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写和简称看上去简单,不过是隐藏了它的组成部分
世界上不同的语言都有这样一个特点,那就是用尽量短的词汇来表示复杂的概念。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不同的语言都用到了同一种方法:缩写或者简称。
我们先来看看英文中的例子。其实这些例子对中国人来讲早就耳熟能详了。在中文里最常见的英文缩写就是GDP了。但并不是每个人都知道GDP取自gross domestic product这个概念的三个单词的首字母。事实上,这不影响我们使用这个缩写,因为GDP这三个字母已经完全代表了国内生产总值这个复杂的经济学概念。
当然,像这样早已熟知的缩写还有很多,比如WTO(世界贸易组织)、FIFA(国际足球联合会)、NBA(美国职业篮球联赛),等等。这样做的好处非常明显,如果我问“你看昨天那场NBA了吗”别人能听懂的话,那我肯定不愿意费尽周折用另一个很长的名字:“你看昨天那场美国职业篮球联赛了吗?”
事实上,如果我们仔细研究的话,会发现在中文里也有不计其数的简称。比如WTO,也就是世界贸易组织,就常常被简称为世贸组织;FIFA也往往不是国际足球联合会,而是国际足联;最近几年NBA也有了新的名字,那就是美职篮。
中文里的简称有很多都是像世贸组织这样的机构名称,比如:
政协(政治协商会议)、人大(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发改委(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工信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语委(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北京市委(中国共产党北京市委员会)、海基会(海峡交流基金会)、妇联(妇女联合会)等。
还有不少是企业、公司、学校的名称,比如:
宝钢、广汽、沈飞(沈阳飞机工业集团)、人大(中国人民大学)、山大、北大、清华、浙大、南大(南京大学、南开大学和南昌大学似乎曾经争论过谁是南大)、华师二附(华中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成外(成都外国语学校)、川师附中等。
许多政治运动和口号往往也有简称,便于人们记忆,比如:
土改、四化、五讲四美、八荣八耻等。
有些缩写在日常生活中太常见了,以至于我们都忘记了它们其实是缩写,比如:
超市、中专、化肥、脱产、五险一金、三好学生、三从四德、四书五经,等等。
还有学科、课程的名字:
数理化(数学、物理、化学)、史地政(历史、地理、政治)、工管(工商管理)、公管(公共管理)、现汉(现代汉语)、思修(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概(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马原(马克思主义原理)、宏经(宏观经济学)等。
最近网络流行语中的简称则更多了。不知你能不能看懂以下简称,比如:
网红、海归、海待、弃疗、高大上、喜大普奔、不明觉厉、累觉不爱、人艰不拆等。
最后几个简称还考虑到国人对成语的喜爱,尽量模仿了四字成语。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我们只是列出了其中的一小部分。这些简称流行的原因其实就在“简称”二字里。人们都喜欢用尽量简单、省力的语言来表述需要表述的概念。“他是一个美国海待”比“他是一个从美国留学归来但仍处在待业状态的青年”容易很多。加上还有与海归和海待谐音的词(海龟和海带),人们自然就更喜欢这样的简称了。
缩写与简称的作用
上文提到,人们使用缩写和简称的原因是它们把复杂的语言结构转化成了简单易记的形式。打个比方,这就像用一个叫作“简称”的毛毯把复杂的全称盖住,或者说“简称”就像一个功能和“全称”完全相同的黑箱子,人们只需要用这个黑箱子,而不需要、也往往不愿意了解黑箱子里面的工作原理。人们使用简称的时候会故意将全称中复杂的词汇隐藏起来,这样在交流时就不会涉及全称里那些没必要接触的细节了,因此就能更专注于更高层、更宏观的交流目的。
还是用“海归”和“海待”做例子吧。人们习惯使用这样的简称,除了因为语言更精简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交流中我们往往不需要这两个词背后的细节。比如,“海待”作为一个范畴的名称,指代的就是某一类人。我们不希望每次提到海待这个概念,都要联想那些细枝末节:他在美国念了5年博士,好不容易拿到学位回国打算大干一番,结果都回来好几个月了,简历投了几十家都没音讯,还在待业状态,看来这个洋博士也不值钱,还不如我家邻居王二麻子,国内念完本科就找了年薪20万的工作,车房现在都有了……但这些细节我们大部分时候都不感兴趣。假设不用“海待”这个简称,而是长篇大论地描述这个概念,我们就肯定得花时间去咀嚼其中的细节。如果一个朋友说:“我认识老李啊,他在美国念了5年博士,好不容易拿到学位回国打算大干一番,结果都回来好几个月了,简历投了几十家都没音讯……”你一定不等他说完就会打断他:“不就是一个‘海待’吗!说这么半天!你就讲讲他现在怎样了。”可见“海待”这样的简称能去繁就简、直击要害,让我们在交流时专注于更宏观的事件,而不至于被无关紧要的细节所淹没。
