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选
  • 会员
格局-她可能是哈佛智商最低的教授:这年头,假装成功的人都成功了+格局见终局-真正见过世面的人,到底有多厉害?-见过世面的人都很谦卑的原因在于,他们鄙视群体智慧-见识的四个层次,人生的四种格局,提升格局的四大方法+一个人的格局,就看他因为什么事生气-格局,就是在更高的层面上,重新定义价值的能力-人的格局“图景”,写给有缘人!-大局观从何而来+推荐序:社会脑的演化-推荐序:社会脑的演化(3)-推荐序:社会脑的演化(2)-前言:理解自我,突破思维的局限+大局观从何而来:引言-现代社会中的邓巴数-史前岁月的社群生活-从人族到人类的10步进化-考古学联手心理学,破解社群的奥秘+大局观的形成基础-01 社会化意味着什么-人类群体的3倍法则-时间和共情对亲密关系的重要意义-建立更大、更紧密的社交圈就意味着选择压力-社交生活触发心理上的愉悦感-02 社群生活初始化-我们所理解的社群行为-性和一夫一妻制大脑-250万年间的沧海桑田-如何构建社群和关系网络-更大的脑和更大社群的优势-大局观的进化过程+03 脑力有限的祖先-地猿的初级社交-南方古猿的工作与生活-早期人属在工具上的突破性成就-早期人属在工具上的突破性成就(2)-早期人属在工具上的突破性成就(3)-心智的类型(1)-心智的类型(2)-心智的类型(3)-04 人之为人的3项关键要素-手斧,手艺、专注与认知负荷的完美结合-手斧,手艺、专注与认知负荷的完美结合(2)-手斧,手艺、专注与认知负荷的完美结合(3)-火,烹饪、生火与社交活动构成的社会史+语言,闲谈、思考与猜想的硬性证据-大脑偏侧化、偏手性以及语言-笑声+05 头脑发达的祖先-科技增量,大脑扩容-从人族到人类的3项共同特征-1.音乐和情绪-2.亲属关系和心理化-3.宗教和讲故事-情绪联结,社群生活丰富多彩-情绪联结,社群生活丰富多彩(2)-尼安德特人与智人的恩怨情仇-尼安德特人与智人的恩怨情仇(2)-尼安德特人与智人的恩怨情仇(3)+大局观的进化优势-06 利用小社群的经验处理大社会的问题-危机与机遇并存-发掘个人魅力-成为超级连接者-掌握传播思想的工具-结语:拥有大局观,不受限于当下-大局观从何而来:致谢

手斧,手艺、专注与认知负荷的完美结合

2020年6月25日 字数:1753 来源:大局观从何而来 作者:罗宾·邓巴;克莱夫·甘伯尔;约翰·格列特 提供人:kuitou81......

有时候,一个符号是如此深入人心,我们因此称其为标志,就像电脑上的苹果图标或名表上的商标。这些伟大符号中最早的一个就是阿舍利手斧,我们甚至不知道它是否被有意用作符号。阿舍利手斧成为石器时代的标志,至今仍被广泛应用。

过渡脑:直立人

在人类进化的复杂记录中,有一个角色始终是稳固不移的:直立人。直立人的站姿高大、沉稳,能够走过遥远的路程,进入世界的不同地域。一般而言,这一物种的人类特征显著,并且似乎在很长的一段时期里都大致未变。它们的脑容量较之人类要小很多,但明显超过了那些早期人族动物。这一图景为我们审视过去的200万年历史找到了一个很好的切入点,但我们了解得越是翔实,细节就越会幻化渐隐于新的细枝末节之中——人族地方种在脑容量和身体结构上的变异非常显著。

现在,这个故事将以一些直立人标本为开端。这些直立人与首次发现于远东地区的“传统”直立人差别巨大,它们有时甚至还有自己独立的名字:在非洲生活的被称为匠人,在格鲁吉亚德马尼西生活的被称为格鲁吉亚人。两者的脑容量都非常有限。那些来自德马尼西的直立人脑容量不足700毫升,比非洲的早期人属更小。150万年前的非洲直立人,其身体比例非常接近于现代人,但德马尼西古人类的后肢的过渡特征仍旧明显。如果我们真的要将这些类型的标本分类为直立人,那么,100万年以后,这一物种将会各不相同。确切地说,这一物种将会由各种地方种拼贴而成:这边的身体要更加粗壮,那边的则要苗条纤细;某一地方的脑容量更小,而另一个地方的却头脑发达。

