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前,你很难想象,会有人愿意把有价值的东西记录下来,并在社会上无偿地分享。
20年前,你也很难想象,每天看的新闻和资讯都如此精致,还有一大波人在背后为你排版和编辑,时刻挖掘着新消息,最重要的是:还不收钱。
20年过去了,是群众的需求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吗?以至于这些原本正当的买卖全变成了慈善事业,这难道不奇怪吗?
社会在进步,大量产品服务在贬值,我曾反复地问自己这两个问题:
- 用户到底是想要什么?
- 我们能有东西去衡量它吗?
价格,会反映出市场中的真实需求
在谈需求之前,我们想先提出一个观点:价格,会反映着市场中的真实需求。如何理解真实需求?这个很关键,举个例子:
氧气对我们很重要,我们离开了氧气,几乎活不过5分钟,但在正常情况下,我们的呼吸并不需要缴费,因为氧气在这里遍地都是。
这个时候,氧气虽然对人类很重要,但并不稀缺,并没有人在这个市场上会表现得对氧气十分渴望,十分想要。
自然这不会是市场上真实的需求,也就没有价格一说。
换个情况,在珠穆朗玛峰上,吸氧可是要钱的,这个时候氧气是稀缺的,因为人类为了在珠峰上继续延续生命,对氧气的渴望是大于一切的。
这个时候,氧气是市场上的真实需求,氧气往往能卖个好价钱,在危机的时候,甚至比纽约的房价还贵。
这就是最好的例子,一样商品的价格,能反映出它在这个市场里的稀缺程度,价格高的都是目前市场上极其需要的。
稀缺,能量化用户对某个事物的需求程度
换言之,我们在寻找用户真实需求的时候,不妨看看,20年以来,什么东西是比较贵的?什么东西一直是比较贵的?
这个时候,前者往往能代表某个时代用户的真实需求,但其实前者会随着科技的进步不断变化,不断新老更替,我们似乎更应该去追求后者。
后者虽不能具体地描述出用户的真实需求,但后者更像是一种规律,一股稳定存在的神秘力量。
还是那个例子,假如在珠峰上,有个人说他能24小时不间断供氧,把原本稀缺的氧气变得不再稀缺,那么这个方法一定很贵。
对吧,这个时候,我认为后者会是一种方法,一种让本来稀缺的事物变得不再稀缺的方法。而这种方式是稀缺的,是市场中的真实需求。
只是它更像是抽离出来的一条规律,为了得知前者是什么,我们需要对他有着更进一步的拆解,从而达到能具体描述出用户真实需求的地步:
就拿20年前的例子来说,那个时候中国的网民还不到200万,意味着大部分人获取信息都是靠报纸、杂志、书籍还有电视。
这些东西天然是不便携的、没有阅读记录、使用时需要有固定场所以及日常使用频次不高,人纵使有获取信息的需求,因为受限于信息渠道,也只能这样。
那是一个分分钟会失联的年代,那时候的我一出门,我妈就找不到我,因为我没有手机,直到晚上回家的时候,我才又和我妈取得了联系。
那个时候,信息的快速更新是稀缺的,看来看去都是这些节目,翻来翻去都是那些书,我妈能和我再次说话都已经过了大半天。
所以你会发现,当时的一些报纸和连载小说,会特别受欢迎,尤其是固定周期每天更新的那种,这个时候你必须要去买,要去付费,不然就只能回家享受那乏味的等待吧。
所有能让信息快速更新的方法,在当时都是个能卖贵价钱的行当。例如当时的手机、个人电脑、bb机、新闻联播的广告。
20年后,全中国都通网了,大家都能感受到,这个时候信息的更新速度早已比以前提升了几个量级,后端服务器接口的调取早已是毫秒级的应用。
只要你关注了某个领域的微信订阅号,每周每天甚至每八个小时,你都能收到对应领域最新的信息推送,微信自带的社交链分发机制,更是能让好内容一炮而红。
