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选
  • 会员
直觉+想要做出更好的决策,不论男女都得靠“直觉”-几张图告诉你,生命真实的样子-聪明人的直觉更靠谱?-国外心理学研究:直觉比知识更重要学者告诉你原因-直觉泵和其他思考工具+前言 我要写一本人人都能读懂的书-推荐序一 从流俗的看法中跳脱出来-推荐序二 哲学家的法宝——万维钢-推荐序三 这是真正的批判性思维训练营——叶峰-自然主义思潮-意向性问题-意识问题-自由意志问题-怎么读这本书+引言 什么是直觉泵-思想实验是哲学家们钟爱的思考工具之一-得到一个工具与明智地使用它是不同的技巧+第一部分 通用思考工具-01 犯错儿,犯“好”错儿才有价值-犯错儿的要诀在于不去隐藏它们-02 归谬法,发现错误命题的妙招-03 拉波波特法则,批评他人的正确方式-04 史特金定律,不要把时间浪费在无意义的事情上-05 奥卡姆剃刀,如无必要,勿增实体-06 奥卡姆扫把,有意隐瞒对自己不利的证据-07 外行做媒,既不“过少解释”,又不“惹恼行家”-08 跳出系统,打破惯性思维的好方法-09 古尔德的3种思考工具,“不如说”“故意堆积”和“古尔德两步”-10 小心“当然”这个词,一种让你无需思考就认同的花招-11 反问,让你不好意思说“不”-12 什么是“深马”,爱就一个字+第二部分 关于意义和内容的思考工具-13 特拉法尔加广场上的谋杀案,意义和内容都是我们大脑的“意向性”产物-14 生活在克利夫兰的一位兄长,一种观念只能生长在一堆观念之上-15 “爸爸是名医生”,理解是随着时间推移而逐渐清晰的-16 常识映像和科学映像,反映世界的两个不同视角-17 常识心理,人们无需正规教育就拥有的一种能力-18 意向立场,解释实体行为的一种策略-19 人与“次人”的区别,自上而下的认知能力分解-20 大脑中的小人儿委员会,认知科学的好理念-21 近似算子,达尔文渐进主义的启示-22 神奇组织,不要为逃避难题而求助于“魔法”-23 身陷机器人控制室,初长成的大脑不是一块“白板”+第三部分 关于计算机的思考工具-24 计算机施展魔法的7个秘密,部分之和大于总体的最好实例-寄存器流程-计算机施展魔法的7个秘密-25 虚拟机,模仿硬件运行的计算机程序-26 算法,有效解决问题的策略机制-27 让电梯实现自动控制,机器取代人类的逻辑-第三部分小结+第四部分 更多关于意义的思考工具-28 红发人那事儿,大脑中的认知机制-29 彷徨的双币机、孪生地球以及巨型机器人,原初意向性和派生意向性存在明显的边界吗-1.彷徨的双币机-2.孪生地球-3.巨型机器人-33 两个黑盒子,究竟是什么让红灯闪烁-第四部分小结-30 彻底翻译与蒯因式填字游戏,不存在绝对正确的翻译-31 语义引擎和句法引擎,大脑只是通过句法引擎模仿语义引擎-32 沼泽人遇上母牛鲨,哲学家最喜爱的直觉泵+第五部分 关于进化论的思考工具-34 万能酸,摧毁一切的达尔文思想-35 孟德尔图书馆,只有极少数的A、C、G和T组合才是有意义的-孟德尔图书馆-36 什么是基因,基因就像软件中的子程序-37 生命之树,我们人类与谁有着共同的祖先-38 自然选择VS智能设计,“起重机”VS“天钩”-生物界充满了设计、目的和理由-自然选择的斜面-39 小布谷鸟为什么会把宿主的蛋推出鸟窝,无需理解的能力之一-40 白蚁城堡是谁设计的,无需理解的能力之二-41 蝉知道素数的含义吗,无需理解的能力之三-42 瞪羚的弹跃,无需理解的能力之四-43 世界上第一只哺乳动物是什么,压根儿就不存在-44 物种形成于何时,某个精确但又不为人知的时刻-45 回溯性加冕,人类最近的母系祖先“线粒体夏娃”大约生活在20万年前-46 循环,周期性重复是进化的关键-47 青蛙的眼睛究竟将什么告诉了青蛙的大脑,扩展适应的最好例子-48 穿越巴别图书馆,福尔摩斯的高效推理-49 谁是《帕姆雷特》的作者,“延伸的表现型”为你揭开谜底-50 虚拟旅馆的噪音,妙用“意外”是创新的关键-51 哈尔是赫布和爱丽丝的孩子吗,克雷格·文特尔说:是-52 模因,不论好与坏,它都是我们人类的共生体-第六部分 关于意识的思考工具-53 对立的两幅意象,一幅错误的意象要用另一幅相反的意象来抵消-54 僵尸直觉,莱布尼兹的不合理推论-55 僵尸和殭尸,如何构想出一个哲学僵尸-56 花椰菜的诅咒,感受质的意义之一-57 “美元活力”究竟值多少钱,感受质的意义之二-58 卡普格拉先生的悲惨境况,感受质的意义之三-59 听声辨牌,感受质的意义之四-60 “中文屋”错在哪里,理解可以从一堆能力中冒出来-61 从火星来的远程克隆人,他还是原来的那个“他”吗-62 叙事重心,究竟什么是自我-63 他者现象学,人类语言的妙用-64 色彩科学家玛丽:揭露吊杆托架,错误假设导出错误结论-第六部分 小结+第七部分 关于自由意志的思考工具-65 一位恶毒的神经外科医生,非手术的手术-66 生命游戏,我们的世界是被决定的吗-67 石头、剪子、布,最好的套路就是没有套路-68 两种彩票,从新视角看“决定论”-69 无效历史事实,用强行分类抹平微小差异-70 一场计算机国际象棋马拉松,如果决定论是真的,还存在真正的选择吗-71 终极责任,斯特劳森的错误论证-72 掘土蜂状,有限能力无法成就自由选择-73 巴西来的男孩,一个干扰人们思考的“坏”直觉泵-第七部分 小结+第八部分 做个哲学家是一种怎样的体验-74 浮士德式交易,哲学家的目标不同于科学家的目标-75 简单的自我人类学,哲学家应该把反直觉的一切都去掉-76 “像棋”中的二阶真理,若不值得做,亦不值得做好-77 只需关注那10%的精品,哲学领域的史特金定律+结语 加倍努力地使用这些工具吧-附录一 未写入本书正文中的几个直觉泵-附录二 寄存器机练习题的答案-直觉泵和其他思考工具——素材来源-直觉泵和其他思考工具——译者后记-直觉泵和其他思考工具——注释

