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批评。犹如我们戴的手表:没有哪一只是最准确的。但我们却相信自己的手表最可靠。
—亚历山大蒲柏《论批评》
2008年10月23日,前美联储主席艾伦?格林斯潘出席美国众议院委员会的听证会,就最近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接受委员会的质询。理所当然地,现场气氛很压抑。委员会主席、加州民主党员亨利?瓦克斯曼不留情面地批评:“美联储本有权力终止不负责任的借贷行为,但长期担任主席的艾伦?格林斯潘却拒绝了别人的提议,坚决不干预借贷。”他提醒出席者正是这种过度借贷点燃了危机,随后他直接责问格林斯潘:“包括你在内,那些相信市场能自我调节的人都错得一塌糊涂。”
与格林斯潘曾经在众议院受到的欢迎相比,这种冷遇是头一遭。作为美联储五届主席,格林斯潘在任职期间常被人称做“史上最伟大的央行行长”、“世界上最有权势的人”,也有人干脆地称他为“大师”。他享誉海外(法国授予他荣誉军团勋章,英国授予他为荣誉骑士),名气早已超出了政界和金融界。用《经济学人》的话讲,他在普通美国人心中的地位“堪比摇滚明星”——这是项了不起的成就。而作为口风紧得出了名的金融家,又是最错综复杂的政府机构的管理者,格林斯潘竟能享有明星般的地位也颇有些令人费解。他的自传《动荡年代》(好有先见之明的题目)号称销售额达850万美元,成绩仅次于比尔?克林顿的回忆录,与主教约翰-保罗二世的自传不分伯仲。该书于2007年一出版便立刻占据《纽约时报〉〉和亚马逊网站的畅销书榜首。而当时金融界的断层也正摇摇欲坠。
2008年10月23日,一切辉煌都成了过眼云烟。经济衰退已持续一年,自从2008年春天全球投行巨头贝尔斯登倒闭以来,美国经济就开始做自由落体式下滑。先是次贷危机(因银行借钱给信用有限或信用不佳的借贷者而导致,这种做法现在已臭名昭著),后发展成清偿危机、信用危机、银行危机、货币危机、贸易危机一所有你叫得出名字的危机都粉墨登场。股市自2008年年初以来下跌了37个百分点,美国共损失了150万个工作机会(2009年初,这一数字已飙升至500多万),在受创最重的领域和行业,失业率已向两位数挺进。全球经济形势愈发严峻,国际劳工组织预测,全世界共有约1800万~5000万个工作岗位会被经济危机所吞噬。格林斯潘在听证会发言后约6个月,金融服务机构黑石集团宣布,一年半以来40%~45%的全球财富蒸发得不见踪影。
但凡跟全球经济沾得上边儿的人都因经济危机而收入缩水、备受打击。幸运的人只遇到些挫折,不幸者甚至倾家荡产。而对于那些市场分析师和决策人来说,这也是一场全面的信仰崩盘危机。要知道经济学家的首要任务之一,便是提出经济模型以解释金融系统运作的方式,虽然经济模型不等同于实际状况,但好歹是对市场的槪括和预测。而预测必须精准才有价值,何况政府也要靠这些预测来制定政策(经济学家创造模型,说到底也就是为了制定经济政策)。瓦克斯曼指出,格林斯潘的经济模型有一个前提,那就是假定市场能够自主调节,同时政府不能插足市场经济。由于格林斯潘的模型在近20年里风靡全球,所以“市场调节”已成为世界各国的黄金教条,正如瓦克斯曼所说,大家都“无限度地信任市场的智慧”。
然而市场爆炸了,随之灰飞烟灭的是这一套模型。正如格林斯潘对委员会所说:“智力大厦整个樹塌了。”他说:“我发现模型中最关键的地方存在漏洞,而正是这个漏洞摧毁了整个市场经济的运作。”如果这番话说得不够清楚,且看瓦克斯曼给出的更直白的解释:“你发现你的世界观、思维体系通通错了。”格林斯潘无奈点头,由此也可见他的模型错得之彻底、波及之广泛。他回答说:“是的,是的,所以我才那么震惊。40多年以来,很多证据表明这个模型一直很好用。”市场永远保护投资者的理论破产了,只留下他“非常震惊,难以置信”。
格林斯潘不是唯一震惊的人。这次经济灾难最震撼的一点,就是把一群经济学家打击得哑口无言。很多人惊讶又困惑,不明白自己的世界观怎么会如此不堪一击。对冲基金经理斯蒂夫-艾斯曼(SteveEisman)告诉金融作家迈克尔-刘易斯(MichaelLewis):“21世纪初的投资银行家就像是牛顿之前的经院派学者,突然间牛顿横空出世,于是你某一天醒来发现:‘天啊,我错了!’”
不过很多人也说,起码格林斯潘不会做第二桩如此血本无归的生意。这些年来抨击过他教条的人不计其数,包括诺贝尔奖获得者、经济学家约瑟夫?斯蒂格利茨和保罗?克鲁格曼,还有于1996~1999年间担任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主席的布鲁克斯里?伯恩。最终伯恩成了这场经济危机中的预言家,因为她曾再三呼吁大家加大力度监管市场上的金融衍生品。而最后正是这些极端复杂的金融产品拖垮了整个经济。可当时她的呼吁却被“消音”。因为格林斯潘与当时的财政部长罗伯特?鲁宾,以及当时的证券交易委员会主席亚瑟?李维特联合起来,特地说服国会通过一项法令,禁止伯恩在任职期间指挥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采取任何行动。当时,格林斯潘还在联合声明里解释,自己这样做是因为“深切担心监管议案的负面影响”,他断定,仅仅是讨论一下政府可不可以干预,就会在市场上掀起波澜,就将导致美国资金大量外流。
当自主调节失败、市场陷入混乱后,格林斯潘虽然“非常震惊,难以置信”,但绝不是因为他没收到预警,也不是因为他的理论没遭到过非议(有人批评过),更不是因为他没有其他备选方案(有人提出过)。只怪他太相信市场的自我调节能力,用伯恩的话来说,格林斯潘是市场调节的“绝对支持者”。格林斯潘把信念投进自由市场,就像其他人把资金投进去了一样,他对这个理解世界的模型深信不疑。
实际上,格林斯潘还有上千个理解世界的模型。他肯定有,因为我们都有。这些模型就是信念,其内容包罗万象,从我们如何投资到钱包落在了何处等一应俱全。有的模型我们半信半疑,譬如说我只有50%的把握知道钱包在哪儿;有的模型我们却全心全意相信。可是无论怎么深信,模型本身未必牢靠,这就是信念跟理想中知识的区别。我们明白知识不会出错,所以知识不会欺骗格林斯潘,而信念却忽悠了他,也忽悠了我们所有人。
本书讲的便是毎个人的“格林斯潘时刻”——当最根本、最坚定、最重要的信念辜负了我们时,会发生什么情况?不过,要理解信念是怎么出错的,先要明白它怎么起作用。而在此之前,还要先解决一个最基本的问题——到底什么是“信念”?我们日常闲聊中说起信念,一般指自己对重要事情的公开信仰,比如宗教信仰、道德、財产、政治、经济观念以及对自己和他人的看法等。这些信念是显性的,我们明白自己持有这些观点,必要时还会阐述它或为其辩护。换句话说,我们能感觉到自己有这些信念,像艾伦?格林斯潘相信市场调节,你相信上帝、相信全民医保、相信岳父大人讨厌你等,这些都是有感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