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选
  • 会员

我们的重要决定背后都有类比

2021年10月1日  来源:表象与本质 作者:[美]侯世达;[法]桑德尔 提供人:zhaotou97......

我们的重要决定背后都有类比

心理学家基思·霍利约克(Keith Holyoak)和保罗·撒加德(Paul Thagard)在《思维飞跃》(Mental Leaps)一书中描绘了一个滑稽的故事。1书中的主人公是一位虚构的研究员,他的研究方向是决策。这位研究员有幸收到了来自一家著名研究机构的工作邀请,这使他一下陷入了两难的困境。如果接受了这份工作,他的薪水与学术声望势必有所飞跃;但是,另一方面,搬家这件事难免给整个家庭带来巨大的变动。他向一位同事私下寻求建议,结果同事回复道:“嘿,你这是怎么了?你可是这个世界上作决策的专家之一呀。为什么跑过来问我呢?你才是那个发明了优化决策复杂统计模型的人哪。用你自己的模型应付你自己的困境,它会告诉你怎么做!”他直盯盯地看着这位同事,说道:“别扯了,行吗?我这是认真的!”

当面临一个棘手的决策时,当然可以列出种种结果,给它们赋予不同的权重,用来表示发生的可能性,以及将会带来的喜悦,然后以此计算出“优化的”选择。但是,当人们真的要作出重大决策的时候,基本上没人会照上面那样做。在这种情境下,我们做的就是从记忆中寻求一个或是多个类比联系。下面列出的这些,是几类人生中常见且重要的情境,是一些大家都知道的范畴。人们自然而然就是这么做的。

◎接受一个工作邀请,或是拒绝一个工作邀请

◎求婚,或是不求婚

◎留在当地,或是搬家

◎离婚,或是不离婚

◎回到学校再读一个学位,或是不读

◎养宠物,或是不养宠物

◎要孩子,或是不要孩子

◎给家里添置新东西,或是不添置

◎买一辆新车,或是买一辆二手车

先来看看上面的第一项。当某人收到了一份工作邀请,他左思右想,把这份潜在的工作与当下的工作进行对比,尤其是同种工作。还有什么更显而易见的呢?如果他从没做过一份可以提供有用视角的工作,那么他会不假思索地跳过自己,思考身边熟人的经历。这意味着,他可能会回想自己姐姐曾拥有的工作,并把这些引入自己的生活。不论是优点,还是缺点、困难等,把姐姐描述过的这些全都带进自己的生活。准确来说,他不可能把姐姐关于工作的一切全部引入,因为这些大多都与那份潜在的工作无关。他必须对相关的描述进行抽象,知道如何才能掌握知识的精华。然后,把精华引入自己的生活,就像买衣服前要试穿一样。当赌注很大的时候,比如说涉及工作时,他不会止步于此,他还会寻求别的视角,渴望获得进一步的启示。在作出了一系列的尝试之后,他通常会在探求的众多视角中选择其中一个,并在慎重考虑之后以此作出决策。“上头的意见总是不和,自己被夹在中间?我姐姐以前有一份工作就是这样,这可太痛苦了。所以,谢谢,还是算了吧。”

这个想法很简单:不论大小,作出决策的唯一方式,就是通过类比。这就是说,当下决策带出一系列过往经验,不论是自己的,还是别人的,再以此作出类比。

即便决策只涉及一个非常基本的因素,比如说,新工作的薪酬,新家具的尺寸,或是某个新城市一年里下雨的天数,等等,人们会把这些数字同先前熟悉的情况进行对比:某个拿着相近工资的熟人,家中大小相近的家具,某个曾居住过的、有着相近年降水量的城市,等等。这些对比在所难免,因为憧憬未来的时候,过往的经验是所拥有的一切。

所以说,这些对比,不论有意还是无意,自愿还是被迫,都是难以避免的。有时候,这些类比处于主导地位;有时候,作类比的人处于主导地位;其他情况则处在这两极之间。有时候,这一过程有些被动;有时候,它们十分主动。但是,不论是它们操纵我们,还是我们操纵它们,不论我们是领导者,还是追随者,类比一直都是我们的舞伴。

如涉及版权,请著作权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或支付费用事宜。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