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选
  • 会员

最好的总被最先抢走

2021年10月1日  来源:表象与本质 作者:[美]侯世达;[法]桑德尔 提供人:zhaotou97......

最好的总被最先抢走

有时候,漫画类比可以理清微妙的现象。一开始,这些现象不过是些毫无逻辑的直觉。但是,通过进行一系列漫画类比,人们起初隐约感到的潜在概念框架将会逐渐变得清晰。

为了展示这一点,来看一个矛盾的现象。如今许多城市的路边都有供人租用的自行车,绝大多数用户都注意到了一个矛盾。这些五颜六色的自行车有着各自的系统,都锁好停在路边。你可以使用手机上的程序,扫描车身的二维码,开锁,骑车,再停回路边,重新上锁,留给别人继续使用。唉,但是人们很快就发现,要是一大清早发现路边的自行车寥寥无几可不是什么顺心的事。事实上,剩下的那些车基本还都是坏的,所以,相当于一辆也没有。相反,当路边停满自行车时,通常会有很多辆状态不错的车可供选择。一开始,人们可能对路边自行车寥寥无几的情况颇感惊讶,因为这种情况是“雪上加霜”:不仅没什么车可供选择,火上浇油的是,仅有的几辆车还基本都是坏的。所以,对想骑车的人来说,路边寥寥无几的情况可谓是双重打击。空缺同时意味着残缺。也许你已经发现这个现象没什么好大惊小怪的,事实上,这是情理之中的事情。还没发现?那咱们继续。如果你现在还没看明白的话,也许需要一个更普遍的现象帮你理解。租自行车这个矛盾只不过是其中的一个特例。

一系列类比有助于辨清租车矛盾的根源。想象一下,你在超市准备买水果,因为樱桃正在促销。当你到那儿的时候,发现只剩下几盒樱桃了。你可以确定,那几盒肯定质量堪忧,是没人想要的尾货。相反,如果货架上满是樱桃的话,那坏樱桃只占总数的很小一部分,就算顾客挑挑拣拣,坏樱桃也不会变成大多数。因此,挑中一盒没法吃的樱桃的概率将会非常小。换一个例子,想想那些已经不再年轻的单身人士常常挂在嘴边的牢骚:“到了我这把年纪还单身的人都藏着些致命的‘缺陷’!”还可以想想商店里那些滞销的衣服,它们大都没什么吸引力,即便在大促销的尾声还是无人问津。或是再想象一下,去一个工厂参观,人们会惊讶地发现,那些极其少见的被质检人员驳回的物品,没有一个是好的。但是,这可没什么好大惊小怪的——毕竟,这就是质检的目的呀!在租自行车的例子中,每一个租车的人都不禁扮演起了质检人员的角色。一辆明显有问题的自行车,一眼就能看出来,然后就被跳过了。那些零星的自行车大都是坏的,这个简单的类比可以解释,为何对此没有什么好惊讶的。

总的来说,这些类比得出的情境揭示了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在此,不用涉及任何抽象的解释,就能得到一个新的范畴,也就是事物稀缺是残缺的症状,因为有限的数量证明存在筛选的过程,最好的总被最先抢走,而那些留在最后的事物,常被潜在客户拒绝。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只有零星的几辆自行车时,可没人把它们当作宝贝,而是视其为没人要的丑小鸭。

在此,不止要说明使用具体例子表达观点的重要性。想要得到一个好的解释型类比,光让它接地气可是不够的;事实上,加入大量具体细节反而会蒙蔽整个解释,让主旨消失在迷雾之中。为了得到好的解释型类比,关键在于创造出的情境有多么清晰地蕴含着抽象。这就是说,一个成功的解释型类比,就是在一个具体的情境中十分自然地搭建一个抽象的概念框架,使二者配合得天衣无缝。因此,任何听众都可以毫不费力地理解这个概念框架。

想象这样一个情境,顾客可以随意挑选自己要买的东西,比如樱桃,或是其他正在促销的产品。如此一来很明显,那些剩下的商品没受到顾客的青睐,当然很有可能是残次品。这幅情景清晰且有用。那些还剩下的商品都是没有通过检测的,这个关于质量检测的比喻也同样清晰有用,因为它自然地表明,掉队的那些往往都质量堪忧。这些解释型类比,毫不费力地把人们带向了共享的概念框架。相较于空谈概念框架,它们使理解变得更加简单和直接。比如,它们就强过前文写的那套书面的解释:事物稀缺是残缺的症状,因为有限的数量证明存在着筛选的过程,最好的总被最先抢走,而那些留在最后的事物,常被许多潜在的客户拒绝。

人们都会自动尝试以一己之力,从任何具体的情境中抽出概念框架。他们就是这样理解的。相较之下,面对着一套高度抽象的官话,比如上文那一段,不论它多么精准地捕捉了概念框架的本质,带来的都只有困惑。这一观念在教育领域有着重要的影响,将在下一章加以说明。

如涉及版权,请著作权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或支付费用事宜。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