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选
  • 会员
社交-人脉的秘密:从穷人到富人,为什么需要靠近陌生人+社交红利-《社交红利》浅读笔记-社交红利时代开启-信息的重量-关系链壁垒-流动的魅力-开放与新红利-社交网络中关于未来演进的21个猜想-社交红利时代开启-第一节:信任背书-第二节: 媒介重组与权力再分配-第三节:让信息在关系链中流动-信息的重量-第一节:充沛流动的情感与自娱情结-第二节:信息的四种作用-第三节:回流的差异与优化-第四节:信息的承载-第五节:超越140个字——信息的进化-第六节:马桶游戏与轻量应用-关系链壁垒-第一节:你的好友即整个世界-第二节:每个账号背后有力量-第三节:大号崛起:如何聚拢更多新用户-第四节:不要用水军-第五节:细微分享汇聚出的庞大收益-第六节:让每个用户的动作都产生收益-流动的魅力-第一节:互动激励-第二节:大流动:竞争对手消失了-第三节:互动红利:最佳样本广点通系统-第四节:互动与放大效应-第五节:获利冲动:活动运营的六大法则-第六节:时间选择的技巧:周末运营效应-开放与新红利-第一节:为什么我没效果:企业的社交困境-第二节:不妨做个小应用-第三节:垂直的机会-第四节:大数据挖掘与重组下的机遇爆发-社交网络中关于未来演进的21个猜想-当代人社交虚荣图鉴+社交的本质:共情社交和功利社交-进入人本社交——社交网络的本质与发展趋势浅谈-社交网络的本质-社交人根本需求-人在场景下的社交行为-人本社交-徐志斌:大部分的增量恰恰来自于社交-一个人很会社交的3个迹象-社交资本论——聪明的人有时候不是胜利者,而是不参与的人-别傻了,“无效社交”根本不会积累你的人脉-社交天性:人类社交的三大驱动力-一文破解社交魔咒:地位即服务-花了10万进入高端人脉圈,最终却黯然退群,只因不了解跨圈层社交-社交天性:人类社交的三大驱动力-前言:被忽略的社交天性+第一部分: 大脑天生爱社交-01 “我们”到底是谁-怎样选出一个总统-大脑中的“社交网络”-02 大脑的“一生最爱”-默认网络,大脑中最活跃的神经网络-大脑“空闲”时做什么-为什么智商越高的人越不好相处-社会群体越大,越需要更大的大脑-找谁写推荐信比写了什么更重要+第二部分: 人类社交的三大驱动力之一:连接-03 心痛不是矫情,是真痛!-更大的大脑的创生-颠覆马斯洛需求理论-疼痛,其实也是一种保护-婴儿的哭闹不容忽视-人类的痛感源于何处-孩子为何依恋母亲-社会痛苦的实验依据-物理疼痛与社会痛苦共享同一个神经基础-大脑中的警报系统-难过时服用两片阿司匹林吧-谩骂比拳头可能伤人更深-04 他人并没有你想的那么自私,合作才是人类天性-赞美本身就是意义-超级合作者-博弈中的人类天性-大脑更喜欢给予而不是索取-催产素,助人行为的催化剂-小赠品更能激发人们的捐赠行为-痛并快乐着的一生-结语:不断扩大的社会脑-致谢-后记+第三部分:人类社交的三大驱动力之二:心智解读-05 心智化,决定了你是理解还是误解他人-“我知道你知道我知道”-一般智能系统-社会智能系统-怎样打牌次次都能赢-好销售都是相似的-在产品出来前挖掘客户需求-06 镜像神经元,使心智解读成为可能-镜像神经元,10年来最重要的科学发现-模仿-“反镜像”神经元-镜像系统VS心智化系统-为什么做比做了什么更重要-07 共情,利他行为的催化剂-我感受到了你的痛苦-你会向慈善机构捐款吗-让人“快乐”又“害怕”的隔区-成为一个社会异类-自闭症患者失去了什么-破镜假说-激烈世界假说-第四部分:人类社交的三大驱动力之三:协调-08 自我,让你的大脑成为他人思想的跑马场-身体与心灵的分裂-神经二元论-黑猩猩也有自我吗-粉色的给男孩,蓝色的给女孩-在你眼中的我-人天生就易受他人影响-广告有没有效,大脑先知道+09 自我控制,让“随大流”的人更易成功-棉花糖实验-大脑的制动系统-社交天性实验室1-社交天性实验室2-社交天性实验室3-自我控制的三种主要方式-“外星人绑架”思想实验-自我控制的受益者是别人,而不是自己-防盗绝招:贴一张“有眼睛”的海报-社交天性实验室1-社交天性实验室2-自我到底是什么+第五部分:通过社会眼看世界-10 大脑爱社交胜过金钱-更多的钱并不代表更幸福-凄凉的人生景象-改良公寓楼的设计-“社交零食”和“社交代用品”-11 社会奖赏,企业激励员工更有效的手段-比金钱更有效的激励手段-关心造就成功-高效领导者拥有更强的社交能力-把握领导力的核心-12 有效互动,孩子高效学习的推动器-关注学生的归属需求-让学生彼此建立连接-你真的打了我-“心智化”课堂-如何学习历史和语言-为教而学-塑造一个更高效的社会脑

神经二元论

2021年9月24日 字数:1394 来源:社交天性:人类社交的三大驱动力 作者:[美]马修·利伯曼 提供人:zhaotou97......

