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选
  • 会员
认知本质—大脑-关于大脑的9大谜团,意识不是像电灯开关一样非睡即醒-脑科学与奴役之路+大脑的故事-1 我是谁-你是怎样成为你的-受到关爱的孩子更聪明吗-青春期孩子的大脑是怎么想的-成人的大脑定型了吗-为什么平时无害的人会突然行为异常-为什么记忆常常不靠谱-不爱动脑的人老得快,是真的吗-意识与大脑活跃度有什么关系-2 我们如何感知世界-“看”也需要练习吗-为什么说我们永远活在过去-切断与外界的联系,“现实”会消失吗-为什么说我们只能看到自己想看到的-为什么说“粗心大意”对大脑有利-色彩、声音、气味是真实存在的吗-为什么有人能“看到”声音-为什么说接受“真相”对自己没有好处-为什么我们有时会感到时间变快或变慢了-3 谁说了算-“熟能生巧”是怎么一回事-为什么有意做某事容易适得其反-“内隐自我主义”是人类的一种自恋行为吗-意识到底有什么用-4 我怎样做决定-电车困境:理智和情绪,大脑听谁的-我们为什么会出现选择障碍-人类为什么要预测未来-为什么我们有时“情愿”上当-尤利西斯契约:未雨绸缪真的有用吗-自我损耗:为什么囚犯在饭后获假释的概率更高-为什么人有时候会明知故犯-5 我需要你吗-镜像反应:模仿是人类自我完善的天分吗-共情是生存必需,还是只是一种沟通策略-为什么“适者生存”这一说法不完全正确-非我族类,其心真的“必异”吗-“人以群分”是保障还是障碍-6 我们会成为什么-我们的感官功能能否“更上一层楼”-人类需要AI,还是更需要自身AI化-大脑中的信息能全部保存下来吗-用计算机模拟人类意识,有没有意义-人类能否创造出新智能-计算机真的能思考吗-意识能摆脱大脑独立存在吗-我们距“超人类”时代还有多远-“庄周梦蝶”还是“蝶梦庄周”-我们是否可以不靠大脑存在-大脑的故事:致谢-致谢+上脑与下脑:找到你的认知模式-导读 平克也追星-前言 为什么需要另一本介绍大脑的书-第1章 一种新的观察方法:大脑揭示了什么-是系统,而非二分法-上脑,下脑-大脑的两个系统-四种认知模式-第2章 理论根源-颅相学家弗朗兹·约瑟夫·加尔-皮埃尔·保尔·布罗卡和他的影响-第3章 复式大脑-惊人的观点-元分析-第4章 推理系统-另类思考-想象大脑系统-解决一个明显的矛盾-第5章 为什么左右脑的分法是错的-内部空间-细枝末节-左右脑密切协作-“分裂思维”-第6章 相互作用的系统-系统的相互作用-第7章 四种认知模式-第8章 认知模式起源:先天vs后天-当先天DNA遇上后天经验-转换模式-S.F.的神奇案例-第9章 行动者模式-最像市长的市长-莱特兄弟-丽萨生活中的一天-第10章 感知者模式-阐明世界的意义-移情的汉娜-第11章 刺激者模式-一直做她自己-安迪,广播台那个家伙-第12章 适应者模式-一位完美的女演员-名叫尼克的年轻男子-第13章 测测你是哪种认知模式-认知模式-第14章 发现最佳的合作伙伴-迷宫中的人造物-社会假体体系-再三思考-上脑与下脑:作者按-表象与本质+推荐序——跨越“表象”的人类思维“本质”-中文版序——这本书是如何翻译成中文的+序言——这本书是如何写成的-在两种语言和文化之间穿梭-体现概念微妙之处的轭式搭配-语言对概念的“自然”划分-范畴化的本质-对类比的两种误解-作类比与范畴化-类比的拥护者和反对者-不同层次的类比-抽象还是具体-本书概要+1 词语的召唤-再复杂的范畴,都始于单一成员-孩子们的类别与类比-木星上的知识之光-范畴和概念空间的结构-概念在大脑中无休止地切分-经典概念理论-当代范畴理论-对创造性比喻的不懈追求-范畴化和类比的连续体-动词作为范畴的名称-句法结构中的范畴-语篇中的范畴-语篇中更为细致的范畴-用语言给世界分类-概念空间-学外语才知道他人分类不同+2 短语的召唤-词源并不等于心理现实-不需要拆分的复合词-缩写和简称看上去简单,不过是隐藏了它的组成部分-惯用语和成语的例子-日常句子背后的故事-谚语里的真相-不由自主的类比关系-每个人都是记忆提取的大师-如何减少认知失调-概念空间里的空白-萨丕尔-沃尔夫假设-什么是智能-脑中概念越多就越聪明吗-爬上类比之山的不同方式+3 