这个时候信息更新的速度,早已不再稀缺了。如果还是靠贩卖信息的更新效率为主要发展方向,这条路只会越走越辛苦。
毕竟在这个信息泛滥的年代,新信息就好比是我们身边的氧气一样,我们需要它,但它满地都是,一点也不稀缺。
过载的信息量、碎片化的阅读时间、每日做不完的工作,缺乏对未来计划性的思考,无一不体现出社会上存在着一个很严重的问题:
大部分的信息都是不能直接体现价值的。
我们尝试从人类进化的角度来看,以前信息量少的时候,或者是说信息记录不方便的时候,人类为了和自身记忆力抗争,必须把部分重要的信息记录下来,后代得以传承。
后来,随着印刷术和信息网络的普及,记录和获取信息的成本被大大降低,这个时候,人类更多的时候是为了传播某些需要被短暂消费的内容而去生产内容。
例如:社会新闻、明星八卦、笑话大全等这类内容,放在历史的发展长河来看,你会发现这些都可有可无的,只是纯粹用来短暂消费。
人的大脑是不具备自我进化和自我调节的能力,而是需要不断地挖掘和刺激。人类只有在不断获取这类稀缺价值信息的时候,才能不断成长和进步。
而直接能体现出价值,具有指导性或启发性作用的信息,便是我们这个时代所稀缺的,当然稀缺也会体现在市场的价格上。
所以市场上的竞争应该从“比谁信息全、比谁信息快”向“比谁的信息实用性高”过渡,20年间,市场的稀缺性完成了新的一轮转变。
所以在“比谁信息全、比谁信息快”这个纬度下的产品,在不具备稀缺性的情况下,市场价格已在不断下降,下降到我们几乎能免费享用的程度。
这也就解释了在文章开头的那些现象在20年间的对比,也是一种让本来稀缺的事物变得不再稀缺的过程。
每个“反稀缺”的过程,都是一件伟大的事
每个“反稀缺”的过程,都是让其他特定的产品服务“贬值”的过程。
我们找到了这个稀缺的商品,如何让它变得不再稀缺,便是我们需要极力去追求和创造的。为此我在筹备、在设想、在构造:
如何让大家更好地获取能直接体现价值的信息?
很多人曾经问过我,我这个小东西小产品最终想以什么方式来落地?说实话,我自己到现在也没想好,因为大部分的时间,都去研究分发机制了。
将来是以公众号?小程序?App?还是其他更轻的形式来呈现这个设想,其实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高效地把价值从信息里体现出来。
这是一件伟大的事情,至少我认为是崇高的,而且肯定不止一种解决办法。
结合上一遍文章《我在浮躁的社交圈里看到一篇优质的分享有多难?》,产品的雏形我在努力实现,如有阶段性的成果,定将和大家分享。
在这当中,与其说是知识,我更愿意把这部分称为信息,因为只有信息的价值被体现出来后,才会成为知识。
因为知识这个词不够中性,总有一种欺骗性的成分,很多人会基于这个先入为主的定义,做了很多傻事,就例如明明只是浏览了很多信息,却自我感觉掌握了很多的知识。
这是我们不希望出现的假想,更不希望通过这个假象去贩卖更多的焦虑。
这篇文章算是对我未来所要做的事的一个梳理和计划,伴随着对市场上用户需求的思考。如果你也有类似想做的事,不妨按以下的结构初步设想以下,定会受益匪浅。
- 明白行业之前的商业体系建立在什么稀缺资源上;
- 明白行业现在的稀缺资源是什么;
- 基于现在的稀缺资源,如何演化出可行的商业体系。
#专栏作家#
雅格布,微信公众号:雅格布(ID:jacoblab),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家。策略型产品经理,擅长需求挖掘以及产品增长,重点关注金融、游戏和社区领域,并对此类产品从0到1有启发性的实战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