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选
  • 会员

我们为何居住在距太阳第三远的岩石上?

2020年6月3日  来源:万物起源 作者:《新科学家》 提供人:zhongzhi83......

看看太阳系的八颗行星,你很难从中看出某种家族相似性。然而,太阳系起源的故事表明,它们是由相同的原材料造出来的。

你还可能认为,这些天体毫无章法地分散在太阳系中。但如果移动今天太阳系的任何一个组成部分,或者尝试添加什么东西,整个结构将会轰然坍塌。

这种精致的结构究竟是怎么产生的呢?故事始于46亿年前,当时,银河的一湾静水中正在酝酿着某种东西。弥漫在所有星系之间的缥缈之物(氢气、氦气,以及少量尘埃)已经开始凝结。有一团云因无法抵抗自身的引力发生了坍缩。在随之产生的热和混乱中,一颗恒星诞生了,这就是我们的太阳。

生于一颗垂死的恒星

我们不知道是什么开启了这个过程。也许是冲击波——来自附近一颗恒星爆发时的死亡阵痛。但这并不是特别罕见的事件。大约80亿年前,银河系诞生,此后这类事件发生了无数次,至今仍在银河系中离我们很远的地方上演。

太阳形成的时候吞噬了云团中大约99.8%的物质。零星的残余被引力塑造成一个扁平的圆盘,环绕着这颗新生的恒星。这一原行星盘的尘埃颗粒在环绕太阳运行的同时相互碰撞,逐渐凝聚成越来越大的天体,即所谓的星子。

一旦直径扩展至约1公里,这些星子的引力就足以开始拖动周围的物质(包括其他星子),这个你拉我逃的过程最终导致行星的形成。

这个过程如何发展取决于星子与太阳的距离。圆盘最内侧的区域非常热,这意味着只有高熔点的金属和矿物才能以固态形式存在。因此,这一区域的星子只能生长到那么大,结果产生了内太阳系的四颗小岩质行星:水星、金星、地球和火星。

气体和冰

向外越过甲烷和水也以固态存在的“冰线”,这种限制就不存在了。行星在这里可以长得很大,足以开始聚集氢和其他气体的分子。木星和土星这两颗气态巨行星就是这样形成的。若是再向外一些,在更寒冷的地方,还有天王星和海王星这两颗冰巨星。

目前为止还很简单。但如果究其细节,这个模型就会变得非常模糊。没有人真的知道小石砾是如何凝聚成直径几千公里的星体的。这么小的物体会被周围的气体推来搡去,来不及粘在一起就盘旋着落入了太阳。也许是局部湍流形成了压力较低的旋涡,使岩石可以在其中聚集和凝固。

类似的问题也困扰着气态巨行星。我们可以用在其他行星系统中看到的“热木星”来说明这些行星被弹向太阳的危险。这些“热木星”的体积与我们的木星大致相同,但距离其环绕的恒星非常近,同地球和太阳间的距离差不多,或是更近一些。倘若早期太阳系发生过类似的事情,地球和其他内行星可能会被一并掷出。

太阳诞生数亿年之后,外太阳系似乎的确发生过一次剧变。模型表明,气态巨行星彼此距离更近了。然后发生了一些事情,使这种安排变得不再稳定,并把行星掷到现在的位置。但从那时起,组成太阳系的天体达成了一种宁静而微妙的平衡。

太阳系当然并不仅仅包含太阳和行星。火星与木星之间有一条被称为“小行星带”的碎石带。也许是受到木星的引力影响,这一圈原行星材料没能凝聚起来。这条小行星带主要由岩石组成,但的确包含四个相当大的天体,即谷神星、灶神星、智神星和健神星,它们的质量加起来占了这条小行星带总质量的大约一半。

很多卫星

太阳系也充满了卫星,到目前为止已有180多颗被命名。只有三颗在内太阳系:我们的月亮以及环绕火星的两颗。其余卫星则围绕着气态巨行星和冰巨星运转。人们认为,大多数卫星要么是吸积盘的残余,要么是被行星引力俘获的路过的小行星。土星和海王星的环也可能是生成太阳系的物质残余,其起源并不明确。

冰巨星以外是柯伊伯带,由大约10万个冰体(包括之前的行星冥王星及其卫星卡戎)组成的寒冷区域。这些天体也是太阳系形成过程中的遗留物。柯伊伯带非常大,从海王星轨道——距太阳30个天文单位,也就是30倍的日地距离——外侧延伸至距太阳50个天文单位。

但这仍然没有抵达太阳系的边缘。再往外是奥尔特云,这是一个主要由冰体构成的球形云团,延伸到距离太阳约两光年处。在这里,太阳的引力不再产生任何影响。奥尔特云从未被直接观察到,但一些天文学家推测,它所隐藏的东西,即我们尚未观察到的一颗冰巨星,将从根本上改变我们对太阳系的看法。

谁说太阳底下无新事!

什么在吃木星?

我们称木星和土星为气态巨行星,但大多数天文学家都认为它们有岩核。这些行星的形成方式与地球相同,然而,一旦它们的质量达到地球质量的大约10倍,其引力就会把气体拉进来,形成厚厚的大气层。

奇怪的是,一些研究表明,木星核的质量小于其应有的质量。这可能是因为它在熔解。木星的核承受着极高的温度和压力。在这些条件下,被认为是木星的核的关键成分的矿物氧化镁可能会溶入大气层。

地球

如涉及版权,请著作权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或支付费用事宜。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