隐秘类比的海洋-脑中嗡嗡作响的相似性-没有名字却很稳定的范畴-从浅显类比滑向深层类比-类比和“常比”的作用与微妙之处-再平常的类比也有微妙之处-如何理解自己和他人的经历-在类比的海洋中遨游-依靠高效记忆提取而生存的人类-一个经典的联想-编码之谜-联想产生新范畴-情感在唤醒沉睡记忆时的重要作用-事件编码不靠死记硬背而靠提炼精华-大脑能瞬间找到永恒的本质吗-不起眼的例子成为一个有价值的范畴-狗的大脑中的类比和范畴-心理实体及其关联-作类比和范畴化是硬币的两面+4 抽象过程与内部范畴滑动-什么是抽象,它的目的又是什么-范畴转换快得令人头晕目眩-标记的马脚-标记的好处-它们怎么撞在一起了呢-概念的本质是如何浮现的-关于波-关于三明治-骄傲的专有名词也倒台了-神圣的范畴-普希金们、肖邦们和伽罗瓦们-从一个人向另一个人的无意识滑动-基于同样名字的范畴-比喻一定是谎言吗-比喻用法一览-数学并非一成不变-正方形是矩形吗-专业知识的层次-职业里的窍门-抽象为什么对行家如此重要-容器与身体-关于鼠标与人-人类的智慧是什么+5 类比如何操纵我们-口误是心灵之窗-在概念的键盘上,同时敲击两个琴键-因概念相近而混为一谈的语误-言行一致-许多被叫到,但只有一个被选中-毫无目的的类比-一个在转瞬即逝前被捕捉到的类比-具身与抽象-无意间的先入为主:范畴化的陷阱-从一个本质跳到另一个本质-牵一发而动全身-执念的力量-吃豆人游戏揭示的人生真理-不可抗拒的类比:它们是否有意义-类比的双刃剑-6 我们如何操纵类比-漫画类比:一个有创造力的交流工具-精心选择山脉中的最高峰-连珠炮式的漫画类比-解释型的漫画类比-令人莞尔一笑的漫画类比-漫画类比帮助我们为他人解释事物-最好的总被最先抢走-我们的重要决定背后都有类比-类比战争-人们推理时能不用类比吗-复数化和模式-人类真的如此肤浅吗-我们可以深到底-本质由表象显露-微领域里的“我也是”小故事-人类不是这样感知情境的-看到的实质比存储的实质多-最捉摸不定的字母Z-论眩晕-框架整合-类比和整合不同吗-一个童稚的框架整合-机器翻译之梦-好的类比带来好的翻译-机器翻译领域可能取得的进步+7 朴素类比-朴素类比、形式结构和教育-日常概念和科学概念-新颖和熟悉手拉手-最好的界面是完全没有界面-虚拟世界帮助我们理解现实世界-拟技术化——拟人化的类比-有些等式比其他等式更平等-相乘总是意味着变大吗-加3次和加50次大不一样-除法在人们头脑里与均分没有差别吗-思维模拟占主动地位-语言对朴素类比的影响-这一切都意味着什么-一个给心理学带来恶劣影响的朴素类比+8 惊天动地的类比-用实例解惑-负数出场-类比如何推出群论-域、环、N维纽结-机械的数学操作:也是类比的果实-物理学与逻辑思维-爱因斯坦,一位作类比的奇才-低层次和高层次的爱因斯坦类比-一个疯狂的“游泳池/台球桌”类比产生了光量子-光量子备受嘲讽而声量子受到欢迎-爱因斯坦最大胆的类比终于得以正名-在科学中用类比扩展概念-范畴扩展是狭义相对论的来源-两头发光的手电筒失去了一点点质量-能量概念的定义-巴纳希·霍夫曼对爱因斯坦的特殊解读-一类新的反常质量-爱因斯坦的大脑背后隐藏着什么思维机制-从1905年到1907年,一个小结-爱因斯坦类比和物理学范畴-通过类比把相对论运用于引力-爱因斯坦类比,一个灰飞烟灭,另一个取而代之-初始的等价原理-爱因斯坦探索并找到了一个更深刻的类比-非欧几何里的旋转木马-相交的平行+结语 范畴化和作类比就是一回事儿,它们是人类认知的核心-范畴化是永恒的必需,作类比是难得的奢侈-范畴化是常规,作类比是创新-范畴化是无意识的,作类比是有意识的-范畴化是自动的,作类比是自主的-范畴化青睐相似,作类比偏爱不同-范畴化应用于实体,作类比涉及关系-范畴化涉及抽象的两个层次,作类比只涉及一个-范畴化是客观的,作类比是主观的-范畴化是可靠的,作类比是可疑的+表象与本质——注释-表象与本质——致谢-表象与本质——译者后记

