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选
  • 会员
哲学+人类生命学-----前言-什么是人类生命-人生的活动-人生的变化-人生时空洞理论-初步认识与理解时空洞-人生与时空洞的基本关系-人生多元理论-人生实用理论-人生机运理论-一加一等于几-回答几个生活问题-人生时空洞理论与养生-第四节怎样运用人生时空洞理论-自然性与社会性-自然生命与社会生命-自然性与社会性的平衡-自然生命与社会生命的和谐+黑格尔:什么是“哲学”?-哲学家康德:我是一个天生的求知者-邓晓芒:中西方不同的人格结构-哲学思维和科学思维的区别-从“斗争哲学”向“和谐哲学”的转化-对话孙利平:哲学,真的无用吗?-文化的三个层次-中国的主流文化-探寻中西方哲学的秘密-科学观念的创造者一定是半个哲学家-怎么提高哲学能力?-这十大哲学思想经典,你都知道吗?-哲学究竟是什么?对哲学迷惑的你赶紧来看看-哲学家只要能解决——存在和情绪,就能解决人类的大多数疑惑-没有哲学的人类文明会是什么样?恍然大悟-深度解析自由主义的个人“自由意志”-深度解析自由主义的个人“自由意志”(下)-人人都该懂的哲学-序 言: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哲学问题-问题1 身体与心灵:什么才是人的本质-经验机器:人类真正追求的是什么-欺骗论证:身体与心灵是同一的吗-反驳欺骗论证:同一者的不可分辨性原则-二元论:心灵脱离于身体而存在-思维拓展:人与外在世界的互动-反驳二元论:范畴错误与心身互动问题+问题2:自由意志:什么情况下人应该为自己的行为负责-道德责任:自由意志的重要性-决定论:能否选择其他行为-自发自由:能否做想做的事-自律:能否摆脱运气的操控-道德主体:人是否应为自己的行为负责+问题3:同一性:什么使你与之前的自己仍是同一个人-心理层面的连续性-物理身体的连续性-个体同一性难题-死亡对个体的影响+问题4:道德哲学:什么是真正道德的行为-功利主义:追求人类幸福最大化-美德理论:道德存在两难困境-物种主义:差别对待其他物种-间接功利主义:对选择进行计算-功利主义与义务论的局限-特殊主义:质疑道德理论-元伦理学:不存在普遍的道德事实+问题5:政治哲学:什么是国家的正当性理由-自然状态:建立国家是否非理性-后自然状态:“同意”论证和“得到好处”论证-无知之幕:政府应如何确保正义与公平-所有权:政府能否对私人财物再分配-税收:政府能否对个人财产征税-自由原则:政府是否有权干涉个人的行为+问题6:大脑与意识:人的意识是什么-心脑同一论:意识是脑神经系统的运动-取消物理主义:舍弃旧有术语-功能主义:意识是复杂的功能-人的自我意识是什么+问题7:知识论:知识是什么-知识的充分必要条件-挑战知识的必要条件-挑战知识的充分条件-“知道”与“相信”的转化+问题8:怀疑论:怀疑的界限是什么-黑天鹅故事:对归纳推理的怀疑-归纳推理的合理性-证据与结论间必然存在逻辑断层-内部怀疑论与外部怀疑论-所有知识都建立在概念之上+问题9:上帝证明:如何证明上帝存在-设计论证明:上帝是宇宙的设计者-宇宙论证明:上帝是宇宙根本的原因-本体论证明:上帝必然存在-道德证明:上帝存在面临道德困境+问题10:艺术哲学:艺术的意义是什么-艺术作品评判:宽容原则-艺术鉴赏:审美无关利害-艺术鉴赏的几个问题:从对艺术的表达到赝品-艺术的审美价值:美与爱+结语:如何探寻生命的意义-生命的意义是什么-不朽、死亡与乏味-永生者的噩梦-幸运与不幸-人人都该懂的哲学——致谢-序言: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哲学问题-结语:如何探寻生命的意义+坤鹏论:为什么哲学与修辞学如此对立不容(上)-坤鹏论:为什么哲学与修辞学如此对立不容(中)-坤鹏论:为什么哲学与修辞学如此对立不容(下)

思维拓展:人与外在世界的互动

2020年7月19日 字数:2422 来源:人人都该懂的哲学 作者:【英】彼得·卡夫 提供人:heidong86......

