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选
  • 会员
工作方法-麦肯锡思维与工作法-麦肯锡思维与工作法——前言 PREFACE+第一章 发现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关键-让思维像树枝一样伸展开去-“橡皮泥思维”,和问题一起变化-思维剥洋葱,对问题先分解再解决-二八法则与四象限法则-转换思路,寻找替代方案+第二章 分析准确,问题就解决了一半-简化思维的奥卡姆剃刀法则-问题是什么为什么会这样-SCQA架构,从发现问题到设定课题-“刨根问底”的5W2H分析法-SWOT分析法与波特五力+第三章 创造性思维,走出思维定式的桎梏-创造性思维的敌人——思维定式-试着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用假设突破思维定式-预言与多重假设-创新性思维是如何产生的-类比和思维移植+第四章 批判性思维,不做轻率鲁莽的思考者-不要太相信你的直觉-强迫症,严重的惯性思维-相关性不代表因果性-转换视角,换位思考-思维不要盲从,努力与大众保持距离-通过联想让思维跳跃起来+第五章 把精力放在“做正确的事”上面-只有一件事是“正确”的-重要的少数和不重要的多数-做事的秘诀首先是次序的排列-选择之后的执行如何保证效率+第六章 有效的沟通意味着有效的工作-确信协调最终要得到何种结果-结论先行,次序表达-组织好信息再表达-造成协调无效的根本原因-用沟通了解客户的“期望值”-第七章 执行力,想到的就要做到-给执行设置“Deadline”-培育具有创造性的执行力-借口是执行的敌人-高效执行是怎样炼成的-培养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保证团队有效率地开展工作+第八章 麦肯锡时间管理,用最少精力取得最大成果-优化工作日程,化繁为简-规划时间的时候要围绕着核心目标-做好时间规划的重要性-人为制造的忙碌有多少-理清时间管理中的问题-神奇的公式:U=EV/ID+第九章 检查并堵住工作中的漏洞-专家说的未必是对的-没有事实做支撑是不可信的-让人麻痹的思维惰性-影响逻辑的病毒——偏见-无法理解的从众思维-全面了解思考过程的逻辑漏洞+附录 麦肯锡的员工培训体系-提高工作效率的十六个技巧-麦肯锡团队的“头脑风暴”

给执行设置“Deadline”

2020年7月20日 字数:1907 来源:麦肯锡思维与工作法 作者:北野健一 提供人:heidong86......

心理学领域有一个“最后通牒效应”的说法,这是专门为从不给自己规划好时间的人准备的名词。不少人在紧急任务面前应对的态度还好,而对于那些不需要马上完成的任务,人们总是习惯于一再向后拖延,总是要在面临最后期限的时候才急急忙忙地去完成。

麦肯锡的咨询人员对于客户们提出的这种现象已经屡见不鲜。麦肯锡咨询人员告诉我们,首先不必对“拖延症”感到恐慌,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有拖拉的倾向,如果不是上级要求限期完成,人们就可能把完成任务的时间无限地滞后。事情如果能拖,人就总是不愿意去做,而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例如,条件不允许或期限临近,原本没有干劲的人们却基本上都能在最后关头完成任务,这就归功于“最后通牒效应”。

对于企业员工而言,经常会有这样的感受:任务并非不能完成,而是他们自己不愿意去完成,这种情况就是拖延心理在作祟。拖延毫无疑问是一个糟糕的习惯,容易让人陷入焦虑和内疚中去,这是一种潜移默化的自我折磨。对时间管理无能的人容易产生这样的误解,以为他们在时间给予的重压下执行任务将表现得更为出色。他们认为把事情推迟到最后时刻去做有助于激发自己的潜能,只有当截止日期来临时,他们才能打起十二分的精神,斗志才会更加昂扬,工作才能够更加高效,而这样的想法属于自欺欺人,麦肯锡的研究人员经过调查称,在巨大的时间压力之下,人们的执行能力只会比以前更加糟糕。