微领域里的“我也是”小故事

2021年10月1日 字数:1845 来源:表象与本质 作者:[美]侯世达;[法]桑德尔 提供人:zhaotou97......

微领域里的“我也是”小故事

毫无疑问,关于人类思维的一个关键问题是,如何把经历过的情境编码,以便在日后的生活中可以自然地从记忆中提取它们。刚刚讨论过,在全球范围的政治中,对于那些关乎人们生死的事件,在决策人脑中是如何编码及日后如何提取的。第3章讨论过同样的话题,不过是在一个比较简单的环境下。第3章提到,在大峡谷边,一位父亲看着他一岁的儿子聚精会神地玩儿蚂蚁和树叶。现在,再来看看这个关键的问题,不过,这次是在一个更简单的情况下。这是一个大概在三十年前创造出的人为领域,目的是尽可能清楚地揭示许多关键的认知问题。

第3章提到的“我也是”现象。典型的情况是,当你讲完一个故事后,一位朋友自发地反应道:“这事也发生在我身上!”具有讽刺意义的是,这话说出来,你可以肯定发生在你朋友身上的事一定很不一样,因为你朋友讲的故事发生在不同时间和地点,涉及不同的人和事件,说了不同的话,等等。然而,即使存在这么多不同之处,你完全明白你的朋友为什么会大喊一声:“这事也发生在我身上!”虽然从某个层次看,朋友的故事和你的故事完全不同,但是在另一个层次,一个更抽象的层次上,这两个故事又确实相同。同一个概念框架可以用来描述两个完全不同的事件。

接下来再看看这个“我也是”现象。这次的领域是在一个名为“有样学样”(copycat)的简单微领域。这个领域的名字听上去很单纯。它来自小孩子玩的互相模仿的游戏。但孩子们的模仿其实非常灵活,而且富有创造力。乍一看,模仿游戏几乎是机械性的,无须想象或幻想,但实际上远非如此。比如,五岁的拉拉用手甩她的马尾辫,六岁的维维没有辫子,他该怎么模仿?他可以揪起脑门前的一撮头发甩来甩去,也可以动一动鼻子。如果拉拉玩弄裙子上的纽扣,维维可以把上衣的拉链上下拉动。如果拉拉从头上摘下发卡,维维没有发卡,但他可以摘下眼镜,等等。简言之,简单的模仿游戏里有许多活动空间和乐趣。

