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直面这一令人困扰的事实时,首先自然而然地就会去质疑人们对事实的理解。也许穷人们并不是因为“无能”才没有服药,而是因为这些药物的价格太高了。他们为什么不除草?因为太忙了。他们为什么不能更好地养育子女?因为他们就是在类似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根本不了解其他养育方法。诚然,所有这些关于获取能力、成本以及方法的问题,都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当你一次又一次地去研究相关数据时,仅凭这些因素是无法对穷人的“无能”做出解释的。
在美国,享受医疗补助计划的穷人不需要为医药花一分钱,但他们还是做不到按照医嘱服药。调查中,生活在农村地区的穷人称,他们在两次收获之间总会有充裕的时间,但就是不想去除草。
我们不能将这些现象看作偶然,而对其不闻不问。所有这些现象的核心,都要在行为上找原因。
另一个直觉上的本能反应就是,我们会去质疑这些事实本身。穷人“无能”与否,实际上只是旁观者的看法。也许他们并非无能;也许那些搜集数据的人本身就怀有偏见。对于这样的说法,许多有趣的心理学理论都可以作为佐证。
稀缺实验室
SCARCITY
在一项研究中,实验对象观看了一段视频,这是一段关于一位名叫汉娜的女孩参加测试的视频。她在测试中的表现有些让人摸不透,她答对了一些难题,却做错了一些很简单的题。其中一组实验对象拿到的材料说,汉娜来自穷人家庭,另一组实验对象拿到的材料说她来自上等中产阶级家庭。两组实验对象都看了她参加测试的视频,之后对她的表现和能力进行了评价。那些看过“穷人汉娜”材料的实验对象,会找到她表现中的更多失误之处,对她的评判较差。与看过“富人汉娜”材料的实验对象给出的评价相比,他们认为她还是低年级学生。
我们似乎很容易对关于穷人的数据在理解上产生偏见。我们都对穷人怀有非常负面的刻板成见,而且这种成见还包含“无能”的因素,因此就会自然而然地将穷人的无能归咎于个人特质。那么,研究人员针对贫困人群无能的“发现”,岂不是有些“明知故犯”?而当你近距离观察他们时,就会看清这一众人避而不谈的重要问题,没有那么容易解决。绝大多数相关数据都与现实情况有着真实的关联,而非偏见下的理解。
研究人员们也无法因为政治偏见而对数据进行特殊处理。通常,这些数据的搜集工作都是由客观的研究人员所完成的——就算他们有些看法,实际的调查结果一般也会与他们的看法相悖。在另一些情况下,研究结论的得出是偶然的,而且并不是他们最初设定的目标。农学家和医疗工作者会搜集大量数据,而收入只是诸多变量中的一项。这些研究人员会将收入情况连带许多其他相关内容一起写在报告中。他们一开始没有抱着对贫困人群展开研究的目的去工作,也没有对数据进行夸大。而且,就算研究人员以贫困为关注点进行研究,也常常会带着同情的态度去接近研究对象。在诸如肥胖或其他与贫困相关的诸多领域中进行研究的学者,总会自然而然地怀有一种与研究对象的亲近感,在总结研究结论时,也常常会颇为伤感。也许,最引人注意的就是,事实证据的广度与深度:许多证据并非来源于孤立的研究或争议性很强的结论,而是经过长时间的数据搜集工作。将这些数据整合起来,就形成了我们所面对的这个重要问题。
如果我们无法对这一重要问题视而不见,那么应该如何理解它呢?一种办法是假设“无能”为因,“贫困”为果。穷人之所以贫穷,就是因为他们的能力比常人差。如果你的收入取决于你是否能做出正确的选择,那么就自然能得出这样的结论:无法进行正确选择的人们最终会变得贫困。但事实上,这一观点背后又蕴含着复杂的成因。比如,每个人出生的情况——你生于哪个大洲都会对你是否贫穷造成很大的影响。尽管如此,还是有一种非常流行的观点认为,贫困和无能之间的相互关联是:无能导致了贫困。
我们搜集到的数据显示,无能与贫困之间的因果关系,反过来也一样讲得通。贫困,也就是稀缺心态,是导致无能的原因。
有一项关于父母养育子女的研究,是以空管员为研究对象的。研究之所以会对空管员感兴趣,是因为他们的工作内容每天都有所不同,有时还会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中。某些日子里,空中会有许多需要管制的飞机——天气条件非常糟糕时,等待起飞的飞机就会排起长队,频频延误。每当赶上这种日子,空管员的认知负荷就会变得非常高,他们会长时间地专注于让所有飞机安全降落这一件事上。在另一些日子中,空管员的工作节奏可能会稍微慢下来——空中没有那么多飞机,脑子里也没有装那么多“飞机”。研究人员发现,根据某一天空中飞机的数量,他们就可以预测当晚空管员养育子女的水平。飞机越多,为人父母的水平就会越低。用一个世俗一点的比喻来讲就是,同样一位空管员在轻松地工作了一天之后,就会表现出“中产阶级”的样子;而在辛苦工作了一天后,就会落入“贫困人民”的队伍。
你肯定也曾有过类似的体会。累得要死的一天结束后,你就想在家里安安静静地休息一会儿,可孩子们却在兴致勃勃地看动画片。电视机的声音没有那么大,但足够吵到你脆弱的神经。你恳求孩子们把电视机关了,心下暗自庆幸自己的语调还算柔和。但孩子们却回答说,现在是他们看动画片的时间。你曾经答应过,如果他们做完作业,就可以在这个时间段看电视,而且他们的确也已经把作业做完了。你迟疑了片刻,但噪声还是太大了。于是你爆发道:“赶快把这个破玩意儿关了!”后来,你对此感到懊悔。你也不想这样对待可爱的孩子们,可就是无法控制自己。
而且,你不开心的理由也很充分。虽然针对养育子女的研究有着形形色色的说法,但从中脱颖而出的几种非常优秀的观点都非常具有直观性。在对父母养育子女的建议中,最重要的就是始终如一。如果家长们在教育孩子们的说法和行动上前后不统一,那么孩子们要面对新事物时就会觉得很难,很容易焦虑,无论是在学习规矩和行事方式,还是在寻找安全感上。但这些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有难度。做一位合格的家长不容易,就算你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有时也很难做到。始终如一,前后一致,持之以恒,需要父母对孩子们给予持续的关注、不断的努力以及坚定不移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