面对令人头痛的“最后期限”,广大商业人士可以利用“最后通牒效应”,通过给自己设定最后时间节点的方式提高自己的执行力。在完成任务之前,我们便应该制订合理又带有一定挑战性的目标和计划,对自身可以支配的时间进行管理,为自己的执行设下“deadline”,强迫自己在自我限定的时间内把手头的工作做完。也就是说,提前给自己人为下达一个“最后通牒”,从而避免到了最后关头手忙脚乱地赶时间,结果导致任务无法完成,工作的质量也大受影响。

曾在麦肯锡公司担任中层领导的弗瓦尔·勒布朗在他的时间管理读本《现在就做》一书中写道:“人们拖拉的主要原因是恐惧。”这句话一语道破了拖延者头脑中长期存在的一个误区。拖延者宁愿被他人认为是由于没有尽到最大努力导致事情无法办妥,也不愿被认为是能力不足而无法做事。缺少执行力的人并非人们通常所想的那样缺乏上进心;相反,他们中的许多人存在完美主义倾向。正是由于这些人过于在意他人的看法,所以他们总是担心自己工作的成果倘若没有尽善尽美,他人就对自己颇有微词。正是这些不正确的观念,引发了那些缺乏执行能力的人在“最后通牒”到来时产生不良的情绪。

麦肯锡的研究人员建议缺乏执行力的人们:只要自己能认识到上述的问题和症结,平时工作当中有意识地避开那些无谓的担忧,就能在很大程度上减少“最后通牒”带给自身的压力和担忧。去除恐惧的最佳方法就是无所畏惧地迎难而上,对于缺乏行动力的人来说,尽早开始动工,用最快的速度完成任务,才能彻底摆脱“最后通牒”带来的心理困境。

许多时候,人们手头的工作并没有给他们带来非常大的压力,没有那道“最后通牒效应”的标准,人们就容易缺乏处理事务的紧迫感。大人和孩子们都是如此。英国曾有一家教育研究机构做过如下的实验:研究人员让一个班级的小学生们阅读一篇五百个单词的文章,在没有规定完成时间的情况下,全班用了超过八分钟的时间才阅读完毕。之后,研究人员又规定小学生们必须在五分钟内读完一篇相同长度的文章,最后全班在五分钟之内就全部读完了。这个实验能够使我们明显地看出“最后通牒效应”对人产生的激励和促进作用。

麦肯锡的咨询人员曾经搜集到这样一则案例:米纳亚小姐是某企业的市场活动主管,专门负责该公司旗下产品的促销活动。她对时间的安排和掌控能力不佳,经常把工作磨蹭到最后时刻才加班加点地完成。一次,上层给了米纳亚五天时间来筹备一场促销活动,前四天她迟迟心不在焉,完全没有要着手去做的意思,而到了第五天“deadline”将近,她像疯了一样联络商场、备货、聘用促销员,把自己弄得手忙脚乱、焦头烂额,到了活动开始之前,她才勉强完成了所有的准备活动。这时,她已经累得连翻身的力气也没有了。

因为对时间缺乏控制能力,让米纳亚在面临“最后通牒效应”时不得不加快行动步伐,加班时候超负荷的工作量让米纳亚的身体健康亮起了红灯,在精神上也是个不小的折磨。第五天,米纳亚不得不在很短的时间内迅速做出计划并且付诸行动,在整个过程中还要应对各种突发事件,如此的快节奏和高强度,不仅增加了她工作出差错的风险,也对她自己的事业前途百害而无一利。

时间缺乏掌控力的人不仅无法等来他们期盼的“奇迹”,相反,他们在工作中总是麻烦缠身。为了避免这种有失专业性的行为,你对自己分内工作,即使没有外来的时间压迫,也一定要为自己规定一个“最后通牒”。必须要明白,如果你的工作任务不能在最后期限内完成,承担的后果要比积极按时完工付出的代价要大得多,甚至会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

立刻开始行动吧,不要把时间和主动权耗尽再后悔不已。从现在起,为自己该做的工作设置一个“最后通牒”,像处理军政要务一样把工作保质保量地完成,给执行设置“deadline”,你会发现任务原本没有那么难以完成,只是之前没有好好把时间利用起来而已。

执行力 / 执行 / 最后通牒效应

如涉及版权,请著作权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或支付费用事宜。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