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决定理论
很多有关行为的理论都是围绕人类的某种特定倾向展开的:我们总能对积极强化和消极强化敏锐地做出反应,我们总会饶有兴致地计算我们的个人利益,我们就像个鼓鼓囊囊的尼龙袋一样装满了各种心理冲突。自我决定理论与这些观点不同,它一开始就提出了一个概念:人类的普遍需求。自我决定理论认为人类有三种内在需求:能力(competence)的需求、自主性(autonomy)的需求和归属(relatedness)的需求。如果这些需求得到了满足,我们就会行动积极、工作高效、心情愉悦;但如果这些需求受到阻碍,我们的积极性、工作效率和心情愉悦度就会直线下降。瑞安在与我们的一次谈话中说道:“如果我们天性中有什么东西是基础性的,那这个东西就是感兴趣的能力。有些事情会促进这种能力的发展,而有些事情则会破坏这种能力。”换句话说,我们都有第三种驱动力,它是我们身为人类的部分意义所在。但是,我们人性中的这一部分是否会在生活中表现出来,还要看周围环境是否允许。
驱动力2.0系统的主要心理机制对需求的扼杀多于满足。瑞安说:“这在管理中真的是个大问题。”人们不想工作的时候,公司通常只会想到用奖励或者惩罚来解决。“寻找问题的根源是一项棘手的任务,你并没有完成这项任务,你只是想用胡萝卜或者大棒来草草了事。”这不是说自我决定理论完全反对任何奖励。“奖励在职场上当然很重要,在其他场合也是如此。但是,奖励越不明显,效果越好,用奖励来激励人们的时候也是人们最没干劲的时候。”德西和瑞安认为,人们的工作重点,应该是营造一个能够激发各种内在心理需求的环境。
自我决定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爱德华·德西和理查德·瑞安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一种关于人类自我决定行为的动机过程理论。
过去30年,德西和瑞安利用自身学者和老师的双重身份,建立了一个由几十个自我决定理论学者组成的网络,各自在美国、加拿大、以色列、新加坡和西欧国家进行研究。这些科学家在实验室的实验中探索自我决定和内在动机,研究范围覆盖各个领域:商业、教育、医学、体育、训练、个人生产力、环境保护、人际关系、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这些科学家所著的研究论文多达数百页,其中大多数论文都得出了同样的结论:人类有自主、独立、寻求归属感的内在动机。如果这个动机被释放出来,人们就能取得更多成就,就能生活得更加充实。
自我决定理论是围绕人类境况展开的一系列新观点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心理学运动就是其中之一,也可以说是其中最引人注目的。积极心理学运动为心理科学研究找到了新的方向,将关注重点由之前的疾病和功能障碍转向健康和提高效率。在宾夕法尼亚大学心理学教授马丁·塞利格曼(Martin Seligman)(4)的领导下,积极心理学铸造了一个由新学者组成的军团,并且在科学家、经济学家、临床医学家有关人类行为的观点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积极心理学中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之一就是米哈里·希斯赞特米哈伊。他的第一本关于心流的书和塞利格曼第一本关于习得性无助的书,与德西关于内在动机的书在同一年问世。显然,1975年的空气中有些大事件正在酝酿,我们整整花了一代人的时间才有所察觉。
这群星光闪耀的思想家还包括斯坦福大学的卡罗尔·德韦克(Carol Dweck)和哈佛大学的特蕾莎·阿马比尔。一些经济学家也包括在内,其中最有名的是普林斯顿大学的罗兰·贝纳布(Roland Bénabou)和苏黎世大学的布鲁诺·弗雷。一些本身不从事动机研究的学者也包括在内,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哈佛大学的霍华德·加德纳(Howard Gardner)(5)和杜夫特大学的罗伯特·斯滕伯格(Robert Sternberg)。这些研究改变了我们对人类才智和创造力的看法,为我们提供了更乐观的观点看待人类的潜能。
这些学者为全新的、更高效的运作系统奠定了基础,尽管他们这么做并非出于某种约定,也不是有意为之,甚至可能并不知道自己研究的意义。最终,也许时代会努力跟上他们的脚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