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选
  • 会员

第8章 失业的发明

2020年7月14日  来源:卧底经济学 作者:[英]蒂姆·哈福德 提供人:frame99......

“一般人不会一天24小时工作,除非是被逼无奈。如果人们愿意的话,会有许多工作可做。”

——亨利·福特(Henry Ford),1931年3月1

失业为何让人百思不得其解?

这是经济学的最基本的问题之一。不过如果使用经济学最基本的概念之一——“供给和需求”——来解释的话却没那么简单。从理论上讲,如果企业想要更多的工人,他们应该提高工资。如果他们想要更少的工人,他们应该降低工资。如果失业者希望得到工作,他们应该能接受较低的工资。如果他们仍然失业,那一定是因为他们已经决定宁愿什么也不做,也不愿意拿低工资。如果遵循这一逻辑,经济衰退将只是悠长的假期——失业者不满意企业愿意支付的工资,然后他们宁愿选择休假,并且等待工资上升到一个可接受的水平后再继续工作。

一些更坚定的古典经济学家似乎接受这个说法。但这个观点很难站得住脚。一方面,我们知道工资往往不会在经济衰退期间下跌:公司将解雇一些人,并维持其他员工的工资水平不变。因此很多失业者对此极为不满。如果认真地把心理学研究引入到幸福和经济范畴当中,你会发现钱本身对人们生活的满意度影响甚微,但是否保有一份工作则是更为重要的考量因素。所以我们很难相信员工会辞职是因为他们对报酬不满。

但是,如果真的想要找到证据证明,简单的供给与需求的故事遗漏了什么,那就让我给你讲个亨利·福特的故事吧——他就是“发明”失业的人。

“发明”失业?难道不是发明工厂生产线,或是福特T型车吗?

也包括那些——好吧,这是一种夸张的说法。但它有着真理的内核。故事开始于1914年,亨利·福特,福特汽车公司的创始人和大股东,引入新的一天5美元的最低工资标准——这个水平是以前工资的两倍以上——同时将一天9个小时减为8小时工作制。结果,每天有成千上万的人冒着底特律的严寒涌向福特工厂,希望能找到一份工作。终于有一天发生了暴动,警察为了驱散人群甚至动用了高压水枪。人们湿透的衣服在远低于零度的环境下几乎瞬间冻结,然而等到衣服干了或者换完衣服后他们又继续回来在工厂外排队。

应该说,新的工资标准并不适用于每一个人:在6个月的试用期内,如果职工没有达到福特的家长式团队的要求就会被辞退;女性也被排除在外,这在当时并不意外,同时福特公司告知《纽约时报》,任何一位身为户主的女性员工都可以得到每天5美元的工资。尽管存在种种问题,多数的福特职工还是得到了5美元的工资标准。这在当时是个惊人之举。2

可不是。他一定是非常想招到好工人对不对?

事实并非如此。这当然是供给与需求理论所导致的结果,但只有很难招募到合适的人才,福特的工资上涨才有意义。我们可以想象,在底特律快速扩张的汽车行业中,竞争者哄抬工资——劳动力市场日益红火,工资在短时间急剧上涨。但现实情况并非如此。当时,底特律的劳动力市场并不火热,经济正处于衰退中。在亨利·福特实施5美元工资前两年,该地区需要被救济的穷人数量几乎翻了两番。

因此福特并非为了用高工资击败他的竞争对手,他的竞争对手也不需要立即出价高于他:一位乐观的竞争对手告诉《底特律新闻》(Detroit News):“福特工厂只能解决这么多就业,之后的其他人必须在现行工资标准下去其他工厂求职。”换句话说,福特聘请够想要的工人后,他的竞争对手依然将能够以市场工资水平雇用其他工人,而这一工资水平甚至比福特给出的一半还要低。

我们可以看到,福特汽车并不想鼓励更多的申请者,实际上他还阻止了很多申请者——这并不奇怪,当有过多申请者时,工厂门口就会出现骚乱。当来自全国各地的工人云集底特律希望在福特工厂工作时,公司宣布,它不会雇用外地工人。福特公司还拒绝了几家向工人收取费用并代为投递申请的中介公司。

而且这并不是因为福特只想雇用技能出众的工人:毕竟,他已经系统性地逐步解雇了工厂中高度熟练的工匠。5年前,三分之二的福特的员工都是熟练技工,工厂更像是各自独立的作坊集合,每个人负责将其他厂商生产的各种零件进行精心加工,组装成为真正的手工制作的车辆。但当他引入5美元工资后,福特一扫此前的工艺,以高度自动化的方式实现了单一类型的汽车制造:T型车诞生。员工增加了30多倍,而产量的增加也大致相当。福特新的汽车生产系统需要大量的半熟练工从事重复性任务。他需要驯服的工人像机器一样一遍又一遍重复被安排做的事情。(一名工人抱怨说,工作单调得他快疯了:“如果再安装86号螺母86天,我将变成庞蒂亚克精神病院的第86号神经病。”)公司最不需要的就是生产T型车时代之前的熟练通才,尽管他们兼具经验和想法,这这样的工人已经不符合当时的需要了。

总之,这一切都显示劳动力市场没有那么火爆,当然,这也不是福特给付高标准工资的原因。

嗯。也许福特想要获得慈善家的名声?

这是另一种似是而非的冠冕堂皇的理论。他毕竟是个有钱人,5美元工资让他名声大噪——福特在之后的几个月内频频登上《纽约时报》的头版。

但有几个理由对这种解释提出质疑。尽管5美元工资发布于底特律当地的媒体上,公司并没有大肆宣扬,而且国内和国际社会的关注似乎来得很突然。当时福特的公司刚刚进入全盛时期,如果真的想投身慈善事业,这相当于比尔·盖茨在1985年左右就将目光投向全球贫困问题,而不是在微软真正确立了软件巨头的地位之后。鉴于5美元工资出现在福特的职业生涯早期,这笔善款可不小:加薪大约占了公司盈利的一半。亨利·福特并非福特的唯一股东,他仅仅是大股东。如果他真的决定将一半的公司盈利投入这个巨大的自我吹捧项目中,他可能会被小股东们起诉。(这种事的确发生过,道奇兄弟就曾经把他告上了法庭,不过是在多年之后了。)总之,如果福特真的想成为慈善家,可能会在事业有成之后,也会更多地进行宣传,而且会用自己的钱而不是公司的资源。

最具说服力的证据是,福特本人一再声称,他的5美元工资目的不在慈善,而是为了赚钱。这是个奇怪的声明,同时抹杀了他社会改良家的名声。相反,福特称5美元工资为“我们做过削减成本的最佳举措之一”。

失业

如涉及版权,请著作权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或支付费用事宜。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