换句话讲,简称将某一概念的一长串名字简化为一个简单的名字,让大脑更容易处理这些信息。这就好比大型超市收银台的“5件及以下商品”的快速通道;或者是6听啤酒捆在一起,按件销售;再或者是论串卖的葡萄、论袋卖的白糖。这些举措都是为了让结账的过程更加容易、迅速。假设葡萄只能一个一个卖,白糖只能一粒一粒卖,那恐怕就没人去这家超市买东西了。超市里这种“打包出售”的策略和语言学中的简称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都是为了简化处理商品或者处理语言的过程。只有经过简化,我们的短期记忆(或者说工作记忆)才不会因为过多的信息而过载。
我们再来举一个新闻中常常出现的例子:
十七届三中全会,再次聚焦“三农”。
看上去不过是十几个字的一句话,如果我们把简称都“展开”,那就变成了“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再次聚焦‘农业、农村、农民’问题”。这样的全称写法,是让这句话更容易理解了呢,还是把读者弄得晕头转向?假如会议关注的内容不是“三农”问题,而是“八荣八耻”,那么不用简称就简直让人无法理解了:“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再次聚焦‘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这一问题。”这段话几乎是常人所不能理解的了。
使用简称并非是政治文本独有的特点,只要用得适当,这种方式能在各种文体中派上用场。例如,由于现代科技社会在各个方面都远比过去复杂,我们必须得想办法忽略掉其中的很大一部分细节,无论这些细节是物理属性的,还是语言上的。现如今一个普通的手机已经比一架钢琴要复杂百万倍了,但由于手机设计者巧妙地将手机设计得非常人性化,操作简明易懂,所以对很多人来讲,一架钢琴看上去比小小的手机更为复杂。正如我们需要用简洁、方便用户的外包装把科技产品复杂的内部结构掩盖起来一样,我们同样需要用简明的称呼把复杂的想法、无数的细节掩盖起来,这样我们才能专注于人类沟通中更重要的部分。因此,简称就流行起来了。
更有意思的是,许多简称或者缩写已经由“活”简称变成了“死”简称,就好比上一章我们提到的“已死的隐喻”一样。人们已经完全意识不到这些词以前是简称或者缩写了,比如:
艾滋病(音译自英文缩写AIDS,全称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证监会(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
发改委(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中宣部(中国共产党中央宣传部)
高铁(高速铁路)
中专(中等专业学校)
技校(技工学校)
血糖(血液中葡萄糖)
三好学生(思想品德好、学习好、身体好的学生)
事实上,没有小学生会认为“三好学生”太不明确,而偏要说“我是思想品德好、学习好、身体好的学生”。也没有人一定要说自己去了“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而不说“发改委”。从认知的角度来讲,我们不想了解三好学生到底是哪三好,就像我们不想在看到每个人的时候也同时看清楚那人的血管、内脏、颅内情况等。也就是说,我们其实不愿意“专注细节”,而是把握要点和大局,见林不见木。
学校里也有消防队员
恐怕很少有词典会列出“消防队员”的另一个意思。但实际上这是一个众所周知并且比较容易描述的范畴。这个范畴的核心,就是大家在消防队能见到的身着制服、开着消防车、拿着喷水管的消防队员。他们的任务就是救火,哪里有火灾,他们就被派到哪里。而我们要讲的却是“消防队员”的引申意义。在任何单位、任何公司都有这样的员工,他们经验丰富又富有责任心,每当单位里有什么“火灾”而其他人都没有能力或者不愿意去“救灾”的时候,领导就把这样的员工派到“灾区”。久而久之,大家就称他们为“消防队员”,因为他们往往能顺利完成“救灾”任务。
举个例子来讲,许多中学都有这样的老师:每当有一个班的学生太调皮,数学或者物理成绩太差,没有老师能够管得住他们的时候,校长就把“消防队员”付老师派到这个班当班主任。付老师到了这个班,经过一系列的“整改”,用他特别的教学方法使整个班的面貌焕然一新。不仅学生变得懂事了,成绩也突飞猛进。久而久之,全校都知道这位老师能够把一个乌七八糟的班改造成年级优秀班集体,于是就有了“消防队员”的名声。凡是出现老师们难以驾驭的班,就会把这位老师派到班里,情况便会大为改观。
公司里也有这样的“消防队员”。哪个区域业绩不好、销售额上不去,哪个产品用户满意度太低、投诉太多,哪个研发团队无法完成任务、技术难点无法攻破,只需要派出公司的“消防队员”张大锤,问题就能迎刃而解。
在这些例子里,有意思的是这些“消防队员”既不懂怎么“消防”,不会灭火,也不是什么部队或者大队的队员,我们能够理解“消防队员”这个词完全是因为类比。只要一个人符合消防队员最本质的特征:解决一个困难、阻止一场灾难,派到哪里就将自己的热血洒在哪里,毫无怨言、兢兢业业,那么我们就可以通过类比把这个人划分到“消防队员”这个范畴里。正是作类比的能力,让我们能够把中学教师、销售经理、产品经理、研发人员都归为“消防队员”的一员。一旦我们抓住了某一范畴最本质的特征,这个范畴的名字不过是提醒我们这个范畴的基本初始成员,而不是划定该范畴边界的唯一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