有样学样这个领域关注那些来自字母表的简短字母序列。我们称这些字母序列为“字符串”。与此同时,有许多微小的“事件”发生在这些字符串上。也就是说,这些微观世界的“居民”们会发生变化。来看看有样学样这个世界中“我也是”的例子吧。为了更加生动形象,假装这些字符串能说话。我们刚好听见字符串abc正在告诉它的朋友(其他的字符串)变成abd的事情。在这些听众之中,pqrs突然说道:“嗯,这可挺有意思的。这和有一天发生在我身上的事一模一样。”然后,pqrs讲起自己的故事,而它的故事却是它变成pqrt的经历。所以,二者真的一模一样吗,还是有所不同?

如果某人想把这两件微小的事件看作不同的两件事的话,他需要做的只是指出,abc只有三个字母,而pqrs有四个字母,两个字符串没有相同的字母,以及,在第三个位置放上d和在第四个位置放上t一点儿关系也没有。因此,这是两件完全不相干的事情。如此一来,当然可以推翻“一模一样”的说法。

尽管如此,也依然可以轻松地反转角度,忽略几乎所有的细节,宣称:“发生在abc上的事只不过是把它最右边的字母换成了字母表中的下一个字母,同样的事情也发生在了pqrs上。”从这个角度来说,多亏了抽象,尽管这两个字符串长度不同且没有相同的字母,但却发生了一模一样的变化。所以,这两个故事是“一模一样”的。

一个事件发生时是什么被编码了?

如前所述,判断两件事“相同”或是“不同”在于观察者的角度,这完全取决于观察者重视什么,有多重视,以及认为什么是无关的。在真实世界里,我们不可能考虑每一件事的细枝末节,因此,必须把遇见的每一个情境几乎忘个一干二净。这意味着,当把它存入记忆时,无意之间对它进行了高度选择性的编码。不得不把经历的事情剔除干净,直至成为它的一个漫画类比。在有样学样的世界中,这个观点同样成立。

准确来说,pqrs到pqrt的这个变化,要比《战争与和平》的情节,或是在超市买错东西的尴尬情况简单。但是,即便是在微观世界里,极简原则也完全适用。如果你是pqrs,你很可能会把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以一种更抽象的方式进行编码,而不是“原封不动”地存入记忆中,也就是以最枯燥的方式记录具体事实——“我被彻底变成了pqrt”,这种方式没有作出任何努力试图看出事件的本质。这件事的本质是,pqrs的大部分都没有受到任何影响,只有一小部分改变了。更重要的是,被改变的部分不是随机的,而是字符串的末端。此外,改变也不是随意的,而是以某种自然的方式,也就是说,在普世的序列,也就是字母表中,变成了与之紧密相连的字符。

简言之,你很可能无意地用类似上文描述的方式把这件事编码进了自己的记忆中“我最右边的字母被替换成了它的后继者”,需要注意的是,在此忽略了字符串中字母的身份,这种具体程度被视作无关。然后,当你听到abc正在激动地讲着自己变成abd的故事时,你会把abc的故事以同样的方式编码,用同样的概念框架提取出来。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当你听见朋友最近的故事时,过去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故事(pqrs?pqrt)会浮现在脑海中。对你来说,听见abc变成abd的故事时,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

当然了,这个小故事只是有样学样世界中“我也是”现象的冰山一角。为了展示有样学样领域是如何探索并给“我也是”现象以及编码之谜带来深刻见解的,下面将审视一系列更复杂的例子。

如涉及版权,请著作权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或支付费用事宜。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