思维拓展

人与外在世界的互动

感知能力:看见鸭子还是兔子

无论把这幅图看作鸭子还是兔子,它的线条都没有发生任何变化。也就是说,人们看到的内容并不仅仅取决于外界的信息。

图1-1

活动:喂养企鹅还是毒害企鹅

当把花生撒向企鹅的方向,是什么决定了我的行为?这个行为能被称作“喂养企鹅”吗?还是应该被称作“毒害企鹅”?又或者我只是在扔掉不想要的花生?严格地说,我只不过是摆动手臂,并且手指没有合拢而已。可见,人们行为的评价不仅取决于它对外在世界所造成的影响,还取决于人们的意图、思虑、动机等。然而,这些心理状态是否像笛卡尔所说的那样,源自非物质性的心灵呢?

图1-2

因此,按照这个观点来看,心灵和身体属于两个完全不同的范畴,它们有着“真实的区别”,或者说,在现实之中可以将它们区分开来。

心灵不是可以在空间中存在的物体,鹅卵石也不是有意识的物体。按照笛卡尔的观点,鹅卵石没有意识并非偶然,因为所有的自然物体与心灵都是完全对立的。大脑也是一种自然物体,因此它也必然不同于心灵,不具有意识,即便它能够引发意识的产生。大脑与意识的关系就相当于“贝尔和廷克斯是同一个人”与“贝尔导致廷克斯产生了变化”的关系,二者是截然不同的。

进一步说,笛卡尔认为心灵在本质上具有意识,这也就是说心灵不能脱离意识而独立存在。或许他相信,即便在熟睡或昏迷的时候,人们仍然具有意识,就像是在做梦,只不过人醒来后通常忘记了这些经验感受。

吉尔伯特·赖尔(Gilbert Ryle)是20世纪牛津大学的一位哲学家,他深受维特根斯坦影响,并提出了“范畴错误”(category mistake)的说法。他认为,笛卡尔在利用物理属性去理解心灵时就犯了范畴错误。他批评笛卡尔把心灵看作一个实体,抑或一个不具有任何物理属性的东西,认为这只不过是一种范畴错误。于是,赖尔戏谑地把笛卡尔眼中的心灵称作“机器中的幽灵”(ghost in the machine)。

按照赖尔的看法,心灵什么都不是。的确,我们常常把身体与心灵放在一起讨论,仿佛能够将二者区分开来。我们甚至更倾向于把心灵而非身体视作决定自身的关键因素,虽然只有拥有肉体才能拥有心灵。可见,语言的确能让我们产生误解。按照维特根斯坦的说法,语言能够蛊惑人心,而哲学是一场战斗,它反对将语言作为手段来使人们的理智入魔。

我们再以平均意义上的屠夫为例,说一下范畴错误的问题。假设屠夫平均每人养育了1.7个孩子,但每个真实屠夫养育孩子的数量显然不可能是1.7,要么他们的孩子的数量是整数,要么他们压根就没有生孩子。此时,平均意义上的屠夫具有的这个属性,即养育1.7个孩子,而真实屠夫并不具有,那我们能否因此就说平均意义上的屠夫是一种特殊的屠夫类型呢?这种结论显然是很荒谬的,因为与有血有肉的真实屠夫相比,平均意义上的屠夫不具有任何物质属性。或者说,平均意义上的屠夫不过是一种基于真实屠夫的“逻辑建构”(logical construction)。

同样,心灵具有一些属性,大脑和身体的确并不具备,那么,心灵是否可能也不过是一种逻辑建构呢,它是否只是人们用来描述身体和行为的另一种方式呢?这个问题,我们到第6章中再具体展开来讲。现在,继续正面反对笛卡尔的二元论。

