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心理学的观点,我们觉得自己很重要,往往是源于自恋。
在生命之初,小时候,我们的本能会觉得自己是世界的中心。
我们会觉得自己是家庭的中心,父母的中心。
有的人,从很小的时候开始,就在成为父母的“情绪拯救者”:
当你小时候,想着考好成绩回家,就能看到难见欢颜的父母露出笑颜;
当你小时候,如果乖巧听话,不惹是生非,就会减少父母在家激烈争吵的频率;
当你小时候,看到母亲对父亲的不满和抱怨,于是你站到母亲这一边,试图做些什么以平息母亲的愤怒,或者挽救父母的关系.......
所有这些时候,都是一个孩子不自觉地成为了家庭成员的“情绪拯救者”的时候。
如果回溯童年,有的人或许会发现,小时候的自己总是在承担着父母的情绪,并且为了改善父母的情绪状态,而做出了很多努力。
例如表现出完美但不真实的自己,以期令父母感觉快乐和愉悦,这是孩子的本能——希望父母幸福,并且由于自恋,会认为自己在家庭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
而我们的父母,往往因为逃避,将自己不良情绪的责任推给孩子。
口口声声地说“都是为了孩子自己才不得不忍受自己的人生”,其实是把自己的情绪丢给孩子背锅,让孩子毫无选择地成为了父母情绪的承担者。
而这样的人,长大后,依然会在关系里,重复这样的模式。
每当关系出现或者快要出现冲突,他人快要进入不好的情绪时,这个人都会不自觉地要去做什么,来改变对方的情绪状态。
而这种做什么,往往就是失去自我的讨好、牺牲和付出。
就像我们小时候对着父母常做的那样。
意识到自己在重复着童年的行为,觉察到自己正将他人的情绪揽上身去承担,才能真正建立自我的界限。
将你的情绪决定权还给你,而我的情绪我自己负责,那么让自己一个人快乐起来,比要求你面对的他人也必须快乐,简单得多。
做别人情绪的旁观者,是一门值得我们一辈子去修行的功课。因为我们活在关系之中,就会常常被各种关系牵扯影响。
要找到自我的准心,获得自我的平静,需要我们懂得区分,哪些是他人自己要面对的情绪,哪些是我们可以努力的部分。
我们在童年时面对的日夜争吵活得并不快乐的父母,这是父母的悲哀,但亦是他人要自己负责的人生。
现在回头去看,我们也会发现,其实父母是解决不了自己人生的很多问题,以及内心自我的各种冲突,所以才会不快乐,不相爱,才会有那么多的互相伤害。
他们活在负面的情绪里,不是因为孩子,是因为他们自己没有很好地面对和成长。
但在家庭的层面中,父母往往会把这部分自己不快乐的责任转嫁给孩子,孩子又会不自觉地去承担让父母快乐的责任。这是一种严重的错位。我们需要觉察这个部分,回归真相本身。
这个真相就是,父母也好,他人也罢,很多时候,他的不开心和你无关:
你在父母的世界里,没有那么重要。
你在他的世界里,也没有那么重要。
在每个人的世界里,最重要的都是那个人自己。
每个人的不快乐和内心的不和谐,都是自己的认知和选择造成的结果。
最后,告别“情绪拯救者”这个身份,给你几点“不客气”的建议:
第一,常常提醒自己,你在别人的世界里,并不像你以为的那么重要。
你不是世界的中心,你只是他人世界中的一个角色而已。
你那么在意别人的情绪,是源于你的自恋,是因为你以为别人也会那么在意你的一举一动,但其实在别人的世界里,主角都是他自己,无论这关系多么亲密。
第二,当别人真的指责你,或表达对你的不满意,你需要问问自己,你是否对自己满意,你是否做了你应该的事情。
如果你在你的世界里,行得正,那么他在他的世界里如何定义你,就是他的事情。
最后,每个人都有权利不快乐,每个人都有自己要处理的情绪,这是神都无法改变的事情。
放下对他人的控制,放下自己想要越过边界去承担的责任。
事实是,我们都需要多一些努力,摆脱以往的行为惯性,才能真正地,从别人的情绪中,赎回自己。