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形形色色的含义
人们口中最常提及的词汇就是“想”,即“思想”“思维”。其使用如此广泛,有时真难以明确它究竟是什么意思。本章撰写的目的是要探求“思维”一词的连贯的含义。让我们先看看“思维”一词最常见的几种用法,也许会有所助益。首先是一种广泛的甚至可以说是不严谨的用法:凡是脑子里想到的或者“一闪而过”的事物,都可以说是思维。想到某事,即可认为是在某种情况下意识到了此事。第二种定义是我们对于自己并未直接见到、听到、嗅到、接触到的事物的思维活动。第三种含义则更窄一点,指人们根据某种征象或某种证据而得出自己的信念。这种含义必须分为两类或者定为两个等级方可加以辨别。在某些情况下,人们并没有多想甚至完全没有去想根据何在,就接受了一种信念。在另一些情况下,人们则是用心搜寻证据,确信证据充足,才会接受某种信念。这一思维过程叫作反思性思维。只有这种思维才有教育意义,而这就是本书的主题。
下面,我们再简短地探讨一下“思维”的四种含义。
1.从最不严格的含义来说,思维包括我们头脑里“存在过”“一闪而过”的任何想法。一个不经意间的想法,并不能成就什么大事。即便将此时所想称为思维,也不会赋予它多大程度的尊重、逻辑性或真实性。任何随心的遐想、零碎的回忆或一掠而过的感触,均是如此。做白日梦,建空中楼阁,闲暇无事之际涌动于脑海的思维片段,均可视为漫无定规的思维。在我们一生当中,总会有很大一部分清醒时间——超过我们所愿意承认、哪怕只是自我默认的时间——是消磨在这样毫无意义的幻想和不切实际的期盼之中的。从这一意义上来说,傻瓜、白痴也有思维。有一个故事提到新英格兰有一个闻名遐迩的笨人也想竞选市镇公职,他对街坊邻居说:“我听说你们觉得我没有足够的知识来担任公职。告诉你们吧,其实我总是在思考着这件事那件事呢。”反思性思维好像就只是这种随心所欲、毫不连贯的东想西想,但是它包含了一系列连续想到的事物,而并非偶然想到的、无序的“这件事那件事”。反思性思维并不是简单的一串想法,而是一个结果,即连贯有序、因果分明、前后呼应的结果。反思性思维过程中的各个部分不是零碎的大杂烩,而是彼此依存、互相支撑,其每一个阶段都代表着由此及彼的一个步骤——从技术上来讲,每一个步骤就是思维的一个“项”。每一项都留给后一项可利用的存储空间。这一系列流动的“项”成了一系列、一串链条或者一条线索。
2.即使是从广义的角度看思维,思维通常也仅限于在直观上感受不到的事物,即人们无法见到、嗅到、听到或接触到的事物。如果我们问一个讲故事的人他是否亲眼看到了某个事件的发生,他可能回答说:“没有,这只是我想到的。”编出来的故事,不同于忠实的观察记录。此时最重要的是一系列想象的事件和情节,它们之间有一定的连贯性,并由一条持续的线索连接,穿梭于万花筒式的幻想桥段与故意设计以确立结局的逻辑之中。孩子们讲的故事,其内部连贯性高低不等,有的支离破碎,有的情节分明。当这些情节联结到一起时,就激发了反思性思维。这样的故事通常产生于富于逻辑思维的头脑之中。这种富有想象力的构思往往会成为严谨思考的前奏,并为后续的发展铺平道路。然而,它们并不是以获得知识和“获得关于事实或真理的信念”为目的。因此,尽管它们极像反思性思维,却仍与其有天壤之别。讲述这些故事的人称不上是所言之事确凿无疑,但确实构想出了井然有序的故事情节或顺理成章的高潮。他们只是编造出好的故事,而不是创造知识,除非偶然机遇造就了知识。这种思维只是感觉的绽放,目的是强化人们的心情或感受,其联结的纽带则是情感的连贯性。
3.就思维的下一种含义来说,思维所要指称的是立足于某种根据的信念,这种根据是某种知识,它或是真实的或是假设的,但都不为直接感观所感知。这种思维的特点是接受看来可信的事物或者拒绝看来不可信的事物。但这一阶段的思维,又包括两种截然不同的信念,尽管从严格意义上讲,它们的区别是程度上的而非类别上的,但是对它们分别给予考虑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一些信念,是核对了这些信念的根据却未考虑信念本身被接受的;而另一些信念,却是经过核实根据之后才被接受的。
当我们说“人们曾经以为世界是平的”,或者说“我以为你曾从这房屋旁边走过”,这都是表达一种信念。信念是人们持有的、确认的、默认的、经过了证实的见解。但是,这样的思维可能意味着未核实真实依据便接受了某种假设。信念的根据可能是充足的,也可能是不充足的。但是它们支撑信念的价值并未被考虑到。
未曾想过信念是否正确就接受下来,这样的思维是不自觉的。我们也不知道来龙去脉就接受了这些信念。它们来自某些朦胧不清的源头,通过我们也许不曾注意到的渠道,不知不觉地被我们接受,成为我们思想的一部分。形成这种见解的原因包括传统、教诲或模仿——它们来自某种权威,或是投我所好、遂我心愿。这种见解是先入之见,而不是先弄清它有无实在根据再经过恰当判断而形成的信念。
4.形成信念的思维活动非常重要,因其可能会引发反思性思维,导致人们有意识地思考这一信念的性质、条件和意义。例如想象鲸鱼或骆驼腾云驾雾只是用幻想来愉悦身心,其最终目的是取乐,而并非创造某种信念。但相信世界是平的,是认为实在的事物具有实在的特性,不是对莫须有的东西进行随心所欲的想象,并借此来愉悦自己的心情。相信世界是平的,就会使人以相应的方式考虑其他一些相关的事物,例如天体和对跖点以及导航可行性问题。持有这一信念的人就会按照他对相关事物的认识,来安排他的行动。
一个基于其他信念和行为的信念所产生的一系列后果可能十分重要,因为这些结果会迫使人们认真考虑自己的信念有无根据或理由以及这些信念所产生的合乎逻辑的后果。这就意味着反思性思维,即更深层次、更有意义的思维形式。
人们曾经以为世界是平的,直到哥伦布发现地球其实是圆的。人们原先持有那种看法,是因为他们没有能力或者没有勇气挑战他们已经接受和学到的信念,更何况他们所感受到的事实似乎也证实了那一信念。而哥伦布的看法则是经过理智推论而得出的结论。它标志着对事实的研究,对证据的仔细审查和修正,对各种假设的含义的研究,和对这些理论结果与已知事实的比较。哥伦布并没有毫不犹豫地接受当时流行的传统理论,而是对之提出怀疑,加以探索,因此他才得出了他自己的见解。他对长期以来似乎已确凿无疑的信念抱怀疑态度,敢于相信那些似乎不可能的事情;他坚持思索,终于找出了证据来证明自己的信念和怀疑是有道理的。这样,即使最后他的结论被证明有误,那也与原先的传统信念截然不同,因为它是通过一种不同的方法得出的信念。对任何信念或假定存在的知识,均以积极的、执着的和谨慎的态度思考其所依据的根据是否成立;若根据成立,则考虑它可能进一步引发的结论,这就构成了反思性思维。前面所说的三种思维都有可能引出这种思维,但思考一旦开始,它就是一种自觉的和自愿的思维活动,是要在可靠推理的基础之上建立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