63 他者现象学,人类语言的妙用

2021年9月26日 字数:2710 来源:直觉泵和其他思考工具 作者:[美] 丹尼尔·丹尼特 提供人:zhaotou97......

他者现象学(heterophenomenology)并不是直觉泵,它是一个脚手架,我们有必要在解决一些棘手的问题之前将它搭建起来。意识研究涉及现象,乍一看,这些现象似乎发生在另一个维度:即私有的、主观的“第一人称”维度,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意识,而其他人无法直接访问。那么,在研究流星、磁铁或人体代谢、骨密度这些标准的“第三人称”客观方法与研究人类意识的方法之间有什么关系呢?我们是不是需要开创一些彻底的、革命性的替代科学?或者,让我们对这种标准方法加以扩展,使之能够公允地对待意识现象?我捍卫以下主张:存在一个对客观科学简单而保守的扩展,它能宽宏地涵盖人类意识的所有基础,公平地对待所有数据,而且,并不需要放弃已经在科学的其他领域中运行良好的实验方法的约束条件与规则。这种第三人称方法便是他者现象学,一种关于他者而不是自我的现象学,这种方法可以尽可能严肃合理地采用第一人称视角。

为什么会有这么一个诘屈聱牙的名字?“现象学”(phenomenology)原指一系列林林总总的现象,它存在于一个完善的科学理论出现之前。16世纪,英国物理学家威廉·吉尔伯特(William Gilbert)编撰了一部出色的现象学书籍,收录了形形色色的磁现象,而在几个世纪之后,他精心描述的那些磁现象才全部都得到了解释。20世纪早期,埃德蒙德·胡塞尔(Edmund Husserl)以及一批深受其影响的心理学家和哲学家,采用了“现象学”(Phenomenology,首字母“P”大写)这一术语,用来称呼一种关于主体经验现象的科学研究,它用“第一人称”内省的方式进行观察,试图保持理论中立从而避免任何理论上的预设。这一思想一直延续到了今天,但其大部分内容早已四面楚歌、被人们忽视,原因有好有坏。尽管它带来了一些非常诱人、值得进一步探索的成果,但这种第一人称的方式已经被客观的经验主义的科学所遗弃,后者着意强调数据,因为所有研究者都可自由获取它。但是,我们可以客观地研究意识,这种方法实际上是对现象学的扭曲,因此,我把它称作他者现象学,以区别胡塞尔式的自我现象学。他者现象学是一种基于客观科学的第三人称视角来研究第一人称现象的现象学。

显然,在对岩石、玫瑰、老鼠所做的实验和对意识清醒、能够合作的人类主体所做的实验之间有着重要的差别,后者能用语言交流,并因此可以同实验人员沟通,他们通过言语互动提出建议并报告他们在各种可控实验条件下是什么样子。这是他者现象学的核心:它利用我们执行和解释言语行为的能力,产生了一系列主体关于其意识体验的信念。这一系列信念充实了主体有关他者现象的世界:一个取决于主体S的世界,一个主体的主观性世界。他者现象学的全部细节,外加我们所能收集的同时发生于主体大脑之中以及周遭环境里的所有事件,构成了人类意识理论的全部数据,我们必须对此予以解释。这里面没有遗漏任何有关意识的客观现象和主观现象。