在笛卡尔看来,心灵能够与身体联系起来不过是出于偶然,不过是出于上帝的恩赐。但如果心灵与身体这两种截然不同的实体能联结在一起的话,那么按照相同的理解方式,心灵和花朵也能联结在一起,心灵和计算机、沙发等都能联结在一起。当然,花朵、计算机和沙发都无法表现出它们与心灵相联之后的感觉和想法,不过也有可能是因为它们比较隐忍,不愿表现出自己的想法而已。

以上荒谬的假设都符合笛卡尔的思路,因此,若要接受笛卡尔的二元论,我们就不得不克服这些疑虑。但是,即便接受了笛卡尔所说的上帝的恩赐,即便不考虑这些荒谬的假设,笛卡尔的理论仍然存在问题。

现在,我们都是以科学的视角观察世界,看待所有自然物体,比如金属、果酱等。除此之外,神经学家已经能够告诉我们,当人们进行感知、想象或思考活动的时候,大脑中的哪块区域会被激活。这并不是说大脑发挥着和心灵同样的作用,而是说,正是因为有了大脑活动,才引发了人们的感知、想象和思考。到现在,我们已经拥有了太多讨论自然世界的知识,比如物理学、化学等,但我们仍然对心灵一无所知,即便去追问心理学家、心理分析师、临床治疗师等专家,他们也不能告诉我们任何相关的知识。

除此之外,即便我们把所有这些问题都放在一边,可这两种截然不同的实体,即心灵与身体究竟是如何互动、如何沟通的呢?心灵这个不占据空间、没有形体的实体,究竟是如何引起大脑的电化学运动,并最终让人们竖起大拇指,抑或通过震动声带发出各种各样具有含义的声音的呢?

毫无疑问,心身互动问题给笛卡尔及其后续的哲学家带来了难题。牧师马勒伯朗士(Malebranche)深受笛卡尔影响,为了解决这个难题,他最终选择了以偶因论(Occasionalism)来对其进行解释。他认为,在你想抬起胳膊的时候,你的胳膊碰巧抬了起来,而这两者的协调一致则源于上帝的干预。因为既然上帝和心灵一样不占据物理空间,不会死亡,并且全知全能,那么他就可以让任何事情发生。

但是,这种理解又导致了新的道德难题:如果我想抬起手,并拿刀刺向恺撒,而只有上帝进行干预,刺杀动作才能完成,那么,上帝最起码也是刺杀恺撒的帮凶吧?不过,在笛卡尔的形而上学框架之内,马勒伯朗士的观点或许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荒谬。他只不过想要说明,心身互动问题的解决最终还要落脚于物理世界,而他个人则选择了一个神居住的物理世界。

如果两个物体能够互动,往往需要两者至少具有某些相同的属性才行,比如两者都要占据空间。虽然心灵和身体都具有时间属性,但在其他方面,这两者有太多本质性的差异。不过,我们也不能忘了,在物理世界中,地心引力和苹果也有很大的差异,但地心引力仍然可以成为苹果掉落到地上的原因;电流和轮子有很大的差异,但电流仍然可以成为轮子旋转的原因。趁此机会,我们再来介绍一下大卫·休谟(David Hume),他可是被博斯韦尔(Boswell)称为“伟大的异教徒”的一位思想家。

如他自己所述,休谟的第一本著作就像“在出版社死而复生”,不过如今,休谟已经在世界上拥有很高的声望了。笛卡尔的“理性主义”(rationalism)试图通过纯粹的理性推理,寻找世界的根基;与之不同,休谟的“经验主义”(empiricism)则试图根据对世界的经验感受,来寻求所有知识。那么,休谟是如何解决笛卡尔面对的难题的呢?

休谟的策略是,把所有注意力都放在经验感受这里。他认为,对于“一个事件是另一个事件的原因”,我们所有的经验感受不过是“先发生了一个事件,随后又发生了另一个事件”。比如,挤压牙膏管,牙膏冒了出来;按照休谟的分析,前者是后者的原因,不过是前者发生在先,后者发生在后。但不管怎么说,休谟的观点起码可以帮助我们开始质疑,原因与结果之间是否一定要有某些必要的相似性。

身体 / 心灵 / 二元论

如涉及版权,请著作权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或支付费用事宜。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