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引导:
- 请在一个安静的环境下,预留30分钟不被打扰的时间,静心阅读本文。因为文章读起来并不轻松,读完后还需要完成课后作业。真正让自己成长或者致富的路,本来就不会轻松。
- 本文为专栏中的一节课,并不是分享。整个专栏是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若你没有看过之前的几期文章,可以先关注专栏,建议从第一篇文章开始阅读
- 专栏文章,每月更新4篇。这个更新频率是想告诉你,看的多和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尝试深入思考和实地践行。
- 想第一时间阅读最新专栏,请关注公众号「富研社」
章节回顾
第一季度我们都将围绕「概念」进行打磨,帮助你在通往财富自由之路之前,补齐必要的概念。
概念就好比是手机的硬件,缺少某些硬件,你就无法理解一些事情,而且自己可能浑然不知。就好像你生活在农耕文明,面前出现了一辆「汽车」,你会说这是一个「移动很快」的「箱子」...
没有看过我们之前文章的伙伴,请先关注我,建议从第一篇开始阅读...
我们在第一模块「理解财富」中,帮你打磨了4个核心概念:
- 你拥有最宝贵的财富:注意力;
- 世界上只买卖一种产品:时间;
- 能让你脱颖而出的人生密码:你的天赋;
- 财富快速增长的秘密:复利;
缺少了这些概念,你对财富的理解可能就少了许多「维度」,因为你的大脑根本不会往这几个方向去思考,你不知道财富怎么来,不知道财富怎么增长,不知道该从何入手… 多年后,结果自然就会天差地别。
从今天开始,我们将进入第二个模块「理解自己」
为什么要理解自己呢?因为你是一切事情的起点。但你真的理解你自己吗?是不是也会因为某些「概念」的缺失,你一直以为的你自己,其实并不是真正的你自己呢?
今天我们要打磨的第一个概念叫做「角色化」
角色化人生
最近这2年,有一部电视剧很火,我也追了一把,叫做「三生三世」,具体的情节已经记不清了,但是有个演员我印象深刻,就是主演杨幂,她在剧中一个人演了好多个角色:
第一个:司音
为了拜师学艺,女扮男装,率真可爱
第二个:素素
白浅的第二世,夜华的妻子,隐忍善良,性格刚烈
第三个:白浅
四海八荒的上神,武功高强,妖娆不失尊贵大气
第四个:玄女变身
心狠手辣,阴险狠毒
第五个:人偶素素
由素锦幻化出来,一脸呆滞...
是不是你也感觉,杨幂同学在这部剧里的演技简直爆表了?竟然一人能够同时分饰五个角色,拥有完全不同的性格气质,还没有任何违和感,穿梭自如。
其实比起杨幂同学你的演技才更加爆表
我们每个人在生活中扮演的角色一点都不比杨幂少:
你可能是一位孩子的父亲;是你父母的孩子;是你妻子的老公;是公司里的领导;是大学里的同学;是你远房表哥的亲戚....
而且每个角色的性格、能力、行为还都不太一样。
作为父亲,你可能会比较严厉;
作为老公,你可能会比较温柔;
作为领导,你可能会很有威严;
作为同学,你可能又会很亲切…
而且,你可比杨幂厉害多了,她换个角色得拿个剧本先练习几遍,正式演出的时候还得换个衣服,而你只需要一个电话,1秒老子变儿子…
因此,别人认识的...到底是你?还是你所扮演的「角色」?
在别人口中,你可能是位李局长,王科长,杨总….但他们叫的到底是「你」?还是你扮演的「角色」?
等你有一天老了,退休了,可角色还在,他们会认识新的李局长,王科长,继续和他们交朋友,你那时又会是谁?
我们好像已经习惯了这种角色化的生存
除了刚才说的那些「基本角色」之外,你每天头顶上可能还有如下众多角色:
按职能划分的角色:码农、销售、民工、模特...
按地区划分的角色:中国人,上海人,北漂...
按比较得来的角色:聪明人、笨蛋、好人、坏人、穷人、富人...
这些角色,并不是一个「代号」,他们是有生命的,每一个角色都很鲜活,都想让自己「长大」
比如销售,会想把业绩做的更好,让自己变成更好的销售;
父亲,会想办法讨孩子欢心,让自己成为一个更好的爸爸…
各种角色都会奋力前行,拉扯你的内心,让你感觉好累。当你回到家,一个人躺在沙发上,脱去所有的「角色外衣」,顿时感觉轻松了一些,终于可以好好休息一会儿,不用再「演」角色了。
然而,突然有一种无所适从的感觉油然而生,好像刚演完戏,突然没有角色加身了,心理竟然感觉空唠唠的了,脑袋处在真空状态。为了填满这种「空虚」的状态,你拿起了手机,开始刷剧、刷抖音、玩网游…
有时候,角色和角色之间还会有戏份上的冲突:
比如老婆希望你多点时间陪陪自己、陪陪孩子;
而公司希望你多多加班,创造出更好的业绩;
就在这个时候,你接到个电话,老妈和你说,你得常回家看看…
你是想做老婆的好老公?还是老妈的好儿子?还是公司的好员工?
