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导读
X型行为更多由外在动机而非内在动机驱动,并且更多关注一项活动带来的外部奖励而非内在满足感。驱动力2.0依赖于X型行为,并且会滋生X型行为。要使21世纪的商业平稳运转,驱动力3.0非常重要。这一系统更依赖于I型行为。I型行为更少关注某一活动带来的外部奖励,而更多关注这项活动本身的内在满足感。为了在事业上取得成功,为了获得个人成就感,我们需要把我们以及我们的同事从X型变成I型。好在,I型是后天造就而非先天形成的,而且I型行为会令表现水准更佳、健康状况更好、总体幸福感更高。
纽 约州的罗切斯特市看上去从来不像是引爆社会地震的中心。这个冷冷清清的城市距离加拿大边境只有100公里,这个城市里的公司都是工业经济巨头:生产胶片的柯达公司、收发电报的西联公司、生产复印机的施乐公司。这些企业都在施行驱动力2.0系统:如果为员工提供稳定的工作,精心建立标准化的奖励机制,他们就会按照管理层和股东的希望行事,每个人都会前途光明。
20世纪70年代初,在罗切斯特大学的校园里,一场有关积极性的革命正在酝酿。1971年,爱德华·德西刚完成索玛立方体拼图实验,便接受了一个由罗切斯特大学心理学系和商学院联合设立的职位,这场革命就此开始。1973年,由于德西有关奖励的观点离经叛道,商学院解雇了他,但心理学系全职聘用了他,革命由此变得激烈起来。1975年,德西的著作《内在动机》(Intrinsic Motivation)出版,为革命聚集了更多能量。1977年,一个叫理查德·瑞安的学生进入研究生院,革命之火进一步蔓延开去。
瑞安在大学主修哲学,正好错过了应召入伍的时机。为了平复内心的负罪感,他参与了退伍越战老兵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治疗工作。他进入罗切斯特大学深造,希望成为更优秀的临床医生。一天,在一门讨论课上,教授把内在动机作为讨论的主题,拍着桌子对这一观点猛烈抨击。瑞安告诉我:“我当时想,既然有这么多反对的声音,这个观点一定很有趣。”他找了一本德西的书来看,结果发现书中的内容很有意思,于是邀请德西一起共进午餐。一次值得铭记的合作就此开始,直至今日,合作研究依然还在继续。
如果我们天性中有什么东西是基础性的,那这个东西就是感兴趣的能力。有些事情会促进这种能力的发展,有些事情则会破坏这种能力。
不久以前,我在罗切斯特大学熙熙攘攘的梅莉奥拉教学楼(Meliora Hall)见过他们,这两个人的反差非常大。德西个子高高的,头发软软的,身材消瘦,肤色苍白,说起话来声音柔和,让我想起了已故的美国儿童节目主持人弗雷德·罗杰斯(Fred Rogers)。瑞安则完全不同,他的头发直挺挺地竖在头上,气色看起来更好,也更有激情。瑞安阐述自己观点的方式就像一个口才很棒的律师,而德西则会耐心引导你说出你的观点,然后对你的观点表示认同,赞扬你见解独到。如果说德西是调频FM上的古典音乐台,那么瑞安就像有线电视台。他们两人的谈话中经常使用学术缩略语,外人听来很难理解,但两人的思维总能保持同步。这个二人组实力强劲,足以成为同辈行为科学家中最具影响力的两位。正是他们,一起提出了“自我决定理论”(self-determination theory,SD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