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研究判断与决策的心理学家来说,亚历克斯的行为具有高度的可预测性——我们不用去印度就能在身边见到。这种行为方式与有关选择的最古老的结论相吻合。在下面的实验中,我们分别为两组调查对象展示了下面这些文字。
稀缺实验室
SCARCITY
请想象你要花一天时间去购物,购物清单中的一样物品是DVD播放机。在一天要结束时,你在一家商店里找到了自己想要的品牌与型号,价格是100美元。这个价格还算合理,但不是你当天看到最优惠的——还有一家商店仅卖65美元,但到它所处的位置需要你在回家途中绕路30分钟。那么,你是会在这家商店里花100美元买下DVD播放机,然后直接回家,还是会绕路去另一家商店用65美元买下同一款播放机?请思考一下你会怎么做。
请想象你要花一天时间去购物,购物清单中的一样物品是笔记本电脑。在一天要结束时,你在一家商店里找到了自己想要的品牌与型号,价格是1000美元。这个价格还算合理,但不是你当天看到最优惠的——还有一家商店仅卖965美元,但到它所处的位置需要你在回家途中绕路30分钟。那么,你是会在这家商店里花1000美元买下笔记本电脑,然后直接回家,还是会绕路去另一家商店用965美元买下同一款笔记本电脑?请思考一下你会怎么做。
我们可以看到,以上这两个场景都需要你为了省下35美元而绕路30分钟。但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人都会为了购买便宜点的DVD播放机而绕路,却不会为了购买便宜点的笔记本电脑而绕路。这与标准的经济学模型产生了矛盾,因为在经济学模型中,时间与金钱的兑换率应该是恒定的。但在这里,兑换率出现了极大的浮动。为了精确起见,我们请调查对象明确说明绕路能省下多少钱,这样就能计算出人们为时间而标上的隐含价值。得出的结论让人震惊:通过改变商品的价格,一小时的价值从5.64美元(想购买3美元一支的钢笔)到1364美元(想购买3万美元一辆的汽车)不等。这说明,我们所谓的节俭存在着一个违背常理的推论——我们在小物件上连几毛几分钱都会计较,而在大物件上却挥金如土。这样看来,我们所谓的节俭根本派不上用场。我们会花好几个小时在网络上东查西找,就只是为了从一双标价为150美元的鞋子上省出50美元;但我们却不会为了从一辆价值两万美元的汽车上省出几百美元,而花费几个小时的时间去做信息搜集工作。
这一推论颇具现实意义与重要性,因为其说明了人们的惯常行为与经济学家所提出的“理性”的行为标准是相悖的。如果说人们理解中的1美元价值会如此轻易地发生变化,那么对经济行为的传统分析就需要进行极大程度的延展。这些现实情况以及相关结论将心理学与经济学融合在了一起,促成了“行为经济学”的诞生与发展。这些理论的影响力是深远的,因为其分析结果具有广泛的实用性,不仅能解释亚历克斯在印度金奈的古怪行为,也可以用来解释大学生、MBA、职业赌徒以及各领域业内人士的行为。我们一直认为,这些基本结论存在于每个人的行为之中。
我们与博士生克丽斯朵·霍尔(Crystal Hall)曾一起进行了一项实验,它与DVD播放机/笔记本电脑购买实验很类似。
稀缺实验室
SCARCITY
请想象,你的朋友想要购买一台价格为100美元的家用电器。虽然商店中的这个价格已经很优惠了,但店员告诉你的朋友,一家距离此地45分钟路程的商店售卖的同一款电器还要再优惠50美元。此时,你会建议朋友前往另一家商店,从100美元中省下50美元吗?
与最初的DVD播放机/笔记本电脑购买问题一样,我们在叙述中做了点手脚:第一组调查对象看到的家用电器价格是100美元,第二组调查对象看到的价格是500美元,而第三组调查对象看到的价格是1000美元;不过,这3组商品都优惠了50美元。
一开始,我们对比较富裕的人群进行了测试。当我们在新泽西州普林斯顿火车站对过往的旅客展开调查时,我们也得出了许多学界前辈曾得出的结论:当电器的价格为100美元时,54%的人建议去另一家商店;当价格为500美元时,39%的人建议去另一家商店;而当价格为1000美元时,只有17%的人建议去另一家商店。由此看来,电器标价越高,50美元的优惠就会显得越少。对于价格较高的大件商品来说,为了节省50美元而在路上奔波就显得太不值得了。
稀缺实验室
SCARCITY
我们在距离近两万米以外的新泽西州特伦顿慈善食堂进行了同样的调查。这家慈善食堂和美国其他地方的慈善食堂没有什么两样,来这里吃饭的人在年龄、性别、种族上各有不同,但都有一个共同点:没钱。在此事实基础上,我们假设,他们更愿意为了省钱而在路上奔波。实际调查结果与假设相符——当电器价格为100美元时,76%的人认为应该为省下50美元而赶赴另一家商店。
当然,不是所有人都做出了这种选择,但原因却各不相同。也许他们的时间也很紧迫,也许他们有其他需要处理的事务,也许他们因为贫穷而买不起车,所以去另一家店的交通问题没法解决。又或者,也许慈善食堂的食客们与所有人一样,为时间设定了价值。
这项研究值得注意的地方在于,我们将商品价格提升之后所收集到的调查对象的反应:当电器价格是500美元时,愿意赶路的人的比例基本没变,为73%;当价格上升到1000美元时,愿意赶路的人的比例就会稍微上升,到了87%。出现这一增长的原因可能是因为购物者认为既然自己要花这么多钱,那么就一定要尽量节省。
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如果能从价格为100美元的DVD播放机中省下50美元,就是很大一笔钱(相当于打了5折),但对于价格1000美元的笔记本电脑来说,这50美元就显得微不足道了(只有九五折)。相反,慈善食堂的食客们却对这种变化无动于衷。那么,稀缺(这一案例中特指缺钱)为何会对这一规律发挥倒置作用呢?
为了明白个中原委,我们要先了解一下关于认知的行为心理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