该解释需要采用意向立场将声音、按键行为等实验中的原始数据转变为对信念的表达和报告:它需要一个工作假设,即在考虑主体的历史感知和需求的前提下,假设主体是一个行为人,其行为受到信念和欲望的理性指引,而这些东西本身是理性的。例如,在标准防范措施中,意向立场的各种约束可以清楚地在这样的实验中识别出来,这便可以防止主体已有的经验使其在报告他们的信念或欲望时出现偏差,从而扭曲了我们对其行为的解释。我们并不希望他们知道我们期望他们报告什么,因此,与此同时,我们需要采取措施使他们理解我们布置给他们的任务。采用意向立场并不是完全主观和相对的。解释的规则能够得到清晰地说明;不同主体对于解释达成一致的标准能够制定出来;偏差可以得到确认;对理性所做的不可避免的假设也能得到谨慎地对待,从而可以让我们将其视为一个可调节、可辩护并在进化上可解释的假设。(Dennett, 1991a)

这里并不是要提出一个研究意识的新方法。我只是发现认知心理学、心理物理学(研究物理刺激和主观反应之间的关系)和神经科学领域的研究者已经采纳了这些标准方法,并自觉地解释、捍卫了这些方法。只要我们正确地理解并遵循这些方法,就能避免任何激进的“第一人称”意识科学革命,并且不会为可控的科学研究留下任何无法研究的意识现象。

这一方法论主张要求我们怎么做呢?所有的科学都致力于做毫无疑问的事情,例如神经元和电子、时钟和显微镜,而与此相比,该主张要求更高,它要求我们只是全力关注信念和欲望:这些信念由主体所表达,它们被视为主体性的基本要素;欲望指的是同实验人员合作的欲望,并尽可能坦率地向他们报告真相。这种方法的一个重要部分包括对这些信念和欲望的控制,如果有实验结果表明无法做出这种控制时,我们就必须放弃这一实验。那么,信念和欲望是什么呢?对此,我们尽量不予表态,等待理论上的确认,但我们可以将信念连同它们的内容、对象视作理论工作者的虚构和抽象,就像质心、赤道或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这类东西。

美人鱼目击报告是真实的事件,但该报告内容总是不实的,因为美人鱼并不存在。同样的道理,一组关于体验的信念并不等同于体验本身。哲学家约瑟夫·莱文(Joseph Levine, 1994, p. 117)就此表示反对,“意识体验本身并不仅仅是我们的言语判断,它是理论必须回答的原始数据。”这不可能是正确的。我们要怎么做才能先于理论就将体验本身分门别类?设想我们将主体置于实验环境中并对其进行询问,同时要求他们做出我们所要求的行为,借此我们可以取得证据。这些证据资源被我们所进行的级联式解释自然地套嵌在了一起,在这里,我将它们按其粗糙程度排列如下:

“意识体验本身”

关于这些意识体验的信念

莱文提到的“言语判断”

表达言语判断的某种表述

在“原始”意义上,表述是原始数据,它记录了声音与动作。如果条件允许的话,脑电图、功能性磁共振成像以及此类装置的读数也可被算做原始数据。基于可靠的解释方法我们可以接受(3)和(4),据此我们就有了一系列的主体信念,在这些条件下,这些信念是怎么样的?但是我们是否应该事先推进(1)?这不是一个好想法,有两个原因:

首先,如果(1)成立而(2)不成立,即,如果你有意识体验,而你自己并不相信,那么这些额外的意识体验对你来说是无法理解的,你只是一个外在的观察者。

因此,相比于他者现象学,莱文提出的这些个替代物并没有提供更多的可用数据。

其次,如果(2)成立而(1)不成立,即,如果你相信你拥有意识体验,而事实上你并没有这种意识体验,那么这种信念就需要解释。

如果我们坚守他者现象学的标准,将(2)视为原始数据的最大集合,并且避免对任何可疑的数据做出承诺,同时确保任何人都可以对所有现象做出理解。

在言语判断中,如果有一些信念是难以用言语表达的,那它们会是什么?他者现象学家和主体可以毫无限制地进行合作,通过设计模拟或其他非语言的方式表达此类信念。例如,

在下面的这条线段上画一条垂直线,以表明在某个维度上有多强烈的体验:

几乎无法察觉————非常显著

或者,主体可以以不同力道按压一个按钮,以此表示疼痛、焦虑、无聊,甚至对试验的疑惑程度。然后,我们就可以用大量依赖于生理的变量,即从皮电反应、心率,到面部表情以及体姿的变化来衡量主体的意识体验。作为一个主体,如果你在用尽了这些方法之后,依然相信残留着无法表达的东西,那么,你可以将它报告给他者现象学家,他们可以帮你将这种信念添加到你的原始数据的信念列表之中:

S宣称他对X有着无法言喻的信念。

如果这种信念是真实的,那么科学有责任解释此类信念是什么,以及它们为什么会无法言喻。但若这种信念是虚假的,科学依然得解释S为什么会错误地相信存在这种特殊的、无法言喻的信念。(93)

如涉及版权,请著作权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或支付费用事宜。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