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比战争
除了上述的那些决策,生活在这个星球上的人们还可以作出更高级的决策——全球性的决策。这些决策可能对成千上万人的生活造成影响,可能变得更好,也可能变得更坏。这些决策通常基于对已有先例的类比。这里要谈的当然是政治决策,尤其是战时决策。
在全球背景下,这些类比的影响意味深远,凌驾于所有其他潜在的类比之上。因为政客和政府不能让国家出现不和谐的声音。一个国家,为了追求内部统一,甚者会被类比强迫着站在明显违背自身利益的立场。比如说,1982年在英国与阿根廷之间发生马岛战争的时候,希腊就陷入了这种情境。因为一个极其明显的类比,希腊的立场变得十分古怪。
马岛邻近阿根廷,却属英国管辖。在这场冲突中,人们有着种种理由相信希腊会站在阿根廷这一边。希腊裔塞浦路斯人曾反抗英国统治,迫使英国把塞浦路斯归还希腊,这是希腊反对英国的一个很明显的理由。此外,阿根廷和希腊一样,有着大量的地中海人,这当然是一个明显的类比力量。而且,马岛和阿根廷的地理位置,及其国际上关于殖民行为的种种舆论,都使其毫无悬念。
但是,希腊的选择却与这些类比预期的不同。它站在了英国一边。是怎样的秘密游说使希腊摆向了这个方向?好吧,这是因为存在一个更难以抗拒的类比,涉及多年来希腊和土耳其之间关于塞浦路斯主权的纷争。这一类比,把土耳其指向阿根廷,把希腊指向英国。很明显,两个例子涉及的岛屿,与争夺它们的国家相比,都被相距甚远的国家统治着。所以,在这场纷争里,若是希腊站在了阿根廷的立场,就相当于在塞浦路斯纷争中站在了土耳其一方。事实上,塞浦路斯可以被称作“希腊的马岛”!若是希腊真的这么做了,将会大幅削弱自己的地位,也就是对于塞浦路斯的主权。类比控制了希腊。
类比作为战争的批判工具
在政治理论家邝云峰(Yuen Foong Khong)《战争的类比》(Analogies at War:Korea, Munich, Dien Bien Phu, and the Vietnam Decisions of 1965)一书中,他试图揭示影响美国领导人在越南战争时期作出决策的因素。这些决策既包括军方的,也有民间的,尤其是20世纪60年代越南战争早期。他分析了一系列可能与之相关的历史事件,其中包括有美国参与的朝鲜战争、法越战争、1938年的《慕尼黑协定》(苏台德地区被割让给希特勒)、1948年的柏林危机(引发了大规模的空中运输行动,包括食物以及其他补给)、马来西亚的长期紧急状态(从1948年开始一直持续到1960年),以及1947年的希腊经济危机。他还指出了一个可能相关的事件,简称为“30年代”,将在下文简单介绍。
邝云峰探索了类比在决策中扮演的角色。越南战争期间的决策者公开提到了这些类比。他想要研究清楚,美国领导人作出决策的时候是否仅依靠“纯粹的推断”,也就是避开所有的类比,并在随后的官方声明中把这些决策指向历史上的相似事件,以赢得民心。这些民众就像是孩子一样,总是寻求简单的解释。通过分析大量美国领导人之间转录下的对话,邝云峰的结论是,恰恰相反,在越南战争期间的每一个重大决策里,类比都是关键因素。换句话说,类比可不是被毫无顾忌地使用,仅仅被当成向大众掩盖真相的面具而已。在每个例子里,要想从众多战争的类比中选出一个类似的历史事件,主要决策者们都要经过长期激烈的斗争,有时长达数年之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