40年来,我们把能在镜中认出自己当作是其他物种也拥有自我认知能力的一个决定性标志,但实际情况则显得复杂得多。根据笛卡儿的观点,这类实验关注的无非是我们能不能把自己的身体认出来(“那是我的身体”),这无疑是不够的。在《第一哲学沉思录》中,笛卡儿认为我们的心灵具有不可还原性,并据此推导出了他的名言“我思故我在”。

在笛卡儿之前,德尔斐的神谕(Oracle at Delphi)就已经敦促人们去“认识你自己”,苏格拉底也告诫我们“浑浑噩噩的生活不值得过”。在过去的1000年里,西方人一直在越来越频繁地重提这类呼吁。但当我们督促人们去认识自己时,我们所说的就是那种“自我认知”——知道镜中的那个影像就是我们自己吗?镜像自我认知是一种自我意识,但它真的能够代表我们所探求的那种更深层次的自我认识吗?

社交天性实验室

来自达特茅斯学院的三位著名社会神经学家比尔·凯利(Bill Kelley)、托德·海瑟顿(Todd Heatherton)和尼尔·麦克雷(Neil Macrae)给这个问题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他们设计了一个非常简单但又非常精巧的功能性核磁共振成像实验——让被试看一些形容词(如“有礼貌的”、“健谈的”),然后观察他们大脑的激活情况。

在其中一些实验轮次中,被试们必须判断这些形容词是否恰当地描述了时任美国总统乔治·W.布什的个性或特点;而在其他一些实验轮次中,被试则必须判断这些形容词是否恰当地描述了自己的个性或特点。他们的目的是检验这样一个假说:当人们断定可以用与形容乔治·W.布什所用的词语完全相反的词语来形容自己时,有一些脑区应该会更加活跃。结果发现,只有两个脑区的活动遵循了这种激活模式。

正如在镜像自我认知研究中得到的结果一样,在这个研究中,被激活的脑区也属于前额叶皮层和顶叶皮层。但是,与人们在镜像自我认知研究中发现的不同之处是,他们发现,被激活的具体脑区是内侧前额叶皮层(medial prefrontal cortex,简称MPFC)和楔前叶(precuneus)。楔前叶位于大脑中部,即大脑两个半球相连接的地方,而不是位于大脑外侧接近于头盖骨的地方(见图8-2)。换句话说,从镜中认出自己与从概念上思考自己依赖于完全不同的神经回路,这也就意味着,看见自己与认识自己是两件截然不同的事。

图8-2 与概念性的自我意识有关的脑区

看见自己与认识自我之间的差异至少包含两层重要含义。首先,这两者之间的差异告诉我们,那些通过镜像自我认知测试的动物“认识”到的到底是什么。对于自己的“肉身”(corporeal identity),黑猩猩、海豚和大象都有一定的意识,它们都知道在镜中看到的那个身体是自己的。然而,功能性核磁共振成像数据表明,能够通过这些测试并不意味着这些动物拥有与我们一样的自我认知,会思考自己是否拥有某种特别的性格特征,或者想知道10年后的自己会是怎样的;而且,这也不意味着,这些动物会去回想自己过去所做出的决定是否明智;当然,这更加不意味着,这些动物能够进行内省性思考,因而拥有一种概念性的自我意识。

其次,用来表征对身体认知的神经回路与用来表征对心智认知的神经回路是相互分离的,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我们很难抛弃笛卡儿式身心二元论的原因。所有的迹象都表明,身心二元论对于“我们到底是什么”这一问题的解答是非常蹩脚的;但是,大多数人(的大脑)却像是一个真正的二元论者那样在运行着。我们不能禁止大脑这样做,因为毫无疑问,我们的“操作系统”天生就是这样,天生就要求我们从心智和身体相互分离的视角来看待世界。在我们的大脑中,有一个系统用来思考心智,同时又有另一个系统用来认识我们的身体,这两个系统在大脑中是独立的。在现实世界中,人的心智和身体并没有分离,但是,它们在我们的大脑中“注册在案”的方式却是不同的;而且,即使我们想在两者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填补这条鸿沟,我们所能做的也极其有限。大脑对颜色和数字的感知完全不同,因为它们取决于两个毫无关系的神经系统;同样的,从大脑内部的表征的角度来看,我们的心智和身体之间也是永远相互分离的。

如涉及版权,请著作权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或支付费用事宜。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