父母、老婆同时落水了,你先救哪个?
任何一个角色都很重要,你都想做好...随后,角色和角色之间的矛盾和撕扯就开始了。
但神奇的是,你最终竟然全部搞定了,还能游刃有余的穿梭自如...
不得不说,人生如戏,全靠演技,下一届奥斯卡颁奖典礼,得有你一份。
但,那些真的是你吗?
你以为你在做自己,其实你是在演戏,如果去掉这些角色,你到底是谁?
你为什么会有这些角色?
不知道。
好像生来就这样了,好像这些角色是别人给你的。
人为什么会被角色化?
为了便于管理和协作。
2100年前,董仲舒建议汉武帝实行新的统治政策,废黜百家,独尊儒术,为什么?
因为儒家定义了我们的角色,以及角色之间的关系,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妇纲... 它能够更好的帮助统治者维护社会的稳定。
所以为什么说孔子是中国历史以来最伟大的人物之一,因为他定义了我们每个人的角色说明书。
所以,角色是什么?
角色就意味着:规则
你是这个角色的人,你就应该符合这个角色应有的行为准则和处事态度。
比如你是父亲,你就应该爱孩子和孩子他妈,你应该每天花时间陪伴孩子,你应该尊重孩子,你不应该只关注他学习….
比如你是一名交警,那么你在工作的时候,不能穿高跟鞋,你只能穿黑色的鞋子,你不准把手插裤兜里,也不能插腰上,更不能吸烟、吃东西...
像这样,每一个角色都有一些明确的行为标准,就像是一个个角色的剧本,她在戏里扮演什么戏份,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都已经帮你规定好了。
在封建时代,如果你不按你这个角色应有的行为方式行事,你可能就会被判有罪而入狱。
为什么角色需要有这些规则?
为了能够让你的行为可以被预期。
你从事某项工作,你扮演某个角色,我大致是知道你会如何行事的,你会遵守哪些标准;我和你说什么话,你可能会如何反馈给我…
当我知道你的角色之后,这些我是可以大致有个预判的,有了这个预判,我们的协作就会变得更加高效。
有了各自的角色,大家就会各归其位,基于彼此的角色而互相协作,于是你们成为了一个集体,成为了一个团队。因为角色,你们有了秩序和效率。
可以想象,如果一个电影,里面的所有演员,都没有自己明确的「角色」,那会是什么情况?
相反,有些人,在工作的时候很得心应手,回到家就不行了,夫妻之间相处很成问题,为什么?
因为工作环境是高度角色化的,对方的反应你是可以预期的,而家里就不同,特别是没有第三人在场的时候,你们两个人更多的时候是「去角色化」相处的,而你如果还要用「角色化」的要求去预判对方的行为,结果常常都会比较糟糕。
你的「应该如此」,就会变成对方的「凭什么要我这样」…
那么,如何能够让一个人被角色化呢?
我们来看我们是如何训练一只狗狗,成为「听话的狗狗」的:
如果你家的狗狗爱随地大小便,为了让它能够按你的意志,在规定的地方撒尿,你可能会做如下的行为:
- 在厕所放个垫子
- 狗狗在其他地方撒尿时,你就惩罚它
- 偶然有一次,狗狗在垫子上撒尿了,你就奖励它,给它好吃的,抚摸它
- 然后重复第二、第三步,直到狗狗形成路径依赖,每次都把尿撒在垫子上
这样,你就得到了一只「听话的狗狗」
这个过程是什么呢?
对,就是:教育。
角色化的过程,就是被教育的过程。
狗狗被教育之后,变得非常「有效率」,每一次都会按照「规则」,去垫子上撒尿。
可是狗狗它开心吗?它内心愿意这样做吗?
所以,训练是反狗性的,教育是反人性的。
这个狗狗因为训练而变得「听话」,背后藏着的是什么?
是恐惧,是边界,是束缚。
它不敢跨越你给它划定的边界,因为离开这个边界会受到伤害;它把自己框定在一个很小的范围,束缚自己,因为这样比较安全。
今天我们为什么要学习角色化?
