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人与女人在性与婚姻方面有着不同的态度与看法,这是因为女人生孩子要花10个月的时间,而男人做爸爸只需花两分钟。这个简单的生物学道理,与自然选择不可阻挡的力量一道,形成了这样的民间智慧:所有雄性动物(包括男人)总是适于过性生活。男人通常不需要别人怎么劝,就会答应投入点时间在性生活上面,其结果不过是可能留下几个后代。现在的男人都是过去过性生活不太用别人劝的那些男人的儿子。对于所有雌性动物(包括女人),性生活往往导致怀孕,而怀孕则是一件既耗费时间又耗费资源的严肃事件。女人最好只在对的时间和对的人在一起时,再去承担怀孕的风险。因此女人对性生活定的标准更高,并且之前更需要别人劝。女人都小心谨慎,因为现在的女人是过去小心谨慎的那些女人的女儿。
既然我现在谈论的都是男人、女人进化来的生物偏好,而不是他们深思熟虑的观点或想法,你也许会认为我现在讲的跟理想选择不沾边,扯得太远了。其实不然,这种种偏好是表面现象,在此之下,正是风险、成本与收益的经济学逻辑关系。进化论生物学家罗伯特·特里弗斯写过一篇分析文章,题为“亲代投资与性选择”(Parental Investment and Sexual Selection),文中他第一次解释了为什么男人和女人对待性的态度如此不同。他的推理明显与经济学相关。他认为男人倾向于滥性,女人倾向于更加小心谨慎的性行为,两者都是理性的,这并非人们有意做出的选择,而是生物进化的结果。
当然了,进化过程也曾慷慨地遗留给人类头脑,以及用头脑去理解、反思、选择和拒绝进化来的生物倾向的能力。但仅在本章中,我们就已经看到有证据表明,我们在发挥头脑的这些能力时,似乎并不很成功。别忘了,在“速配”约会上,女人建议再来一场后续约会的频率差不多是男人的一半。在另外一场实验中,随便一个女人邀请男人们与她发生性关系,3/4的男人都同意了。这个实验现在非常著名。的确,这些实验对象是大学在校生,他们也许思想非常开放、无所顾忌。但随便一个男人向女学生提出发生性关系,她们则没人同意。而且这种事儿只有在电影里才会发生,该影片也一定属于某个特定的丰富多彩的流派。至少别人是这么告诉我的。
性生活的话题到此为止,下面来讨论婚姻。
在原始人生活的环境中,以下的假设不无道理:由父母共同照顾的孩子长到成年的机会,大过仅由一位家长抚养孩子。因为在单亲情况下,家长既要带孩子,又必须打猎、采集野果等,孩子发生意外的概率大大增加。因此,男女同住是进化的结果。但是那时候,男人、女人各自想从对方身上寻到哪些特性呢?既然女人需要有体力生孩子与养孩子,青春与健康很可能就是男人对她们的第一要求,“美”可谓当时的一个可靠指标。同样,我们能够想象得到,在抚养小孩的过程中,父亲最原始的角色,就是食物供给人与保护人。在男女长期交往关系中,最受欢迎的男人也许就是能力最强的猎人,或打架最厉害的人,或在建立政治联盟方面最精明的那些人。所有这些品性都可以转化为高高在上的社会地位。而在现代社会,对于社会地位,我们有一个非常可靠的指标——财富。
古时候,在非洲大草原上,我们理性的雄性祖先们想要妻子们年轻貌美,而理性的雌性祖先们则可能更想找社会地位高的男性做丈夫。男女的这两种偏好,是否也和男女对性的态度一样延续至今?民间智慧一定答“是”。在格什温的歌剧《波吉与贝丝》(Porgy and Bess)中有一首歌《夏日时光》(Summertime),歌中贝丝在安慰她的孩子,其中一句歌词就是“你的爸爸富有,你的妈妈长得漂亮”。歌词没有将两者颠倒过来,这其中是有原因的。而且你几时听说过26岁的青年男子[1]娶一位89岁的老妪,即便从女方那里继承了丰厚的遗产?
与以往相似,经济学家们都不肯只满足于民间智慧。幸运的是,现在有一个数据源能够解决所有(或近乎所有)对这件事的争议——网恋成功率。经济学家们一直在努力研究网恋,其用心程度和他们研究“速配”约会时差不多。他们发现:男性若在网络约会广告中称自己收入高,则能吸引来许多回复。对于女性,整个情形则倒过来了:女性如果在网络约会广告中称自己收入高,还不如称自己收入一般,反而能收到较多的回复。这是官方统计:有钱的男人能刺激性欲,有钱的女人削弱性欲。
也许你认为网络约会回复数据算不上真正的心灵之窗。你也许是正确的,但我们还有其他的证据来源。如果事情就像乔治·格什温、进化论生物学家们,以及网恋者所说的或所表明的那样,女人对嫁个有钱人尤为感兴趣,那么我们则有理由推测,在有钱的男人集中的地方,应该能找到大量的女人,而这样的地方就是各个城市。既然男人们对娶一个很能赚钱的老婆兴趣没那么大,城市中好的婚姻前景对男人的吸引力也不像对女人那么强大。随着房租涨价,在那些没有一技之长的人中,男的会比女的先放弃城市,搬到农村去,或者有些男的一开始就没有想过要进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