是欧洲移民在不走运的美洲印第安人中间“定居”的原因。

136.礼节从宫廷开始,随后又到达城市、城堡,最后到达一切阶级,包括最下层的阶级。

137.这是不是说,世界只有一个方向、一个目标呢?这是不是说,一切现实拒绝重温它的生命历程,拒绝回头走老路呢?是不是说,既然一切现实都不满意自己的命运,都喜欢探索未知,甚至喜欢探索使它的过去毁灭的东西,这样的现实又怎么可能去走回头路呢?

138.发明的顺序和模仿的顺序有区别,虽然模仿不等于就是对发明的模仿。实际上,管束发明顺序的规律并不能和管束模仿发明的顺序混为一谈,甚至管束模仿的逻辑律也不能和模仿发明的顺序混为一谈……每一个发明者在这个阶梯上达到杰出的境界前,他都不得不在几层模糊不清的梯级上摸索,不经过彷徨就搞出的发明是极其罕见的。发明律基本上属于个人的逻辑,模仿律在一定程度上属于社会的逻辑。

139.妇女的时尚可以被认为是回潮,而同时的社会风俗和思想却未必要回头。相反,男人的时尚却不能回头。这究竟是为什么呢?毫无疑问,我们可以这样来解释:妇女参加政治和思想活动的机会和男人差得太远,因为多数时代的女人的主要兴趣是吸引男人,因为她们永恒不变的天性是既喜欢求新求变,又抗拒文明和岁月的沧桑。

140.对日益增长的联盟的渴望被日益增长的困难钳制住了,也许这正是文明注定要人类经受的内心煎熬。这就像海市蜃楼,永恒而普世的和平呈现在我们眼前,越来越五彩斑斓、光辉灿烂,可是它离我们却越来越遥不可及。

如涉及版权,请著作权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或支付费用事宜。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