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选
  • 会员

反驳二元论:范畴错误与心身互动问题

2020年7月19日  来源:人人都该懂的哲学 作者:【英】彼得·卡夫 提供人:heidong86......

或许,心身互动问题不足以对笛卡尔的二元论构成根本性的威胁,但如何以二元论的视角来理解人们的行动,却依然是个难题。似乎人们的所有行动都涉及一定的心理事件;与之相反,身体变化,如肾功能的变化则不涉及任何心理事件,它并不受主体直接控制。二元论的观点是,我想吃早餐,于是我决定打开冰箱;做出这个决定是一个心理事件,是我的意志或意愿,它导致了相应的神经细胞运动,最终由我的身体肌肉带我走向冰箱。

但这里存在一个问题:假如意志也被视为一个行动,那么按照这种逻辑,意志行动同样需要一个相关的心理事件;于是,我们只能再次诉诸决定这个意志行动的另一个意志行动,这就陷入了无穷倒退、没有尽头的困境。

或许你会质疑,为什么要认为人的每个行为背后都预设了一个在先的心理活动?反观我们的日常生活,比如做早餐、躲雨、读书,它们都涉及意志行动吗?有多少行为涉及了意志行动?“嗯,”有人可能会答道,“意志行动通常都属于潜意识。”但这个答案可不是笛卡尔式的回答,因为根据上文可知,笛卡尔的理论体系里不能容忍潜意识。而且,如果无法解释清楚这些潜意识是如何产生的,这一回答就同样说服力不够。

无论如何,我们都可以任意活动自己的脚趾,或者主动出门慢跑,甚至决定躺在床上一动不动,等慢跑的念头慢慢消逝。因此,必然存在着不同类型的心理活动,比如,“完全不受自己控制的腿抽筋”与“故意抖腿”背后的心理活动肯定就不尽相同。“故意”“决定”“意图”,这些都值得我们进行研究。但要注意,讨论这些问题的时候千万不要陷入范畴错误。

假设某人的腿摔伤后打了石膏,现在拆了石膏,要重新学习走路。她尝试着挪动自己的腿,却不小心扭伤了。针对这个例子,有人就误以为“尝试”“不小心扭伤”等行为背后也存在着某种心理活动,认为无论何时,只要有行动的意图,这种心理活动就存在。但这种说法并没有很好的理由作为支撑。

当我们故意地、有意地、有目的地做一件事情时,我们就要为这个行为负责,要给出如此行动的理由。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任何行动背后都有一个发生在先的心理活动。毋庸置疑,每个行动都会引起大脑里的神经活动,但我们绝对不能在“神经活动产生的感觉”和“神经活动”之间画上等号。下面,让我们再回过来看看笛卡尔的二元论。

邂逅哲学大师

近代的哲学家们

理性主义者

笛卡尔强调理性是获得知识的方式,我们拥有的理念是先验的。在大学的课程中,常把他称为“理性主义者”,与“经验主义者”形成对比。但实际上,这种区分是非常粗浅的,哲学家们并不能被轻易地分门别类。

斯宾诺莎(1632—1677):生于荷兰阿姆斯特丹,认为现实具有理性的必然性,幸福生活取决于理性。他认为上帝与自然同一,提倡容忍;也正因如此,他被逐出了犹太教的教会。后来,他一直以磨镜片为生,有人视他为上帝的忠实信徒,有人则视他为无神论者。

莱布尼茨(1646—1716):德国哲学家和数学家。与斯宾诺莎不同,他曾参与外交事务,誉满世界。作为汉诺威皇家图书馆管理员,他在汉诺威市的黑水逗留了多年。他和牛顿分别独立发明了微积分,他热衷于实验,却认为世界由非物质性的单子组成。伏尔泰曾经嘲笑他竟然把这个世界视为“可能存在的最好的世界”。

经验主义者

与理性主义者不同,有些哲学家特别强调经验感受和经验观察。

弗兰西斯·培根(1561—1626):持有经验主义的立场。他曾是英格兰的首席检察官,为了试验雪在肉类储存时起到的作用而受凉,最终因感染肺炎而去世。

约翰·洛克(John Locke, 1632—1704)和大卫·休谟(1711—1776):在牛顿取得的科学成就的鼓舞下,这两位哲学家成了经验主义的代表人物。洛克认为,自己的哲学研究根本无法与牛顿的相提并论;卓越的苏格兰启蒙思想家休谟则是想在心理学方面模仿牛顿。

乔治·贝克莱(1685—1753):他曾担任过克洛因教区的主教。他认为,现实世界由灵魂以及灵魂的“观念”构成。他的唯心主义(Idealism)观点可以被总结为“存在就是被感知”,值得一提的是,唯心主义的词源是观念(idea),而非理想的(ideal)。令人惊讶的是,贝克莱竟然赞成焦油水能够治愈很多疾病的观点。对此,心理分析师或许可以大显身手了。

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的综合

伊曼努尔·康德(Immanuel Kant, 1724—1804):可与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比肩的伟大哲学家之一。通过阅读休谟的著作,他从独断论的迷梦中惊醒,综合了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的理论。他还分析过笑话,但他的笑话和分析都说明他的幽默感实在是太差了。

虽然笛卡尔的二元论想要解释清楚,人类的特殊性究竟是什么,但它还得面对一个至关重要的批评,矛盾的是,这个批评就来自笛卡尔本人。他说,考虑到我,即心灵与身体之间的关系,我不仅住在我的身体里,就像一个舵手住在他的船上一样,我还和它非常紧密地联结在一起。与其说这个观点属于二元论的立场,不如说它更强调了人类作为整体的统一性。我们总是能够不假思索地知道手指的位置(幻肢除外),知道我们想要喝水,知道我们的脚有没有被踩到。我们并不会刻意去了解这些,并不像舵手需要刻意了解自己的船。但要注意的是,“感觉到口渴”与“理性上知道自己处于脱水状态”是截然不同的两回事。

笛卡尔自己也认为,心灵与整个身体紧密关联在一起,但他最终还是回到了自己的二元论立场。他解释说,心灵与身体的交互发生在一个特定的地点,也就是大脑中的“松果腺”(pineal gland)。关于这一点,我们其实没有充分的理由相信他,而且即便他所言属实,这种解释也并没有起到任何帮助,心灵与身体的问题仍然是一个谜团。这种解释仍然不能帮助我们理解独立的、不具有物质属性的心灵是究竟如何闯进了一个物质世界,但自然科学却可以把这个物质世界解释得十分清楚。

关于人的存在的讨论就到此为止了。根据以上讨论,我们将转向自由意志的问题。对包括笛卡尔在内的许多哲学家而言,他们都想要相信:正是由于能够自由行动,人类才与众不同。那么,什么是自由的行动,什么是行动的自由呢?

要点总结

1.“他心知”问题:即便可以相信他人的身体存在,虽然这也是可以怀疑的,但我有什么理由相信他人的身体里还存在着心灵呢?

2.“我思故我在”:即便可以怀疑外在世界的存在,但人也不能怀疑自己的存在。

3.“不可分辨者的同一性原则”:假如两个看似不同的事物拥有所有相同的属性,那它们就是同一个事物。

4.“同一者的不可分辨性原则”:如果两个事物是同一的,那它们就拥有无法分辨、完全相同的属性。

5.二元论:身体和心灵(自我)是相互独立而存在的。

身体 / 心灵 / 二元论

如涉及版权,请著作权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或支付费用事宜。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