为了去角色化。
角色化一面带来了规则和效率;而另外一面,则带来了边界和束缚。
我们忘记了「真实」是什么。
看不见真实的自己;看不见真实的对方;在做产品的时候,也看不见真实的用户...
我们独处的时候,会感到人生迷茫;
亲密关系相处时,会感觉对方不可理喻;
做产品的时候,会感觉用户口是心非...
如何「去角色化」找到真实呢?
有一本书叫做《用户体验要素》,书里的内容讲的是如何从0到1设计一个网站,但是湖畔大学的梁宁老师,在她的得到课程《产品思维30讲》里,用这个分析框架,做了一些改变,拿来分析一个人的不同层面,也非常适合,可以帮助你透视一个人的全貌。
所以,下面我们就借用这个框架,把一个人分成5个不同的层级来逐层分析,其中,最深的那一层,就是你真实的自己。但是,在它的外面有4层厚厚的外衣,所以一般情况下,你很难察觉到这个最深层,那么今天,我就来试着帮你一层层拨开这些外衣,带你一起去寻找那个最真实的自己:
第一层:感知层
就是对一个人的整体感觉,是高矮胖瘦,还是漂亮难看?整体的气质如何?言谈举止是否得体?为人处世是否礼貌?…
我们和一个陌生人接触,通常情况下是到这个层级,我们和他见过一次面,有过一次交谈,对他有了一个「第一印象」,这个就是感知层。
第二层:角色层
也就是我们今天文章主要讲的部分。他是在哪家公司上班?担任哪个职务?他是否结婚生孩子了?
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一个个角色里,并被这些角色所驯化。比如说你遇到一个银行职员、公务员、程序猿…你和他在打交道的时候,能够明显感觉到他身上这个角色的痕迹。
他与你交谈的内容,所做的动作,都是被这个角色所影响,甚至是被控制的。
还记得吗?角色就是边界,角色就是束缚。
当你们在办公室里,在社会交往中,如果是基于表面的「感知层」的了解,基于「角色化」的接触,那么交谈的内容就会被牢牢的设定在一个很小的范围里。
因此,你们只能形成一种非常浅层的关系。
那什么是深层次关系?
那就必须再往下走一层,从第三层开始就是一个人的深层部分了。
第三、第四层,我们一起讲:
第三层:资源结构层
第四层:能力圈
资源结构层是指你的财富资源、人脉资源、精神资源、等等…
能力圈是指你的各种专业技能、管理能力、商业能力、沟通能力、等等…
我们每个人刚开始头顶上的角色都差不多,比如都是学生,毕业后都是小职员,但是每个人未来能去向哪,成为另一个什么角色,是由你的能力和资源结构所决定的。每个人家庭环境的不同,人脉资源的不同,财富资源的不同,能力水平不同,支撑你成为了不同的角色。
角色会改变,而资源结构层和能力圈只是不断的进化和扩张。
如果你的的资源结构和能力不发生改变,你即便更换角色,也是在同层次的角色中跳来跳去,甚至还会变得更糟,因为你不进步别人会进步,而你的年龄会变大,相对而言价值也就变小了。
接下去就是最深的第五层,也是一个人的内核,也就是他「真实」的存在。
第五层:存在感知层
第五层,就是对自己存在感的定义。说的通俗一点,你通过什么方式「刷存在感」?
有些人吃顿美食,发个朋友圈,收获100个点赞,就感觉很有存在感;
有些人拥有一段幸福的爱情,被心爱的人时刻惦记,内心就充满了存在感;
有些人光有这些是不够的,他需要在职场里被领导关注,在事业上获得非凡成就,在行业里被人看见,被人重视…他才能获得存在感;
有些人则希望自己能够帮助很多人而改变世界,成为一位伟大的人物,被大家永世铭记…
人与人是不同的,你到底想成为怎样的「存在」?
你到底在什么状态下才会感到满足?还没达到,你就百爪挠心?
还记得我们第三课讲的「你的人生密码」吗?你愿意为它乐此不疲的,做不好你就无法忍受的,这个就是你最内核的存在感知。
做到了,满足了,你也就感知到自己的「存在」了。
还没有被满足的时候,才需要扩充自己的能力圈、资源结构层,每天上蹿下跳,找人找钱找事。
如果存在感被满足了,才不会那么费劲,扩充能力圈是一件很累事,就像很多女人结了婚就不化妆了,很多男人成功了就不奋斗了一样。
所以,你希望自己是一个怎么样的存在,就能驱动着你能走多远,你的边界就会被扩展到哪里。
你想成为怎么样的一个人?你的人生使命是什么?
是不是感觉这几个问题都好大好陌生?脑袋里一片空白,从来没想过?
偶然想过,也从未找到答案?