如果这里有什么意外之处,那就是分散各处、相隔遥远的发现却是如此相似。我们很轻易就能够猜测直立人一路扩散到了整个非洲和欧洲,但事实上,这里存在着认知的巨大缺口——自德马尼西到中国,大约8000公里距离的土地上,没有发现一块颅骨化石。直立人最早发现于远东,对直立人的传统印象正是源自爪哇和中国:脑容量大约为1000毫升的粗壮人类,矮小强健,颅骨厚实。散落于非洲的发现,包括来自奥杜瓦伊峡谷的一片头盖骨,表明在100万年前,那里的直立人最终变得更像远东的种群了。但也许就是在非洲,我们将会去寻找一个新物种的先辈——海德堡人的祖先,它们最晚出现于距今60万年前。

例如,英国著名的皇家工程院就是用这种手斧作为自身标志设计的灵感。如果有什么费解之处的话,那就是手斧不仅辨识度高,而且极为实用,它留下的所有痕迹最终都指向了制作者的意图。

00079.jpeg

图4-2 手斧

手斧是手用工具,基础功能完善。

手斧最晚于175万年前(见图4-2),出现在非洲,图尔卡纳湖西边的洛卡拉雷遗址和埃塞俄比亚的孔索–加杜拉遗址都有出土;而最后一把手斧可以追溯至15万年前。有时候,它们会大量地聚集在同一个地方,例如,肯尼亚的欧罗结撒依立耶遗址和基洛姆博遗址,但在另一些地方,却只有稀疏的个别标本。手斧的设计非常成功,足以用上150万年的时间,在旧大陆的大部分地区都发现了手斧,只有远东的部分地区发现较少或者没有发现。

典型的手斧是一种石器,大约15厘米长,宽度与手掌相仿。它的轮廓往往类似于扁桃或是小艇,顶端尖锐,尾部浑圆。在敲打石头的过程中,大部分制作者会把手斧两侧的整个边缘削成锋利、坚固的刃口。手斧的平均重量是0.5千克,与一罐豆子或一袋糖的重量相近。

我们所举的例子只是一种典型的教科书式的手斧,实际的手斧样式千奇百怪、耐人寻味。即使是一小堆手斧样品集,也会有长有短,有宽有窄,有薄有厚。它们的变化范围如此巨大,必然是制造者有意为之。大型手斧可能是小型手斧的10倍重,我们几乎从未见到过共存于一处、相互之间却又差异微小的手斧集。

借由社会脑理论来研究手斧,我们能够从中了解什么呢?问题在于,我们仍旧无法准确获悉这些工具的用途。一些工具善于切割物品,另一些工具则用于砸击物品。史蒂芬·米森认为,工具可能有多种用途,就像瑞士军刀一样;还有一些研究者相信它们有特定的功用。我们可以确定的是,手斧从未形成完整的工具集(见图4-3)。

00029.jpeg

图4-3 工具的演变

更加精巧的工具往往代表了各自单独传播的思想开始汇聚到一起。这一点可以从阿舍利手斧中看出:社会传导的知识的蓄积,催生了一种新的灵活性。

手斧的大量堆积向我们表明,曾经有社群生活在这一地域。它们暗示古人类把家安置在这些地区,其依据就是他们必须要遵守的统治系统。统治系统发挥的指导作用与强大的宗教相似,对今天的一些人来说,宗教仍旧规定着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便是在声名显赫且保存完好的博克斯格罗夫遗址发生的事情。博克斯格罗夫遗址位于英国东南部的苏塞克斯海岸平原,距今已有50万年的历史。研究者马特·波普(MattPope)和马克·罗伯茨(Mark Roberts)证明,这片地域中头脑发达的古人类——海德堡人,重复采用相同的劳作模式:他们在坍塌的海崖处寻找合适的燧石,将其运输到平原,并制成独特的卵形手斧,再用手斧宰杀动物,然后将手斧丢到专门划定的区域。

人类 / 手斧 / 手艺 / 专注

如涉及版权,请著作权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或支付费用事宜。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