那是因为你已经习惯了生活在角色之下,习惯用角色化的视角来思考,关注的是「角色」的长大与变迁,却从未关注过你自己真正想要什么。
这个答案得你自己去找,不着急,慢慢来。
想「去角色化生存」你就得把这一层的问题想清楚,看到自己的存在。
到了这一层,就是每个人的内核。
只有了解到这一层,你才能和对方建立深度关系,你才能看见一个真实的自己。
存在感没有被满足的时候,感受到的是痛苦。存在感的需求越高,没有被满足的落差越大,痛苦感也就越大。如果放弃了对存在感的追求,也许你超脱了,也许你也就此平庸了。
而你要想和一个优秀的人在一起,并和他建立深度关系,就既要懂他真实的快乐,更要懂他真实的痛苦,并且给予他能量,支持他的存在感,互相依赖共存,才能成为灵魂互相交织的伙伴或者伴侣。
所以,你与人相处是看到了他的哪个层次?是与他的角色层相处?还是存在感知层?
你看自己看到了哪一层?看到的是自己的角色?还是角色下自己的能力和资源?还是看到了自己的存在感知?
被动的人生是从外往内探寻的,(也就是从感知层,角色层,资源结构层,这样从外向内一层层扒开的),那么很多人,他都会被困在角色层,在角色下生活,一生都在寻找人生的意义;
而如果是主动的人生呢?
它就是从内往外拓展的,(也就是先里了解自己的存在感知层,然后为了满足这个存在感知,去提升能力圈,然后再去配置适合的资源结构),那么这样的人生就是去角色化的,他没有边界的限制,一生,都在自我成长,纵情向前!
而想要选择哪一种生活,决定权就握在你的手中,借用电影《黑客帝国》里墨菲对尼奥说的那段换:“如果蓝色药丸代表继续过角色化的生活,而红色药丸代表去角色化的生活,你会选择哪一个呢?”
如果,你选择了红色药丸…
那么恭喜你, 欢迎来到真实的世界!
本章小结
为什么今天我们要学习角色化?
第一,为了理解自己:
角色意味着规则、边界和束缚,有太多的条条框框,让你无法突破自己。你在什么时候,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其实都被确定好了,你是没有自主权的。
你以为是你在思考,其实你是在替角色思考,你想做的事情,其实是角色想让你做的事情。
你想要突破这些限制,你就要看到自己的存在感知层,从这里出发,扩展你的能力圈和资源结构层,你才能突破角色的边界,纵情向前。
第二,为了理解对方:
如果你追求的是深度关系和长期关系,那你需要看到的就绝不仅仅是对方表面上已经呈现出来的结果。
基于角色层的交流都是浅层次的,你需要来到对方的存在感知层,了解他真实的快乐,更了解他真实的痛苦,交换彼此的能量,才能成为灵魂的伙伴。
第三,为了理解陌生用户:
虽然我们还没有开始讲产品,但是今天的内容对你未来设计一款产品有巨大的影响,因为我们每个人在使用绝大多数产品的时候,都是在去角色化的状态下使用的(有些职场类的app是基于角色化的产品,通常都很反人性)。
当一个用户「演」了一天的角色,回到家躺在沙发上,想「去角色化」的自己待会儿,脑袋放空的刷刷存在感,你凭什么要求她按你设定的人物角色,对你的app进行操作呢?
比如你设计了一款母婴产品,你觉得对方是一位母亲,就应该喜欢看这个,应该喜欢用那个...凭什么?
为什么她就不能玩一晚上的王者荣耀?刷刷五杀的存在感?和自己的萌宝刷个抖音短视频?
你如何穿透角色,与用户的存在感相处,顺应人性的设计产品?这才是一个优秀产品经理应该具备的独特视角。具体的方法, 我们会在第四季度的课程里详细讲解。
今天的课程就到这里,下节课我们接着讲关于「角色」的话题,不过是另外一套分析框架。这节课告诉你如何「去角色化」突破自己的边界;
下节课将告诉你,如何通过让自己「角色化」而变得更好。
《了不起的盖茨比》的作者菲茨杰拉德有这么一句名言:“同时保有全然相反的两种观念,还能正常行事,是第一流智慧的标志。”
我们下节课见~
另外,我专栏第一季课程的语音版已经上线,欢迎订阅:
看完三件事:
如果你觉得这篇文章对你挺有启发,我想邀请你帮我三个忙:
- 点赞并转发到头条,让更多的人也能看到这篇内容(收藏不点赞,都是耍流氓 -_-)
- 关注我, 让我们成为长期关系
- 关注公众号「富研社」, 第一时间阅读专栏最新课程
谢谢你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